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寒春与阳早
非常高兴来与大家分享一个话题:人为什么活着?—共产主义人生观概述。我们现在身处于个人至上,实用主义盛行的社会,我们从小很少有老师和家长跟我们聊到一个问题: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都会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活着?幸福和快乐在哪里?我们怎么看待生与死?怎么看待爱情?这是每个人人生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但从我们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很少有课程涉及这些问题,也很少有人能把这些问题给我们讲的很清楚。这次网站邀请我来讲解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些准备,也很希望抛砖引玉来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一、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
人生观,就是一个人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人生观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由他对人生的目的和看法来决定的,人生观指导人生道路,制约人生价值。
有的同学会问:“做体力劳动的人可能不会去想这个问题,他不是也活的很好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有人生观,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绝大多数,但那时中国人是有自己的人生观的。在封建时代,人们的人生观是被家庭关系所决定的,人活着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家庭,为了光宗耀祖。比如《水浒传》里有个人叫杨志,他说他活着就是为了“搏个封妻荫子”。还有一个意义——忠君爱国。在封建时代,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核心,形成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核心特征是以家庭为本位,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封建社会的人生观更高一点是崇尚忠君爱国。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阅读儒家经典,这是知识分子接受人生观的途径;老百姓通过像杨家将、七仙女、白蛇传这些民间的传说和故事,包括根据这些故事编成的剧目来接受封建时代国家赋予人民的生活意义。
到五四运动之后,在40年代中国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人生观的体系,毛泽东思想在马列主义基础上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就是他把哲学拓展到了人生观领域。40年代毛泽东有三篇文章非常重要,被称为“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这三篇文章形成了后面几十年我们中国人的人生观体系,他告诉我们为什么活着,怎么看待生与死,怎么看待人生的价值,怎么做一个人。老三篇里面有很多的论述,比如怎么做人:毛泽东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像白求恩一样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精神——讲者注),就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还有,他引用汉代文学家司马迁说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告诉我们中国人应该怎么看待生与死。革命年代,为人民服务成为了中国人的人生观的核心价值。
我们当代人很少追问这些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但是我们有支配我们人生的一套价值体系,比如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但这些主义并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这个问题,造成了当代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意义、价值、信仰体系的缺失。我们从小学开始就会思考我们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么多作业,家长往往用一种非常世俗的理由来告诉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就要去大街上卖烧饼、扛大包、送外卖、送快递,但这并不能科学的解释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人生观,比如“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一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观。还有一种求名的人生观,我要留个名字,虎过留皮,雁过留声。还有一种是消极的人生观,万事皆空,人生如梦,这些人生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听到。
在十月革命之后,苏联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在各种场合经常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人际关系,他提倡星期六义务劳动,认为这是共产主义的一种萌芽,他认为我们要摒弃掉那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通过饥饿和棍棒来维持的纪律,变成一种人人自觉的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人生观。列宁有段话比较科学的界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生观,他说:我们要努力消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个可诅咒的常规,克服那种认为劳动只是一种负担,凡是劳动都应当付给一定报酬的习惯。我们要努力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灌输到群众的思想中去,变成他们的习惯,变成他们的生活常规。
共产主义人生观简单的说就是把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作为崇高的生活目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对生活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这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内容。这里面有生活目的,目的是一种崇高的理想,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因为有这种理想的指引,所以会对生活保持乐观主义的态度,不消极颓废,还有就是看待人与人的关系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小结:人生观人人都有,但只有共产主义人生观科学地解决了人生目的和意义的问题。
二、性善性恶: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共产主义人生观,包括其他一切人生观的基石都是怎么看待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有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消极颓废的人生观,都有其理论基础,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是个体化、原子化的。学习社会发展史,我们就会知道,自私的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十九世纪,人类学家摩尔根曾进入易洛魁原始公社,成为公社的成员,通过这种最直接的调查方式,他仔细观察了原始人类的生活状态——人人劳动,没有剥削,也没有私有财产。摩尔根观察发现十九世纪原始人是没有私有观念的。达尔文曾经做过长途旅行,也接触到了一些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里他观察到一些情况:十九世纪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到了饥荒的年景,很多人都快饿死了,也没有人会独吞侥幸发现的一条鱼,而是自觉的报告,让大家同吃;南美火地岛人,什么物品都是会平分,即使是一块布也会被撕成布条平分,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比另一个人多得;阿根廷的独裁者罗萨斯将军,他抓到三个印第安人,希望印第安人能够提供给他有价值的情报,对他们进行严刑审问,有两个人在被审问的时候都说不知道,就被枪毙了,问到第三个人也说不知道,他说你枪毙我吧,我是男子汉,不怕死。所以不论是摩尔根还是达尔文,他们所亲眼见到的十九世纪残存的原始社会的场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私有观念、自私自利的思想是个历史范畴,不是人类固有的本质。我国东北的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历史上长期过着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猎物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生活,他们经常把自己的猎获物分给别人,自己却留下最坏的一份,剩余的挂在屋外,别人需要时可以任意取走。在原始社会人类是无私的,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自私的,人是社会性的,性善性恶,良心、正义这些概念,都是人类在私有制社会才产生的,从原始社会来看,互帮互助就是他们的本性。如果认为互助就是善的话,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如果说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是古代文化对人性的一种粗浅的概括,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揭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非常重要,他讲到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的固有抽象物。狼孩的例子,非常清楚的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小孩被狼叨走了在狼窝生活了几年,在回归到人类社会后,他还是成为不了人。即使长相是和人一样,但他并不是人,所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一切社会生活的总和,人是在社会当中才会产生和发展起来,有语言活动,会直立行走,还要进行劳动。
由此我们可以思考人生的概念,什么叫人生,人生不能仅仅把他理解成生命的自然流逝的过程,如果只是理解成生命的自然流逝的过程,那是对人生的一种肤浅的理解。从本质上来说,人生是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同时也改造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历程,这才是人生。人本身是社会的产物,带有社会性的,社会跟自然界不能相脱离,人是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同时改造自身的过程当中发展起来的,这才是对人生二字的科学的理解。
80年代路遥曾写过一篇小说《人生》,他把人生理解成个人命运的沉浮,并没有把人生放到一个宏大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理解,而把人生看作是一种偶然的、个人的、戏剧性命运的体现。如果我们把人生看成是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生命历程,人生观也是比较好理解的。我们现实中有两种错误的倾向,第一种是小农意识,农民包括农民派生出来的农民工,他们是劳动者,他们具备劳动者一般的特点和优点。比如说比较坚强,朴实节俭,但是他们在农业农村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下,他们的人生观,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非常的倾向于个人主义,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典型的一种小农的世界观。第二种错误倾向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整体上是一种与农民不一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较脆弱,是长期脱离劳动和缺乏自我改造的结果。而原始人类、原始共产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类,以及社会主义时代的人,整体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观与小农和知识分子是很不一样的。摩尔根曾经概括原始人的性格是自尊、公正、刚强和勇敢,像邱少云、黄继光的举动,在原始人眼里是很正常的,人就是应该牺牲个人保护集体。但是我们因为在私有制社会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现在所有的社会阶层自觉或不自觉的,都会带有私有制社会给我们各方面打下的烙印。
第二部分小结:
小结:科学人生观的基础,是承认人的社会性,公私、善恶的观念都是后天形成的。
三、幸福何在?
人生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追问“人的幸福快乐来自哪里”。现在的大多数人觉得是收入高,活得长,所以个人奋斗和养生学大行其道,风靡全社会。但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推翻剥削者的统治,改造社会改造自然;在科学、教育、文化等事业中进行创造性劳动,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个人也从中分享快乐、幸福。
马克思的女儿曾经问了马克思这个经久不衰的问题:“对幸福怎么理解?”马克思回答:是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苏联的一个作家,他写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流传后世,他说:“幸福是多方面的。我也是很幸福的。创作产生了无比惊人的快乐,而且我感觉出自己的手也在为我们大家共同建造的美丽楼房——砌着砖块,这样,我个人的悲痛便被排除了。”可见,它的幸福观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是一种集体主义的幸福观。
在中国革命中,也涌现出了无数的拥有大我精神的仁人志士。
比如说朱德同志,他曾经是蔡锷手下的滇军名将,做到了少将旅长,他的月薪两千大洋,相当于现在月薪几十万,年薪几百万,但是朱德却在达到世俗角度的人生巅峰后,去上海寻找共产党、寻找真理,在陈独秀拒绝他的入党请求后,又跑到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去找共产主义,在那里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因为那个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左翼思想传播的上升时期,所以大多数人敬佩他,但现在很多对他重新解读的人,会很不理解。实际上我觉得朱德的生命是在脱去了少将旅长这个军装后,走向了真正的人生巅峰。
彭湃,是广东的农运大王,出身于大地主家庭,在日本留学中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回到了老家后,就当着佃农的面,把所有田契全部烧毁,说:“自此以后,这些田就是你们的了,永不收回。”他的父母亲、哥哥都非常恨他,但他认为自己从此走上了一条幸福的道路,这是他对幸福的理解。
方志敏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可爱的中国》,他还有一篇文章叫《清贫》,文章里体现出了高尚与肮脏:
“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民党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所以,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 —— 一个最不幸的日子,有两个国民党的兵士,在树林中发现了我,猜到我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他们于是激怒起来了,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他们之中有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榴弹,右手拉出榴弹中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做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光盯住我,威吓地吼道:“赶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去!”
“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骗谁!像你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拿榴弹的兵士坚决不信。”
“决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又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期望有新的发现。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的,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的!”我再向他们解释。
等他们确知在我身上搜不出什么的时候,也就停手不搜了;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他们多么失望啊!那个持弹欲掷的兵士,也将拉着的引线,仍旧塞进榴弹的木柄里.转过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后彼此说定表和笔卖出钱来平分.才算无话。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说:“走吧!”
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怕国民党进攻时,被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的高尚和这些国民党士兵的肮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在国民党统治时代的普通的士兵,并不是完全在为国民党的主张而奋斗,他们有非常强烈的发洋财的想法。毛泽东也因此得以在秋收起义前的一次被捕中脱身。他撒了把银元,那些看押他的士兵就跑掉了,毛泽东得以借此逃脱。
但现在很多历史学者从主流的人生观出发,否定了当年曾经有过一批不为名不为利、为主义和信仰而牺牲的革命英雄、革命志士。这篇文章,绝对不是没有主义和信仰的人能写出来的,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也不会是追求名利,对他们来说生活辛苦是一件能接受的事情,这是他们的苦乐观。
还有一个美国的年轻女物理学家,她因为自己参与研制的原子弹炸死了很多日本人,所以放弃了科研工作来到中国,参加了中国的革命,她写了一篇文章叫《幸福何在》,里面有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文章里面是这样说的:
回顾我所走过的路,从小学到研究所的生活不能说它不幸福,但比起站在人民之中,与大家一起改造整个社会,用双手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美好而富有的新国家,原来的那种幸福观是多么的狭窄啊!我常常和牛打交道,看到牛那种吃饱了卧在地下反刍别无所求的样子,就想到人,人是有能动性的高级动物,我想,人的幸福不是存在于某种绝对的生活水平中,而是存在于不断的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当然,有的人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但这种靠建筑在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它终究会被历史所消灭。
——寒春《幸福何在?》
第三点小结:
幸福是人生观里的重要内容,幸福是在劳动和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中实现的,不是躺着就能实现的。其实,躺在家里打游戏打半天、到了时间点个外卖的一天是不快乐的。所以共产主义的幸福观认为,幸福是在劳动和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中实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生活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合。毛泽东年轻的时候文章中有一句话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就非常通俗的讲了这个道理,奋斗当中有乐趣,与天、与地、与人。也许今天我讲课改变了一个同学的思想,我觉得这就是我今天最快乐的事情,比我今天吃饭要快乐,但是我今天不能不吃饭,或者至少不能几天不吃一顿饭,所以禁欲主义是不对的,仅仅是以物质生活多寡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也是不对的。
四、生死的意义
下面我们讲第四个问题——人生观中看待生死的问题。
今天我看到一个新闻,有的大学开设了死亡教育课,主要在医学院,开课的内容里仅仅是带学生去殡仪馆参观一下人火化的过程,但实际上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怎么看待生死、生死的意义是什么。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著作中,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临终之际,他能够这样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句话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应该为了社会的进步而奋斗。不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他们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我们要自觉的认识这种价值就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现在大多数人都没有科学的认识到自己活着的价值,所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痛苦、抑郁、孤独、厌世。
张思德为公牺牲之后,毛泽东写了一篇演讲纪念他,后来这篇演讲稿叫《为人民服务》,他在里面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毛泽东还主张:“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引自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在亲人去世的时候,我每次都想在告别的仪式上,为亲属们讲一下他的贡献。但我发现我们中国人现在不喜欢讲这些,就是吃喝,或者请一些戏班子过来热闹一下。从来没有人讲一下,这个死者的一生,他为大家做过什么,或者为家庭做过什么。没有。我不知道大家出席的葬礼或者追悼会,有没有这样的仪式。我很小的时候,在单位里经历过。后来呢,长大后反而再没有经历过这种有仪式感的葬礼。所以呢,这种对死者的态度对活着的人也是一种反面教育,就是,死去也就是火化,吃喝一下,对生者是没有教育意义的。
所以我认为我们中国人的死亡教育,尤其是对学生的死亡教育,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角度进行教育,而不是仅仅看到一个人死的过程,消除将来对做手术的胆怯。真正的死亡教育,应该是告诉他真正的死亡的意义。
我们现在很流行养生学,希望长寿。但是呢我见到一些老战士。他们活到九十多岁,精神还是很好,中气很足。我觉得这并不是他们养生的结果,他们年轻时候吃过很多的苦,身上还有弹片,但他们精神很矍铄,是一种精神给他们带来的。他们很多人还关心国家大事。毛主席是9月9号去世的,但9月8号还在看文件看书。
我们现代人应该从这些方面去思考——我们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的生命是能够靠养来延长吗?生命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内容,它的意义。
这才是我们对于生与死的科学态度:
首先无产阶级热爱生命,不希望自己过早的死去,不会主张随意舍弃生命,更热爱真理。
第二,无产阶级从来珍惜生命,更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无产阶级的生死观是以共产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为最高行为准则的。
小结一下:生死都应该对社会有价值。从小开始,小学生就可以参与一些社会劳动,做一些好事。生,就应该有他的价值;死,也应该有它的价值。这是生死的根本意义。任何时候,一个革命者都应该保持革命气节。我们面对考验的时候,不应该觉得我一个人的坚持坚守是无所谓的,因此就放弃,这是不对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想清楚,现在所做的事情是正义的,它代表的是社会长远的发展,我们就应该坚持。就像100年前大家都裹脚,但你可以选择不裹脚;大家都刷题,但你可以选择不刷题。在100年后看来,你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
所以我经常用裹脚这个例子,来告诉我的朋友,我的学生:你并不需要别人都在做这个事情而去做,,关键是要看,这个事情到底对不对。对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坚持下来,错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否定掉。所以我们应当追求真理,修正错误,而不是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所有事情。
那么对和错如何判断呢?我们学哲学,有一对概念——新生事物和旧事物。怎么判断新旧呢?就在于他能不能代表大多数的利益,能不能代表社会长远发展的方向。这就是对和错。
我们觉得应试教育是不对的。但很多人拿各种理由,说应试教育可以保持阶级流动,可以给人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个明显是伪问题的。第一,他是承认私有制和阶级社会永恒存在情况下的判断;第二,他认为这个考试能改变命运,这个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我经常在思考什么是改变命运,我觉得至少应该是实现阶层飞跃,才叫改变命运。实际上,现在如果家里是农户、临时工,那么他能考上好大学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即使王思聪和一个农家子弟,他们做同样一张试卷,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的起点就不公平。应试教育肯定是错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来看待它,我们该做出一个什么样的选择?比如说,我们有孩子的,对孩子的态度;还有就是做教师的,对应试教育的态度;做教育部门官员的,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应试教育是违背孩子成长天性的,是需要改变的。河南省西峡县搞了一个“三疑三探”教学探索,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老师和学生都很高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西峡县第一高中,每年有200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几十名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连续多年95%的本科上线率,40%的重点大学录取率。我一直有个观点,刷题,对学生身体和智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应试教育本身对考试也有不利的东西,这是一种发展到现在很荒谬的结果,他是对,还是不对?我认为是不对的。我们是适应它,还是改变它?就在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
五、问世间情为何物?
人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恋爱和婚姻。一般来说,先恋爱,再组建家庭。但是在现在,这个是个非常大的问题。比如说,婚姻的基础到底是什么,恋爱中应当遵守的道德是什么,恋爱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爱情在人生中处于何种位置?
婚姻应该以感情为基础。无论是介绍的,相亲的,自由恋爱的,首先应当有感情。所谓爱情,就是一对社会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爱情是要有一些共同的理想,同时爱情不仅仅是索取,还是付出,所以爱情还是一种责任。爱情是有性的因素的,柏拉图式的爱情不能称之为爱情,这是我们从理论上的一种阐释。
恋爱和结婚,我原以为就是领个结婚证,但是后来发现,恋爱和结婚是有联系但又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恋爱是一种纯粹的两性情感,它本身不应该包含其他的东西。谈恋爱就开始考虑彩礼,就是极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我生活的地方,是彩礼最高的省份,但是我结婚的时候就没有给对方父母彩礼,我觉得彩礼是不对的事情。有的人可能认为不对的事情你也要去做,我觉得你可以选择不去做,一百年前你可以选择不去裹脚。我们个人做选择,并不是说有人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革命烈士呢,敌人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也坚持真理,我们的现在还没有这种情况。恋爱纯粹就是你喜欢他,他喜欢你。不应该被权利、金钱、学历所左右。有的人不看重金钱,却看中他的学历。这不是纯粹的两性关系。因为权力,金钱,容貌,学历。都容易逝去。这些东西逝去之后,你还愿意和他在一起吗?你还有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吗?
结婚其实是建立了一种经济关系,恩格斯有一部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把家庭和私有制、国家联系起来是非常深刻的。中国人为什么习惯于把喝喜酒而不是领证作为结婚的标志。因为它是一种家庭关系。他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他是两大家庭的事情。我们能感觉出来。它对人的束缚很大。
那么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呢?比如马克思和燕妮。马克思在柏林大学的时候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他的父亲担心儿子的这种行为会危及以后的职业前途和家庭生计,于是写信严厉训斥马克思;但是燕妮作为贵族家庭的女子,坚定地支持了马克思的选择。燕妮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举动,无疑对于正在热烈追求真理的马克思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支持和鼓舞。后来马克思因为反动政府的迫害,没有如愿当上大学的讲师。他去《莱茵报》做编辑,也被反动当局封杀了。在这种逆境中,马克思和燕妮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结为终身伴侣。燕妮是在马克思没有职业,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毅然选择嫁给了他。
这就是我们说的基于爱慕形成的纯真强烈专一的感情。我们知道马克思有四个孩子过早的去世,对燕妮的打击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燕妮还是支持马克思的事业。这是一种非常伟大的爱情。
恩格斯在年轻的时候有没有谈过恋爱呢?先后谈过两次,但都失恋了,这对他的打击都是很大的,后面都没有进行法律意义上的结婚。但是他和一个爱尔兰女工白恩士,两个人在一起了。他说:“我的妻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血统的爱尔兰无产者,他对本阶级的天赋的热爱。对我是无比珍贵的。在关键时刻,这种感情给我的支持,比起有教养的多愁善感的资产阶级小姐的细腻和小聪明可能给予的总要多些。”恩格斯是和一个女工结合在一起的, 他们的文化程度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但是他选择了她,完全遵循了以感情为基础的原则。
列宁也是如此。他和他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是在工作当中认识的。列宁在彼得堡深入工厂,了解工人状况的时候,这个女同志是在工人夜校里工作,所以对工人的情况非常了解。所以列宁就向他请教了很多的问题。他们经常聊到深夜。列宁聊的非常开心。他从她那里了解到了很多工人的一手资料。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结合到了一起。
去年在疫情期间,很多年轻的学生第一次在家里住那么长时间,和父母亲的接触可以说超过了以往所有的时间,他原来并不了解他的父母,后来他了解了,他更爱他们了。这就是说人其实它是群居的动物,而学校的那种个体化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上是把人异化了,把人原子化了,它其实不是人的生活。我经常说学生是半社会人,他不能说完全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所以他会有各种各样的跟社会人的一些区别和问题。还有一个在疫情期间呢,很多同学觉得很难接受的就是周围没有同龄人,也没有同龄的异性,这是很苦闷的。所以为什么教育部后来反复要求各个学校一定在去年九月份要学生返校,因为再不返校就会出很多问题,因为人是群居的动物,他是需要有社交的,需要有同龄人,需要和不同性别的人在一起。
那怎么理解这种熟悉?我们刚才讲爱情的时候,讲到夫妻之间,他们天天见面,那一定熟吗?并不一定熟。有很多夫妻之间也是不熟悉的,每天都说不了两句话,因为他们没有共同的理想,没有共同的志向,没有共同的世界观。很多人与人的熟悉并不是见面次数多,像毛泽东和鲁迅,他们两个是没有见过面的,但是毛主席说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可以说,志同道合,无话不谈,推心置腹,我觉得这才是熟悉的,条件不是见面次数多。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包括异性之间的熟悉是有共同理想的结果。现代人无论是在哪个阶层,普遍地存在孤独,而革命的爱情呢,是理想的接近,工作中的熟悉促成的结果。像列宁和他的妻子之间,我觉得这是非常典型的,马克思和燕妮之间其实也是这样。燕妮帮助马克思誊写书稿,他们是有共同的理想的,而且有共同的工作,这是在一起促成的一个结果。所以人是需要跟异性接触的,也是需要爱情的。爱情能够使人精神饱满,更有动力去为一种理想而奋斗。爱情是很美好的事情。很多人不能理解那些革命烈士,他们为什么愿意为一个理想献出自己的生命。我经常说,你不要觉得他们很可怜,或者说很可惜,他们年纪轻轻的就失去生命了。但实际上我刚才说生与死的时候,我就讲到了。其实他们的死是很有意义的。他们很多人都享受到了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一种东西,就是精神上的需求。比如方志敏三十多岁就牺牲了。但他的名字永远留在了这块大地上。他有爱情,他有亲情,他有同志之情。你说他不幸福?他很幸福,他很快乐。他写《可爱的中国》的时候,他说中国一定将来会变成一个“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的新世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相信他一定是很快乐的。就像大家写出一道数学难题,或写出一篇好文章来说那样。
对于这个婚恋的问题我有几点小小的建议。第一个是我认为在现代社会,其实晚婚晚育还是值得提倡的。晚婚晚育就是不要太早结婚。有的同学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相亲十几天就结婚了。这样是不太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的。第二个就是爱情在整个人生当中的地位。它应该是不影响事业的,或者它应该跟事业形成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第三个就是拒绝以貌取人。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是以貌取人的。女对男,男对女其实都是这样,身高,相貌,这是很正常的,我们有一句话叫外貌协会,但是实际上我觉得这是一种肤浅的对人的看法。有一个说法说是看人要看十年。这是有道理的。相貌它是一个人的一个方面,但实际上你要跟他接触,你会发现很多长得漂亮的人,内心是很丑恶的,你就会厌恶他;一个相貌不怎么样的人,甚至有残疾的人,你觉得他内心很美丽,你会爱上他,喜欢他。
有同学会说这是不是一种过高的要求,其实并不是。谈恋爱一定要谈,但要交流要时间长一些。我最早也是以貌取人,但是后来我发现,实际上外貌让人产生的这种爱慕感是很短暂的。因为第一点,容貌很容易逝去。第二点就是容貌并不能代表其他的,比如说世界观价值观。还有一个就是性格。如果你们对各方面的看法都不一样的话,外貌从这个方面来说确实是不重要。还有金钱婚姻,从人的本质来说,它是不道德的,虽然不能完全说是不合理的。但要是仅仅用金钱来捆绑我,我个人是很厌恶的,因为我觉得这个金钱婚姻,它实际上是把人最美好的一种东西给物化了。
六、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方法
我们谈完了人生观当中的爱情观这一部分,最后就是我们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也就是列宁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人生观。那么我们怎么树立,是不是说说就可以?并不是这样的。其实这是要经历很艰苦的斗争,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第一,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处理人生问题。我们对人生问题,都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去进行认识。我刚刚说的幸福是什么,快乐是什么?一般人觉得有钱幸福,有权幸福。有名气,受万众追捧,但我没有钱和权,我也幸福。有人是这样的,不重视金钱,却重视名的人其实也是个人主义。名利双收自然是很多人的选择,但是只图名其实也是一种个人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来应该要劳动,要奋斗,要为社会做贡献。你有没有做到这些,有没有对社会有价值,这才是我们对待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基点。
第二,就是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自觉性。我们应该有一些诤友,像镜子一样,让我们每天照一照,让他批评一下我们。自古中国人比较喜欢讲内心自省,作为一种修养的方式,但是远远不够的。曾国藩和蒋介石是非常喜欢写日记的人。他们写日记经常会自省。但是他们有没有因为写日记改变自己的反动的人生观,价值观呢?并没有。
人是应该在一个集体当中成长的,应该勇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有一句话叫闻过则喜。就像我讲课,我非常希望有批评,来告诉我哪里不好。今天我准备的时候呢。我也看了一些视频,讲人生观的,我觉得他们讲的有很多很可取的地方,要向他们学习。所以其实一个人就要在自我斗争当中,自我改造当中,在别人的批评当中成长起来。而一个人把自己伪装起来,封闭起来,其实是不利于个人成长的。
第三,就是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培养锻炼。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它也是检验人生观是否正确的标准。那么你的人生观到底对不对?比如说一个对人的本质的看法,有人说人性自私。我们到很多地方就会发现,很多人不自私,他们在为这个社会无私地奉献,没有任何索取。你怎么解释他的存在?经常有学生觉得工人阶级并不先进,他所看到的工人其实也都是在为自己而奋斗。我经常问他,你见过几个工人?我经常会给别人一张表,让他试着填一下,看认识几个人,填姓名或者姓,年龄,职业,籍贯。现在二十岁左右的,如果还在上学的,能写到三十个的都很少。那么你认识几个工人?你认识几个农民?我认为写不到三位数,就不要谈。工人阶级先进还是不先进,至少要写到三位数再谈。我在跟他们接触的过程当中,就发现他们很先进。比如说公交司机,我觉得他们很有奉献精神。有的人说嗓门太大了,太凶了,实际上大家知道吗?公交司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胃病,因为他们不能正常的吃饭。我们不止发现了一起这样的事情,就是公交司机在这个心脏病突发的时候,他第一件做的事情是把车停好。不排除个别的司机,他态度比较恶劣,或者说他做了一些不太好的事。从总体上来说,公交司机作为工人阶级当中的一部分,我接触他们,他们跟其他的社会阶层相比确实展现出来不同的性格,跟学生和知识分子不一样,跟农民也不一样,跟农民工也不一样。所以我经常问我们的学生朋友,你接触过几个农民工,你怎么知道他们的先进与落后?我们不要做主观判断,我们先去了解,才能做出一个判断。
那么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我们自己也要去调查研究?爱情到底是怎么样的?现实当中的爱情,我们是不是也要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如果说我们不了解这个世界另一半性别的人,其实我们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的幸福和快乐是不是我们也要去实践当中体会,你体会一下和打游戏点外卖度过一天完全不同的一种生活状态。社会实践实际上是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我最后总结一下我的三个观点:
第一,人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两个缺一不可,这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基石,这是我们判断幸福、判断荣辱、判断生死和爱情的一个基础。
第二,人的幸福、生死、荣辱、爱情,都应该以社会价值为评判标准,都要在劳动和斗争中实现。我们看到幸福应该是以社会价值为评判标准,生死、荣辱、爱情都应该是这样,而且它都是只能在劳动和斗争当中实现的,它不是躺在床上能实现的。
第三,我们学习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意义是什么?每个有志青年应该怎么做呢?马克思曾经把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的人类历史叫史前史。他认为,人对人依赖的社会和人对物的依赖的社会,都不是完全的人的社会,它跟动物世界没有完全地脱离,仍具有动物世界的特征。所以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的人类社会叫做史前史,他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史前史结束之后的社会。那么我们每个有志青年应该立志为结束人类的史前史,进入真正的人类历史而奋斗。再过一百年,我们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或者部分地实现了共产主义。我认为一百年之后共产主义肯定会实现,或者会部分地实现,会产生类似于巴黎公社或者十月革命这样的标志性的事件,然后席卷全球。那么从那个时候回望我们现在,他们会很不理解现在的很多现象,金钱婚姻、应试教育,为了自己的私利剥夺他人的生命。每个有志青年都应该立志为结束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进入真正的人类历史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