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麦克多蒙德和赵婷把《无依之地》改编成了谎言之地

2021-03-09 09:05:23  来源: 微博   作者:三思柯南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如果这篇是中国题材中国改编,估计不是拿奖而是被西方咬死

  ​​最近电影《无依之地》以及它的导演赵婷突然火了。

  这不仅仅是因为它获得了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之前也获过包括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内的诸多奖项),媒体报道称这是第一个获得金球奖的华裔——呃,或者中国籍——呃,然而赵婷又说过美国现在是她的国家——呃,又有媒体说是转述出错了——的女导演,而且还因为,有人发现赵婷之前在接受采访时声称“我想起了当我十几岁在到处都是谎言的中国的时候。你会感到你永远都不可能逃离。我更年轻的时候获得的很多信息都不是真的,我变得对我的家庭和我的背景非常反叛。“

  然后刊载这段访谈的Filmmaker杂志网站上的这段话在不久前突然被移除了,原因未知。

  但是这些并非今天本文想要讨论的内容。

  之前乔木曾发了一个帖子说:“不同于过去国外得奖的影片,反映中国的阴暗面,迎合外国人,她的获奖影片《无依之地》,讲的是美国的阴暗面,金融危机下,美国普通人失去工作、失去房子,吃住车里,到处流浪。”

  乔木肯定没看过电影《无依之地》,更没看过布鲁德的原作。

  我把两者都看了。

  本文要说的是,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和赵婷把杰西卡·布鲁德2017年出版的的非虚构作品《无依之地》改编成了谎言之地。

  这个前半部分伪纪录片风格、后半部分变成文艺片风格的《无依之地》电影的情节,是一个在石膏板厂工作的老年女性Fern在工厂关闭后走上开着房车流浪、四处打季节工的生活,中间虽然有动摇想安定下来,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流浪之路放飞自我,融入了一个美国房车流浪族之中。

  影片想表现的核心,是一个老年女性通过选择房车流浪生活,实现自我解放。

  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Fern拒绝了与之有好感的人的过固定生活的邀请,以及当Fern和她的妹妹的朋友发生争论,认为不该买房。

  听着耳熟吗?这似乎又是一部彰显美国的个人自由精神的文艺电影。

  根据Vogue杂志的报导,是本片主角的主演麦克多蒙德读了布鲁德的原作,觉得和自己以前的想住在房车上过流浪生活的幻想很合拍,就买了改编权,找来赵婷执导。麦克多蒙德不仅是主演,也是制片人之一。

  主题在改编并且拍成电影之后,和布鲁德的原作的思想大相径庭。

  作为纪实文学的《无依之地》,是原作者布鲁德断续跟踪采访了3年,才写成的。该书描写的是美国当代社会一个日益扩大的亚文化群体——一群以房车(RV,Recreational Vehicle)为家,在美国各地从事季节性工作的人群。

  房车,在中国和美国的许多人的概念中,是用来休闲旅游的交通工具,毕竟,Recreational Vehicle这个词,就是休闲用车的意思。

  但是这些常年以房车为家的人群,不是为了休闲,更不是像电影演员麦克多蒙德那样因为幻想着过着开房车住在路上的人生而付诸实践

  在现实中,根据布鲁德的图书原作,这群以房车为家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逼上梁山“——房车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布鲁德的图书原作的主要人物是琳达·梅,她也在电影中出演了一个同名角色,与麦克多蒙德扮演的Fern一起在电商网站亚马逊的仓库和国家公园打工。琳达的遭遇可以认为是房车族的一个缩影:生意失败、孤身一人、老无所依,只有每月500美元的养老金,根本连房租都付不起,虽然上过大学,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女儿和女婿租的房子太小,容不下她,于是她就买一辆二手房车,住在车上四处打工。在布鲁德跟踪采访了她几年之后,事情甚至变得更糟糕:琳达的女儿和女婿也租不起房子,只好也像琳达那样搬进了房车,两个成年人三个孩子以及四条狗挤在了一辆车上。

  在电影的开始,恩派尔镇的石膏板厂因为经济危机的连锁反应而关闭,这确实在布鲁德的图书中提到了。电影的主角Fern却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麦克多蒙德和赵婷只是借用了书中其他一些房车族人物的轶事。

  尽管影片开头暗示着Fern的离开是由于经济萧条,但是Fern选择房车生活的原因,似乎与布鲁德的原作里的大多数人因为住不起、没工作而只能把整个生活搬到车上并不一样。Fern的朋友和妹妹伸出援手让她住下,她都拒绝了。如果你认为这是不愿寄人篱下的人之常情,Fern与妹妹的朋友接下来的辩论却表明了Fern的真实心态,她认为把一辈子的钱都投在买不起的房屋上是不对的。言下之意,她是不认同定居生活,更向往房车上的流浪生活。

  在电影的另一段故事中,Fern遇到了另一位房车流浪者Dave。Fern在Dave生病时照顾过Dave。后来Dave回到了他的儿子家里定居下来,并邀请Fern也来。Fern来了,但是最终又选择悄悄离开。

  这些情节都表明了Fern不觉得房车流浪生活是对她的一种压迫,她也并不渴望生活在有固定地址的房屋里。

  颇为讽刺的是,电影的这个主题绝非布鲁德的原作想表达的内容,而是源自本片的主演麦克多蒙德的一个人生幻想。Vogue杂志的那篇文章里提到:

  “在麦克多蒙德四十多岁的时候,她对科恩说了下面的话:“当我65岁的时候,我要改名为Fern,我会吸着好彩香烟,喝着野火鸡威士忌。我会弄一辆房车,上路流浪。”这成为了[电影的]基线。赵婷用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收集到的信息填充了[电影]余下的部分。麦克多蒙德向赵婷转述了她的人生,让赵婷看了幻灯片和照片。麦克多蒙德说:“她把我的许多情况整合到了Fern的情况里。”

  这样的描述,说明了是麦克多蒙德而非赵婷更多地主导了本片。

  麦克多蒙德幻想着过房车流浪的“诗与远方”式的生活,而现实世界中的绝大多数房车流浪族选择了那样的生活因为失去了自己的房子或者根本负担不起房租。

  不仅琳达·梅是这样,即便是那个片中的即便是“圣诞老人“、房车流浪生活的教主式的倡导者Bob Wells,最初也是因为负担不起房屋的开支,才选择住进了房车里。

  Wells后来变成了狂热的房车生活的倡导者——他认为,住在房子里的社会生活是一种奴役,而只有房车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布鲁德的书中记述的琳达——以及大多数房车流浪者——并不这样认为,虽然他们每年都会参与Wells组织的房车聚会。

  在电影中的琳达,只是Fern的一个帮手、热爱房车生活的一个配角。但是在布鲁德的书中,现实中的琳达拼命地想找一块土地,建设自己的房子(虽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用废轮胎和易拉罐建成的所谓“地球之船”房屋“)。布鲁德花了大量篇幅描写了琳达费尽心思花了1000美元在美墨边境买了一块偏远的荒地用于建房。毒蛇、洪水甚至贩毒集团的出没都不能挡住琳达拥有自己房子的决心。

  这说明什么?住在房车上根本就是无奈之举,不是麦克多蒙德幻想的那种“诗与远方”式的“自由“生活。在电影里,朋友提出帮助,Fern不要;妹妹要她住下来,她不住;有好感的Dave请她留下来,她不留;在车里过夜啃个炸鸡都会被警察敲车门赶走,但是在悬崖上看风景溜一圈就想通了:我就是想要这种房车流浪生活,然后跑回恩派尔的老家把原来的行李家什统统处理掉,最终浪迹天涯去了。

  在电影里,直接通过Fern的妹妹,把这种做法拔高为“房车族和以前的西部拓荒者很像,我认为Fern继承了美国传统,我认为这很棒“。

  就差高喊”U!S!A! U!S!A!U!S!A!”了。

  在图书原作中,布鲁德还详细描述了这些以房车为家的人去电商巨头亚马逊打工的经历。亚马逊网站每年的年度促销总是会导致短期订单激增,为了处理这些突然出现的订单,亚马逊公司要雇佣临时员工,而这些房车流浪族,就成了招募对象。亚马逊公司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叫做Camperforce的团队,来招募和管理这些临时工。

  尽管这听上去像是一种双赢的合作,但是布鲁德在书中记述了在亚马逊仓库的工作,类似于卓别林在《摩登时代》的流水线上的工作:枯燥、繁琐、有时候影响健康。电商巨头看重的只不过是素质较高但是报酬较低、管理方便的临时工,而且还能因此抵扣税款。

  与其说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不如说是房车流浪族无奈的选择,尽管亚马逊的工资要比其他季节性工作的工资要高一些。

  而在电影中,在亚马逊工作的场景完全去掉了原书中的不好的部分,仅仅是表现了他们在亚马逊工作,而且吃饭的时候聊天还挺轻松愉快。Fern下班后遇到了一个朋友,对方问她在亚马逊的工作如何,Fern回答说“钱很多啊”。在布鲁德的原书中,琳达表达了对在亚马逊工作的憎恨,一天要走将近20英里,完成一件工作的倒计时限制,她认为这实际上是让人变成了奴隶。然而,这些内容都在电影里都消失了。

  电影的版本仿佛是一个亚马逊季节零工的植入式招聘广告。无疑,能进入亚马逊真正的仓库进行拍摄,不论是被亚马逊的公关公司熨平了书中对亚马逊公司的批判,还是麦克多蒙德和赵婷的自我审查,或者他们对这些亚马逊零工根本没有同情心,拍出来的东西变得如此轻浮,这倒是并不出人意料。

  另一个季节性工作机会是在各种风景名胜区担任旺季管理员,这同样是一个需要吃苦岗位。而在电影中,在风景区担任管理员的工作却有点像什么综艺节目的体验生活环节。

  原书作者布鲁德对电影的评论的也有点让人呵呵。当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她表示“很喜欢”、“简直就像既视感”。作为电影的顾问制片人和原作者,大概是不方便说出批评的话了。她喜欢什么呢?原书中揭露出的那些矛盾,几乎通通在电影里消失了。

  在原书中,布鲁德指出了房车流浪族出现的真实原因是美国中产阶层的衰落:越来越多的人无力用拮据的收入承担不断增长的开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无法退休,因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养活他们,

  这也就是她在哈泼斯杂志2014年发表的文章《退休的终结:为何你承担不起停止工作的代价》的文章想要表达的,而这篇文章后来成为了《无依之地》一书的原点。最终,这些人只能无奈地卖掉房子或者退掉租住的房子,搬进房车,打季节性的零工。现实中琳达是这样无奈地选择了房车,琳达的女儿和女婿最终也是这样无奈地选择了房车。

  几乎没人会觉得把整个生活搬进房车是一件好事。原书作者布鲁德在体验房车生活的时候遇到的尴尬很多,例如洗澡就是一个麻烦事。住在房车几乎是无法洗澡的,除非借用加油站等设施的收费浴室。更不要说上厕所的麻烦——而电影却似乎把这描写成了“你只要习惯了就好“。

  还有养老呢?几乎没有房车流浪族能回答这个问题,布鲁德也在书中记载了一些很悲惨的故事。然而在电影中,却变成了用斯万基被诊断出癌症晚期于是决定开着车走向远方这种情节,这是回避问题。(顺便说一句,斯万基也是布鲁德书中的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同名,但是没有癌症扩散到大脑的故事。癌症的事情是编剧编出来的。)

  就这样,弗朗西斯·麦克多蒙德和赵婷把原本关于一群社会弱势群体的辛酸故事,变成了满足麦克多蒙德的改名为Fern吸着香烟喝着威士忌开着房车流浪的幻想的一部文艺片。

  换句话说,麦克多蒙德和赵婷把《无依之地》变成了谎言之地。这个谎言之地的荒唐之处就在于,一部电影把一个社会问题转化成了对自由精神的颂扬,并且竟然还得了大把大把的电影节奖项。这不就是“虽然新冠疫情死了50万人,但是美国有自由”洗脑思想的翻版吗?

  不相信我的这个结论吗?来做个思想实验,如果把《无依之地》一书的所有人物都换成无力养老只能住在五菱之光和快递三轮车上的中国人,背景换成中国社会,然后来个中国女演员看中了这书,买下改编权,拍成了一个中国老太太吸着香烟喝着威士忌开着五菱之光流浪放飞自我彰显开拓精神、加入一群住在五菱之光上流浪者每年给双十一购物节打工的一部文艺片。然后这书的原作者还出来说拍得真像我写的……

  ……想获奖?从原作者到这片的导演、主演会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客费加罗报的写手活吃了吧。

  如果你还不相信,看看3月7日美国大使馆借机蹭热度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声称“这部电影记录观察的是美国居住在拖车或者房车里的退休人群。这里就介绍一下美国房车族的概况。……统计显示,大约有九百万个美国家庭拥有房车。这些家庭的年收入平均为62,000美元,与人口普查局最新的美国家庭年收入中位数(61,937美元)相当。”

  图书原作说的是一个连房子都租不起只能住在几千美元买的破房车里的弱势群体,美国大使馆小编钻出来蹭热度说这些家庭年收入6.2万美元。

2.jpg

  ​

  真的是遍地谎言的国家啊,确实是需要用信息武装自己,然后再挑战信息。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部国产非文艺片,里面有个有钱人说“我啊,做梦都想过几天苦日子,野菜,棒子茬粥,你就让我可劲儿地造”。于是,他找人把自己送到了穷乡僻壤体验了两个月的生活。

  两个月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尤老板都快变成黄鼠狼了,一到夜里他两眼睛就发绿光,他连耗子都吃了,就差要吃人了。全村的鸡呀他都没饶了。”

  我觉得麦克多蒙德和赵婷真该这样体验一回。

3.png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