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如同一个巨大的万花筒,每每都绽放出令人惊异的新花样,最新花样动向是,一些中国人为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而伤感了。
这是《环球时报》2020年6月16日一篇题为《不必为中美回不到过去伤感》的文章所告诉给人们的事实。说实话,如果不是《不必》一文如此这般地坦诚相告,我等老百姓恐怕还真不一定敢说,现在,既然权威的官-方-媒体将此事实公诸于众、大白于天下,我们就可以认真而无所顾忌地深入讨论一番了。
《不必》一文在指出“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引发一些人伤感这一事实之后,着重对这些人进行劝慰与安抚,从理论高度阐述了中美关系无须回到过去的必要性、必然性,以理性的视角对那些伤感的人进行了心理疏导,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生怕这些伤感之人就此落下大毛病、留下残疾乃至一病不起、呜呼哀哉,真可谓悲悯之至、令人动容。
窃以为,这是完全必要的。笔者早就说过,中美关系就是一条巨大的纽带,这条纽带之上拴系着无数人的身家性命,寄托相当一些人的理想信念,一旦崩裂断绝,将令这些中国人遭受重创,从心灵情感到思想理论,从财产利益到身家未来,都不免发生覆巢之下的危机。如果中美关系真的回不到过去,岂止是伤感,简直就是要死要活一般。所以,对他们进行劝慰安抚十分必要,不然的话,就很可能出人命,其死亡率很可能并不比新冠病毒小。俗话说得好,人命关天,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情呢。
但是,笔者这里所关注的却不是这个问题,笔者所关注的是,在当今中国,这些人究竟都是些什么人呢?
《不必》一文首先对这些人的具体表现做了描述,文章说,“一些人伤感、懊恼、扪心自问: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惹恼了美国”。
短短的一句说,内涵十分丰富!分解开来,这些人表现有如下几个特征:
其一,伤感。
百度百科释曰:伤感,是人的一种感情思绪,通常当人受到打击或者遇到很难过的事时容易产生这种感觉。
这就是说,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让一些中国人受到打击,感到很难过,他们因而产生“伤感”了,至于流不流眼泪,流了多少眼泪,哭到怎样的程度,恐怕因人而异、不一而足,也无从估量、更无从统计。
其二,懊恼。
上述这些中国人没有仅仅停留在“伤感”上,进一步还有“懊恼”。百度百科释曰:懊恼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烦恼或懊悔。这就是说,这些伤感了的中国人中,有些人进一步烦恼了,有的人进一步懊悔了,他们究竟烦恼谁?懊悔什么呢?
其三,扪心自问: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惹恼了美国。
这就是上述那些中国人所烦恼、所懊悔的具体内容。笔者以为,这里面重点是懊悔,这些中国人“扪”他们的“心”,做了深刻的自我审问,“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惹恼了美国”,这才是一切问题的关键。
进一步问,他们这份“心”是什么心呢?
在那个著名特定的价值语境中,这颗“心”一定是最伟大的良心,一定是最爱美国之“心”,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拳拳之心啊!如果笔者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定豁出老命,即便倾家荡产,也得对这些中国人涌泉相报,知音啊!
这样一来,《不必》一文所提出的“一些人为何还盼望中美关系回到过去”的设问,答案也就是十分清楚了:爱美国胜过爱一切呗!
这样的一些人没有生活在美国却活跃在中国,这不是天下奇闻、不是当代中国奇葩事一件吗?
所幸的事,这些人迄今为止还没有对中国兴师问罪。因为按照合理的情感脉络与理论逻辑,伤感、懊恼、扪心自问这一系列动作之后,接下来就要追责问责了,不然何以解心头之恨呢?当然,他们现在还没有这样干,但不见得今后不这样干,也许,不久以后,他们这些人就要怀着极大的义愤对中国进行全面、彻底的兴师问罪了。
说来说去,这些人到底是一些什么人呢?
其实,《不必》一文在文章的最后非常清楚告诉了我们这都是一些什么人。文章这样具体而详细地描述:“一些学者对一个理想中的美国怀有恋旧情结,很难辨别美国研究与携带美国基因的区别,更不用说在对美关系中抱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态度。他们在对中国现实不抱理智态度同时,把美国当做中国的彼岸,处处加以维护,总是相信心目中的美国终究会回归。这是学者丧失了主体性,因而不具备战斗性的体现”。
这段话的内容更是博大精深了。笔者这里只能是肤浅地摘出其三个要旨:
其一,这些人心目中有一个理想的美国;
其二,这些人不赞成以斗争求团结;
其三,这些人把美国当做中国的彼岸;
原来,中国的一些学者就是这个样子啊!因为《不必》一文的作者就是这个学者群体中的知名人物,深谙这个群落,所以笔者相信《不必》一文所说所讲完全真实可信。
这样的一些学者因为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而伤感了,窃以为,这是当今中-国-政-治上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些人或者集体自杀、或者集-团-造-fan的可能性,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才行,否则,我们的国家就可能出现“国将不国”的重大危机,就可能有发生“国之将亡”的可怕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