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学者观点

大时代须有大格局——齐国灭亡过程的借鉴

2024-09-16 17:32:48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雨凡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与商鞅变法几乎同时,齐威王任用邹忌进行政治改革,齐国国力大增。之后,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击败战国时首先称雄的魏国。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齐国成为中原新的霸主。由于秦国蚕食东方六国采取的是远交近攻战略,秦、齐两国地理上东西分隔,因此战国中期齐国受秦国的侵扰很少。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大破齐军,齐湣王死,国土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的齐国到了亡国的边缘。在此危难之际,田单巧妙使用反间计使乐毅失信于燕王,联军换帅,田单又用“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尽收失地,得以复国。齐国虽然复了国,但末代君王齐王建却是个昏庸荒唐的君主,他任用奸臣后胜做齐国宰相。于是,秦国大肆贿赂后胜,并在齐国国内收买奸细,齐王建也整天寻欢作乐,不理政事;秦国得以大施拳脚、攻伐其它东方诸侯国。等到群雄皆灭,只剩齐国之时,齐王建才如梦方醒,但为时已晚。公元前221年,秦国军队攻灭齐国,亡国之君齐王建被秦王嬴政放逐到共地,嬴政不为其供给食物,这样,齐国的末代君主齐王建最后落得一个被活活饿死的悲惨结局。

  在战国时期几乎同时兴盛的秦、齐两国,从体量上看,都是东西方的大国;从政治上来看,都曾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改革变法;从对外影响来看,都曾在春秋时称霸,战国时称雄;从经济上来看,都繁荣富庶,并且齐国甚至过于秦国,可是最后的结局却是一个统一中华,另一个亡国绝祀。国力旗鼓相当,国运却天然相别,其中原因究竟何在?

  任何一个大国下层人民的凝聚力都是不容小觑的。如上所述,燕国大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偌大的齐国只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但齐国人民并未屈服,只须田单这样高明的领导者稍加整合,便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力挽狂澜,击败强敌,把齐国从亡国的边缘拯救过来。可见齐国人民中蕴藏的力量是伟大而强悍的,是很难被征服的,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可歌可泣、不容抹煞的。可见,齐国最后的灭亡原因不在下层民众,而在于上层统治者。

  在战国时代的大背景下,齐国后期的统治者“格局”太渺小,他们只求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能清醒地看到天下大势,完全被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蒙蔽了眼睛。在秦国蚕食、攻伐东方五国时,齐国统治者对这些诸侯国的命运漠不关心,听之任之。在战国后期已经十分明朗的国际形势下,齐国统治者仍然只图苟安,非但不敢亮剑,不敢斗争,甚至去讨好秦国,引狼入室。最后,秦国旌麾指向齐国时,齐王建未作一战便举国投降。然而,这种投降主义却并未获得秦王的怜悯,齐王建也落得一个活活饿死的下场。

  在决死拼杀、生死攸关的战国后期,齐国的统治者却只看重所谓的“经济利益”,不顾国家的生死存亡。公元281年,秦国进攻赵国,赵国缺粮,请求齐国支援。齐国有大臣说,赵国对于齐国来说就是屏障,与齐国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今天赵国灭亡,明天祸患就到齐国了。救赵是高尚的义举,使秦兵退却可以显扬威名;仗义解救将亡的国家,扬威退却强秦的军队,不尽力去做这件大事却吝惜一些粮食,实在是本末倒置啊!齐王竟不听这样的忠言,拒绝支援赵国,于是赵国灭亡,齐国的屏障也就没有了。

  齐国灭亡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隐蔽战线”的忽视。秦人对齐国后胜的贪婪奸诈了如指掌,于是在后胜做了齐国的宰相之后,对其大肆贿赂,使其成为秦国在齐国“第五纵队”的头头。除后胜之外,秦国还在齐国收买了大批其他奸细。这些人整天围在齐王建的周围,“吃齐国的饭,砸齐国的锅”,尽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在这些内奸的祸害下,泱泱齐国表面似乎庞大,实际上内部已经被蛀空。

  “远交近攻”是秦国统一天下的主要战略方针之一,齐国与秦国地理上相距较远,同时也因为齐国实力强大,因而齐国不是秦国首先进攻的诸侯国,这就给了齐国以较大的战略回旋余地。如果齐国统治者利用好这一点,并且把战略眼光看得长远一些,不要因吝惜一些“经济发展成就”而放弃国家根本利益,对内肃清奸细、“带路党”,并将“经济发展成就”惠及更多民众,对外与秦国针锋相对,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那么谁又能肯定战国的历史不会是另一种结局呢?

  【文/雨凡,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