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傅雷家书》是本什么样的书?

2021-01-03 09:57:16  来源: 泰山水敢当   作者: 泰山水敢当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傅雷

  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

  ——傅雷遗书

 

  傅聪

  傅聪,何须人也?

  一个华裔英国国籍钢琴家。

  刚刚在英国,染新冠而亡。

  很多人在网上哀悼,说这个世界又少了一个音乐大师云云。

  作为一个从小就玩乐器的人,我听过傅聪的作品,弹肖邦的水平的确不错,但在欧洲,远远称不上登峰造极,更称不上什么音乐大师。

  傅聪的音乐造诣到底如何呢?

  怎么说呢,在我看来,也就郎朗那种水平吧。

  郎朗是什么水平?

  算“匠”的顶峰,但离“家”还差得远。

  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傅聪郎朗之辈,只有知识,没有文化;

  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说,只有术,没有道。

  当然,郎朗年轻,招数精奇,会一些戏精附身啥的独门法术,比傅聪会演。

  郎朗今天就不提了,单说傅聪。

  为何讲傅聪有术无道呢?

  倘若傅聪有道,就不会一步步把亲生父母傅雷与朱梅馥夫妇逼死。

  对,你没看错,傅雷夫妇的死,与傅聪这个不孝的逆子,有直接的关系。

  傅雷夫妇

  傅雷,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望子成龙的人。

  傅聪,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这就是我认为傅雷夫妇之死与傅聪有直接关联的逻辑。

  经常看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颇有点民族主义倾向,跟中国人无关的人或事,我其实从内心里不太关注。

  例如傅聪之死。

  一个英国人,传染了新冠,八十多岁了,偶我了,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大的触动。

  即便这几天网上铺天盖地,不合常规的悼念,我也没有惊诧。

  ——同气相求嘛!

  这年头,谁还没仨俩的铁子啊?

  我之所以今天要说两句,主要是感觉傅聪这个人,是一个绝佳的教育典型。

  不过是反面典型。

  教育失败的典型。

  换言之,傅雷与傅聪,这对父子虽然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非常典型的教育意义。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面对自己的后代,人人都有一个执念:

  望子成龙。

  首先,我要明确一点,望子成龙,无论于国于家,与民族与社稷,绝对都是大好事。

  望子成龙,彰显的核心内涵是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利国利家,是正能量的价值观。

  很明显,人人望子成龙,民族复兴才有动力,国家民族才有希望。

  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一件事,望子成龙,算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需要脚踏实地去努力,去奋斗。

  如何让一个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努力,去奋斗,就牵涉到具体的教育方法的问题。

  毋庸置疑,即便愿望再美好,倘若教育不得法,往往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而傅聪,就是一个典型的“播种龙牙,收获跳蚤”的例子。

  为何说是傅雷之死与傅聪强相关呢?

  这事得从头说起。

  傅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大家都知道,要想了解一个人,问询于单位领导与同事,不是好办法,问其配偶呢,因为情感因素,也不够客观。

  最好找他的朋友问一下。

  钱钟书夫妇,就是傅雷的朋友。

  杨绛先生,钱钟书的夫人,曾写过一篇文,题目是:

  像硬米粒儿一样的傅雷。

  摘一段大家看下:

  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也许孩子不宜听,因为他们的理解不同。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孩子在噔噔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忙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呵喝,夹杂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我们谁也不敢劝一声,只装作不闻不知,坐着扯淡。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回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这段比较长,不愿意看的可略过。但杨绛先生的文字就是这样,没有警句,全是朴实无华的叙事,但别有一番味道)

  杨绛先生的文字功底以及文学才情,有目共睹,说句真心话,不亚于其夫钱钟书,颇有大家风范。

  大家都知道,凡民国女士,名字前冠以“先生”二字的,皆非凡人。

  例如:

  宋庆龄先生,孙中山的遗孀,民国国母;

  何香凝先生,国民党左派廖仲恺的遗孀,民革创始人之一。

  许广平先生,鲁迅的红颜知己,周海婴的母亲;

  ......

  但杨绛先生,之所以称之为“先生”,不仅仅因为他是钱钟书的夫人,而是因为这个人本身,就是个牛人。

  首先此人天赋异禀,骨子里是个妥妥的元气少女。生于1911年,2016年才离开我们,105载,与岁月共舞,用现在的话来讲,属于超长待机的高端机型。

  更重要的是,人家待机长,不是为了刷抖音玩段子耍脱口秀啥的,而是干了很多正事。

  杨绛先生早年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先生,本名杨季康,出身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名门,家学渊源,通晓各种外语,尤为擅长英、法、西班牙语。

  她的父亲是一名法学家,名字叫杨荫杭,杨荫杭有个妹妹名字叫杨荫榆。

  对,你没看错,这个杨荫榆就是时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导致了著名的“女师大风潮”的风云人物。

  就是她开除了刘和珍与许广平等17名进步学生。

  就是她,把还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惹毛了。

  鲁迅的脾气,大家都知道,《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曾选入中学课本,现在还在不在,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学过这篇文章的都知道,在这篇文章里,鲁迅横眉冷对,把杨荫榆校长骂成了“翔”。

  杨荫榆

  史料记载,周树人支持女师大学生反对杨荫榆的斗争,出奇得坚定。

  鲁迅开足马力,先后写了《记念刘和珍君》《寡妇主义》、《忽然想到(七至九)》、《“碰壁”之后》、《并非闲话》、《我的“籍”与“系”》、《补白》、《答KS君》、《咬文嚼字(三)》等文章,尖锐批评杨荫榆在女师大推行的是“寡妇主义”教育,是迫害学生的“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当然,杨荫榆身为民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也不是好惹的,鲁迅最后被迫离开了教育部的职务。

  但大家注意一点,杨荫榆并不是纯粹的坏人,她虽然出身书香,但早年婚姻不幸,被家里人强迫嫁一智障,性格颇为倔强,思想呢,受欧美影响颇深,怎么说呢,性格上有点要强,思想上有点落伍,学术上有点食洋不化。

  但这在当时,不算啥。

  鲁迅那帮搞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们,还反对中医,反对汉字呢。就跟现代的互联网精英一样,动不动就喊老人协议,压制创新,这些范儿,接上无人机,俯视一下,都是时代病。

  民国文人嘛,别看现在某些人无底线去吹捧,但学术上,其实也就那么回事,要么食古不化,要么食洋不化,基本都患有这两种时代病。

  许广平回忆:“关于她(杨荫榆)的德政,零碎听来,就是办事认真、朴实,至于学识方面,并未听到过分的推许或攻击,论资格,总算够当校长的了。”

  不管怎么说,杨荫榆作为一个旧中国的女性,能做大学校长,足见她也不是一般人。

  至于鲁迅开足马力骂她,是不是因为许广平的原因,见仁见智,呃,你懂的......

  杨荫榆的人生结局很悲壮,为保民族气节,痛斥日寇,1938被日本人杀害了。

  杨绛先生,从文笔上看,平实简洁,大气而婉约,但是其思想,跟她的姑姑杨荫榆很像,独立且坚定,所以,她的一生虽然漫长,但真正的朋友不多,而傅雷,就是她看得上的值得结交一生的朋友之一。

  从杨绛始终把傅雷当朋友这个角度看,傅雷此人,颇有风骨,格调境界低不了,这是无疑的。

  傅雷幼年很孤苦,父亲傅鹏飞因冤狱病故,与母亲相依为命。童年的悲催遭遇,铸就了傅雷嫉恶如仇与秉性乖戾遇事毫不妥协的性格。

  或许是从小失去了父亲的缘故,傅雷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种热情之温度,远远超出了普通的父爱。

  这浓烈的父爱,浓缩后的结晶体,就是《傅雷家书》。

  大名鼎鼎的《傅雷家书》,乍一听,很普通,不就是老子傅雷写给儿子的一些书信嘛!

  但实际翻开这本书,《傅雷家书》真的有料,值得一阅。

  首先,《傅雷家书》基本展现了傅雷一生的思想,算是傅雷的思想结晶。

  我相信,儿子傅聪,在自幼丧父的傅雷眼里,暗含着更为不为外人所道的重要意义。所以这浓烈得化不开的父爱,无意间浓缩在这些普普通通的书信中了。

  从《傅雷家书》中,我感受到,傅雷给儿子写信的时候,是他一生中最自由最快乐的时光。

  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毫无拘束,直抒胸臆,自由自在。

  用句文艺点的话描述,《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字里行间,展现的感情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质朴,没有半点虚伪,没有半点父亲对儿子的装腔做势。

  一句话,傅雷家书,是傅雷一生学术汇总与思想大全。

  其次,《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一个家庭的范围。

  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傅雷在疼爱的同时,背后同样蕴含着极大的“望子成龙”般期许与希望。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傅雷的对孩子的教育上。

  即便从现在的角度看,傅雷教育孩子的套路,依然是小众且高端。

  傅雷对大儿子傅聪展开的是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等无死角的文科全方位教育。

  试问在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能有几人?

  因为这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学贯中西,儿子也要知书达理,且智商跟得上。

  (有人说,或许高晓松算一个?

  呸!

  就凭这厮生长得如此随随便便,还喜欢到处摇着羽毛扇胡言乱语的做派?

  他也配!?)

图片

图片

  英语、数学、钢琴,这三样,傅雷都不擅长,所以是请老师给傅聪上课。

  语文课则是傅雷,亲自披挂上阵,连口传带心授,手把手地教给傅聪。

  傅雷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一分钱课时费也不收,从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等名著中选材料,以故事、寓言、史实为主,辅以古典诗歌与散文,将语文知识、道德观念和文艺品味有机地拼在一起,搞了个超厚的多层文化“多拼多”蛋糕,一口口喂给傅聪。

  毫不夸张地说,傅聪当时使用的教材、习题、考卷都是世界上唯一的,而这背后则是傅雷付出的毕生心血。

  我从这里面读到的,就是中国父亲的对子女满满的期许:

  望子成龙!

  第三,傅聪作为《傅雷家书》男二号,其人生表现让世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傅雷家书》直接成了傅聪的人生反讽,这是全世界所始料未及的。

  因为傅聪的表现与《傅雷家书》所彰显的人生内涵,太怼了,堪称大相径庭。

  傅雷苦心孤诣的家教,实际上是失败了。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傅雷最后崩溃了。

  顶着傅雷家书的命运光环,傅聪从容做了两件令傅雷崩溃的事。

  第一件,从波兰出走英国。

  第二件,傅聪加入英国国籍。

  傅聪1934出生,四岁就流露出对音乐的兴趣。傅雷跟郎朗的父亲不一样,傅聪7岁,傅雷才开始让其学钢琴。但仅学了一年,就回家了,傅雷当时,其实并未决定让傅聪专学音乐,毕竟傅雷不是艺术圈的人,如何培养一个孩子成为一名音乐家,傅雷不专业,心里没底,不笃定。

  真正使傅聪走上音乐道路的是1953的一次出国演出的机会,经过选拔,傅聪得以去到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国际青年与学生和平友好联欢节”的钢琴比赛。

  1954年8月,傅聪被派往波兰,由波兰的著名钢琴教授杰维茨基亲自指导。第二年,傅聪获得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此后,傅聪继续留在波兰留学。

  1958年12月,傅聪在波兰学业结束,按说应该会国了,但是,当时他犹豫了。

  因为,当时傅雷被打成右派,傅聪担心回去遭受一些他不愿意承受的事。

  啥事呢?

  当时的文化部长,叫钱瑞端,这个人也不一般,曾经是皖南事变的幸存者,据说是他,告诉傅聪,一旦回国,大概率会被逼迫,去揭发攻击傅雷,若不去,便会被下放去劳动,一旦劳动起来,那这双弹钢琴的高贵娇嫩的手,大概率就保不住了……

  为了避免去劳动,保住自己这双钢琴家的手,傅聪做了一个惊天的决定:

  ——既不回国,也不留在波兰,而是出走英国。

  这一出走不要紧,一走就是二十年。

  傅聪当时年轻,为了自己的艺术生涯考虑,不愿意回国劳动,按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思路,属于人之常情,正常操作,但是傅聪忽略了一点。

  当时的波兰,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而英国,则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属于敌对国。

  所以,傅聪学业结束即便不归国,继续待在波兰事也不大,但跑到英国去,问题的性质就严重了,因为这种行为,在当时,属于妥妥的叛国行为。

  为了自己的所谓艺术生涯,

  出走敌国,是为不忠;

  不顾父母安危,是为不孝。

  所以,傅聪跑到英国去,这个事,无论怎么洗,即便跑到炙手可热的脱口秀大会上,李诞亲自写段子,王勉拿着吉他与他弹钢琴,一起可劲洗!

  ——也洗不干净!

  刚刚被打成右派的傅雷,听到儿子跑到英国去了,犹如挨了一闷棍,立马萎了!

  这打击太精准了,太狠了!

  因为傅雷对傅聪的教育,向来是以“家国情怀”作为核心亮点的。而且傅雷经常给儿子写信,信的内容嘛,也经常不经意地晒一晒,圈子里的人都知道,时不时夸一夸傅雷,教子有方啥的,傅雷往往是谦虚一笑.....

  这倒好,傅聪不回国倒罢了,竟然跑英国去了!

  一生坚强的傅雷即便被鲁迅的弟弟攻击,亦毫无惧色,但遭自家的儿子轻轻一戳,立马倒下了。

  当时,傅聪出走英国的事情,是上海作协委托周煦良告诉傅雷的。周煦良与傅雷关系很铁,但到傅雷家中后却磨磨唧唧,始终开不了口,因为他太了解傅雷了,他不确定,傅雷闻讯,会不会立马崩溃。直到傅雷主动提到傅聪,他才默默把一份《参考消息》拿出来给傅雷看,上面印着一行触目惊心的字:

  傅聪出走英国。

  周在一边,小心翼翼地告诉呆若木鸡的傅雷,当时大使馆的人曾派人阻止傅聪,但没拦住。

  傅雷一看到这行字,整个人立马就呆了。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傅雷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自己倾注大量心血教育而成的儿子,为何竟然跑到了“敌国”?难度他不知道,这是妥妥的叛国行为吗?

  家与国,亲情伦理与国家伦理,在傅雷脑子里,形成了从未有过的激烈对抗。

  这位一生孤傲,自恃眼明心亮的精英知识分子,这一次,陷入了一生中最大的思维困境!

  整整两昼夜,傅雷躺在那里,不吃不喝,形如槁木。

  这是傅聪对傅雷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我们看《傅雷家书》发现,从1958-1959年,傅聪与父母之间的通信中断了。直到1959年10月1日,朱梅馥才写信给傅聪道:

  接到此信,赶快写信来,只有你的信,是我同你爸爸唯一的安慰。据说,这还是夏衍帮忙将傅雷家的情况转达给有关领导,他们才得以恢复通信。

  恢复通信后,傅雷鼓足精神,决定实行亡羊补牢,尽力挽回这个事。

  他对傅聪提了三个原则性要求:

  不入英国国籍;

  不去台;

  不说不利于祖国的话,不做不利于祖国的事。

  傅聪答应了。

  后来便跟英国姑娘弥拉(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之女)成婚了。

  下图就是。

图片

  据说,傅聪就是为了她去英国的。

  ——绝好的理由,为了爱情。

  可惜九年后,两人分手。

  傅聪的第二次婚姻,是娶了韩国驻摩洛哥大使的千金玄禧晶,一位东方女性。

  这一次更短,三个月后分手。

  ......

  1964年,为了得以继续留在英国,傅聪最终还是加入了英国国籍。

  这对傅雷来说,无疑是傅聪给他的第二次打击。

  当然也是最后一次打击。

  得知这个消息的傅雷,近乎绝望。

  这一次,傅雷不是害怕自己的处境,而是作为一个父亲,他很清醒地意识到傅聪可能永远回不来了。

  1966年8月,上海音乐学院的人,因为傅聪出走英国又加入英国国籍而找上了傅雷。

  一幕悲剧终于上演。

  1966年9月2日深夜,心高气傲万念俱灰的傅雷写下遗书后,服毒自尽,妻子朱梅馥上吊殉情。

  在遗书中,他这样写道:......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

  这是气话,还是感慨?

  没人知道,也没有人探究。

  傅雷逝世13年后,傅雷夫妇恢复名誉。傅雷的骨灰被转到上海烈士陵园。

  曾有人质疑,他算哪门子的烈士?

  但很快被和谐掉了。

  傅聪得到消息,立马回国,站在了傅雷夫妇的墓碑前,发现墓碑正面镌刻着傅雷家书名言: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图片

  又三年后,傅聪受聘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兼职教授,此后多次在国内举办音乐会,成就卓越,被誉为“肖邦作品真正的诠释者”、“钢琴诗人”、“当今世界乐坛最受欢迎和最有洞察力的莫扎特作品的演奏家”等。

  2020年当时12月28日,据奥地利音乐频道消息,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病毒于当日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

  我们不知道,傅雷在另外一个世界同自己的儿子相见后,到底是什么情景。

  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就可以了,这个逆子,为了自己,不顾一切,年轻时捞够了西方的好处,到老了然后再回中国捞,如此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疑玷污了他父亲这本《傅雷家书》。

  最后一个事,傅雷为何在1958年被打成右派呢?

  大致说一下。

  1947年2月,埃德加·斯诺在美国发表了3篇论苏联问题的文章,傅雷作为当时的翻译专家,在4月进行了翻译,加上斯科特的 《俄国三度空间的外交》,合编成 《美苏关系检讨》 一书,并在知识出版社出版。

图片

  傅雷撰写的序言《我们对美苏关系的态度》 发表在 《文汇报》 上。文章的内容很犀利,矛头主要针对亲苏反美的左翼立场。

  文章明确倡导“不亲苏也不亲美、不反苏也不反美”的中间路线。

  而我党当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两年后发表的《别了,司徒雷登》中表达得最清楚:

  “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人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战争,组成了美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侵略政策的一个重大部分。”

图片

  傅雷的中间派观点,立马在当时受到左翼反对。

  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代表左翼在文化界向傅雷展开论战,批评傅雷“亲帝反苏”:“对于苏联用心指摘,对于美国则事事曲谅……”

  傅雷连鲁迅都不怕,何况周建人,他于当年7月作《所谓反帝亲苏》 回应,观点发表在储安平主编的 《观察》 上:

  “抱住自己的良心,不问对方是谁,只问客观的事实,既不亲苏也不亲美,既不反苏也不反美,但谁损害了他们的国家利益就反对。”

  “中国只能有两种人:不是亲苏,便是亲美;反苏的必亲美,必近乎反动,甚至就是国民党的尾巴……中国人民既没有义务把世界政情用美国人的眼光去看,也没有义务用苏联政府的眼光去看”,自己介绍斯诺的文章,就是要“使我们躬身自省”。

  有人讲,傅雷的第一篇序言意在使国家具有独立意志而不为外界左右,第二篇则试图捍卫自己独立思想的尊严,可谓一脉相承。

  其逻辑顺畅自洽,没啥问题。

  还有人讲,傅雷的言论又不是政治家的分析,仅是知识分子的呼吁而已,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要搁在公知横行的“美好时代”,傅雷的言论,真的没啥。

  可当时是什么时代背景?

图片

图片

  麦克阿瑟

  抗美援朝刚刚结束,无数烈士尸骨未寒!

  很多志愿军战俘还在美帝手里,有的则被送到常凯申手里了。

  而苏联呢,开始对中国进行大规模援助!

  史料记载,1957年9月,聂荣臻访苏,赫鲁晓夫同意签订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同年末开始,苏联履约,对华提供了P-2导弹作为中国导弹事业的起步的最早样品。翌年,苏联又向中国提供了所需核工业设备,并派出近千名专家,建成了湖南和江西的铀矿、包头核燃料棒工厂及酒泉研制基地、新疆的核实验场,中国正式进入了核工业建设和研制核武器的新阶段。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傅雷这种折中调和的论调,被批成狗。

  有毛病吗?

  这不是政治短视的问题,是纯粹的政治盲的问题。

  毛选第一卷第一文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其中写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图片

  傅雷呢?

  他认为自己的观点虽然不是左派,但也不是右派,是妥妥的不偏不倚的中间派,所以,把他当做右派,他不服。

  那傅雷到底是什么派呢?

  若问我的观点,傅雷是什么派我也说不好,但他绝对不是我党代表的那一派。

  我们知道这一点,其实就足够了。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