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荣兆梓: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国家所有制的几个理论问题》(2025-01-12 09:08:00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作者:荣兆梓)一文中,荣兆梓教授在第一部分专门谈了如何理解马克思未来社会公有制的问题。
长期以来,理论界都把生产资料公有制当作主要的探讨对象。而在事实上这是违背马克思的原意的。社会所有制不只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而且也包括了劳动力或劳动投入的所有制。社会主义所以要实行按劳分配,是因为社会主义本质是要体现劳动者的劳动投入的个体性质。但理论界在认识社会主义所有制时总是局限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范围之内,只有资产所有的观念,而没有劳动所有的观念。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思想。
什么是社会主义所有制?
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是这样说明的: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资本论》第一卷第832页,1975版本)。
在这里,马克思为我们指明了三种不同的社会所有制:封建社会所有制;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和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
“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即封建社会的私有制。
“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即为资本主义私有制。
第一个否定,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以各个劳动者与生产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否定。而否定的否定,即第二个否定,则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
对于第二个否定形成的所有制,马克思明确地给我们指明了它的基本特征:第一,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第二,是在协作和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第三,是重建立个人所有制。
在这里告诉我们,1,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不是重新恢复封建社会的小私有制形式;2,社会主义所有制是一种个人所有制;3,社会生产是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两个方面构成的。既然社会主义这种个人所有制是以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为基础的。那这里的个人所有制,就是生产劳动的个人所有制,或者说是劳动投入的个人所有制。
同样在《资本论》第一卷(第95-96页)中,马克思更具体地谈到了社会主义的个人所有制与按劳分配:“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仍然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有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仅仅为了同商品生产进行对比,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着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需要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
在这里,马克思把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的劳动投入的个人所有制及按劳分配是讲得清清楚楚的。
二,在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分析了作为社会主义生产主体的劳动者的特点,从劳动者的角度说明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特点:
“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因为在改变了的环境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它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
“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一一劳动一一来计量”。
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马克思从社会主义生产主体的角度,说明了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的生产主体是劳动者,而不再是资产者。
第二,劳动者的身份是劳动所有者,而不再是劳动力所有者。因为生产者的权利是与劳动的投入量成比例的,而不再是与劳动力特征相关联的,也不与生产资料价值量相关。
第三,按劳分配本质上是体现劳动者劳动投入个体性的分配方式。
当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后,人格化的资产者被消灭了,因而劳动者成为了唯一的生产主体。同时也由于公有制的实现,人们一方面成为了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另一方面在资产所有方面又是无差别的。但是,以生活消费个体性为基础的劳动者在劳动所有方面却是有差别的。因此,劳动者是以劳动所有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且他们之间的差别表现在劳动所有方面。
三,社会主义的革命的本质就是要实现“资产所有”到“劳动所有”的转变。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对《宣言》中的共产主义,我们把它当作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或劳动阶级社会的同义词来理解)。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告诉了我们。他们把两种社会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是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活的劳动)只是为生产资料的增殖服务的,是资产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会主义是生产劳动(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工具和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在前一种生产方式中,活劳动一一即工人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资产者资产不断增殖的利益要求而存在,在这里体现的资产所有权,即谁投资谁受益的产权要求,其核心就是资产所有。而社会主义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格化的资产者已经消灭了。因此,生产过程体现的已经是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了。因此,这时公有的生产资料已经成为满足劳动者生活需要的手段而存在。因此,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实现的是按劳分配,即体现“谁劳动谁受益”劳权原则。在这里的核心就是劳动所有。
资本主义实现按资分配,那体现的是资产投入的个人所有制。这个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就是员工为老板打工,而中小老板为大老板打工。因为资本的生产方式的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大多数人注定是要成为无产阶级队伍中的一员的。
正是因为要从根本上避免这种结果,即所谓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所以社会主义才要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必然产生两个结果,一是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者,这就使劳动者成为了唯一的生产主体;一是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所有的权利得以体现。这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意义所在一一社会主义实现公有制不是为了体现产权,而是为了消除产权存在的基础!
因此,社会主义实质就是用劳权主体取代产权主体,即让劳动者当家做主,体现劳动者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的权利;
因此,社会主义实质就是用体现劳权的制度取代产权的制度,从而实现按劳分配,满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要求;
因此,社会主义就是用消费价值(劳动者对消费需要的满足)的生产方式取代剩余价值(资产者对资产增殖的需要的满足)的生产方式。
在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是从“谁投资谁受益”的资产所有经营方式转变为“谁劳动谁受益”的劳动所有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是基本制度的转变,也包括主体观念、权利观念、企业观念、制度观念的转变!
当我们说到社会主义革命是,它就是实现从资产所有到劳动所有的根本转变;
当我们说到马克思主义学说时,它就是探讨劳动者实现其劳动所有权的学说;
当我们说到社会主义时,它是指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体现劳动者消费需要的生产方式!
所谓的按劳分配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分配上体现劳动者的劳动所有的权利要求!
离开了劳动所有者这个社会主义的主体,离开了劳动所有权的这个社会主义的核心要求,谈所有制的变革和基本制度的建立是毫无意义的。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基本步骤,它包含了破和立两个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首先消灭了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破除了产权制度及其资本生产方式;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使劳动所有权成为决定生产过程的基本权利要求,从而为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建立,为工本生产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荣兆梓教授在研究社会主义公有制时,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未来社会所有制设想时,却未能形成认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必然引发生产主体由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转变,未能形成劳动所有者和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认识,实在令人感到费解。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是劳权的政治经济学。如果我们不能站在劳动阶级的立场上、用劳动所有的基本观点观察和思考问题,那是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