“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不同维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使共同富裕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相协调,不断形成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关心人民生活,聚焦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心任务就是为了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方面,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切好分好社会财富“蛋糕”,使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多元性,除了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外,还有对精神文化、民主法治、和谐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这与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相关。因此,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包括精神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富裕。要聚焦逐步实现全体人民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目标,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从社会主义本质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脉相承。共同富裕涵盖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个是“共同”,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一脉相承,就是要瞄准当前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切好分好社会财富“蛋糕”,使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历史夙愿,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的优越性;另一个是“富裕”,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脉相承,就是要瞄准当前存在的发展不充分问题,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促进高质量发展,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本质从发展手段和发展目标的角度实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从发展手段上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发展目标上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则通过“共同”和“富裕”两个关键词实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共同”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缩小发展中存在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富裕”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要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不充分问题,通过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大更优的社会财富。社会主义本质和共同富裕两者都实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有机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有机融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最大程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做大做优社会财富“蛋糕”,同时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切好分好社会财富“蛋糕”,避免两极分化。
从所有制结构上,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从分配结构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进一步完善体现效率的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调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注重公平的再分配制度,提高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手段的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通过再分配对初次分配进行有效调节。完善注重社会和谐的第三次分配制度,激励和引导高收入群体增强社会责任感,多渠道参与或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构建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有爱社会。
从体制机制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妥善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地区间的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加快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多社会财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需要聚焦实现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不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加快建设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减少公共服务城乡区域间的制度性差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