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从市场上来说,无疑获得了巨大成功。
小编在电影院看这部片子时,坐席里响起了许多哭泣声,而且多是女声,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女生直哭得纸巾都擦不净眼泪。
悲剧总是将那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看过一些相关的影评,他们更多的是从电影剧情处理、具体拍摄技巧、人物角色设定等方面吐嘈;可我要说,这部电影,单从贾玲对她母亲的爱这一点上来说,我想一定是饱含深情的,无可厚非。
然而,一部文艺作品,也一定是有相应的教育意义的,从这一点上,我要说一些我的看法。
这部电影的最大的不足之处恐怕就在于:在宣扬一种剥削人、压迫人的价值观。
为什么这么说呢?
女主为了成全妈妈李焕英的心愿,就撮合妈妈跟厂长儿子沈光林的婚事,为此拼了命的组织起人手要打赢排球赛,特地给沈光林买了两张连号电影票、安排她妈妈和沈光林两人同划一条船,只因为沈光林是“厂长儿子”这个头衔,只因为可以借此让妈妈过上物质更丰富的生活,只因为妈妈以后可以跟别人攀比胜利、更有面子,她甚至愿意自己没有生出。
想到这里,本该是让人动容的眼泪可能会止住在眼眶里。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起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很显然,电影中的李焕英给予女儿贾小玲更多的不是这些,而是她个人想过上更好生活的愿望,以及拿她做为攀比、炫耀的工具。否则,贾小玲很难会在妈妈昏迷中仍然在念叨着这件事,“穿越过去”也依旧是为着实现这件事。
没有长大的孩子只是一张白纸,妈妈李焕英究竟在童年的女儿身上写下了什么,会让女儿一直都刻骨铭心地记得这些外在的东西呢?
我想,至少不会是什么美好的事情。
所以,在母女俩见面的最后时刻,可能更多的是女儿贾小玲不想失去妈妈李焕英的陪伴,就像未长大的小孩挨了父母的打也不会选择离开他们。
同样,我还要指出的是:贾小玲为什么会想到要让妈妈嫁给厂长儿子这个办法来成全妈妈?厂长的权力来自哪里?上级领导安排的?厂里员工选择的?从电影来看是属于前者。
一切领导的权力都是来自下层人民,即工人和农民这些劳动群众赋予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也是由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
公权私用,不受束缚,在电影里,厂长的权力既能让厂员拍马奉承,也能帮他儿子找媳妇。那么,同理不难想到,只要在这个厂里,他就可以办到一切他想办的事。
这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吗?!
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确实要等到验证后才能知道。
而什么是善良的,什么是罪恶的,则在没有经过验证之前,在当时当地人本来就已经知道了。
我们人能分辨善恶,我们人是有道德的,善良的事情能使我们的内心得到快乐,恶的事情一出来,我们首先的反映就是恶心,所以这个世界才有了被叫做良心的东西!
这部电影,在无声中牵拉我们的潜意识去认可这些无是非善恶的观点,实在是难以苟同。
我们再想想最近的一些总令我们震惊、愤怒、悲伤的关于死亡、不公和不平的新闻,难道还任由这种不分善恶假丑的价值观横行吗?!
自身受到损害,得不到正义的伸张,还要担心被报复,这个世间竟是如此这般吗?
欲哭无泪,欲告无门,欲求无助。
如果我们不伸张正义,不为公道、公平、公正的社会去奋斗,假使有一天那些事落到我们自己头上,还有谁来做主呢?
回头再看,目前的像哲学、法律、文艺、教育、道德等等这些上层建筑不过都是些纸糊的烂泥巴,看不下去,辣眼睛。
我们需要了解过去!
年轻的朋友,可以看看荷兰人伊文斯拍的纪录片《愚公移山》,纪录着毛主席时代的真实影像,至少不用从这些电影、电视剧里面看编造的过去!
我也想起了,毛主席曾经批判过的《武训传》,想起了一本好书《儒法斗争史文集》。
毛主席在《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一文中曾明确指出,武训处在清末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但他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
今天,我们的文艺作品到底应该歌颂什么,应该批判什么,值得每一个文艺创作者去思考!
红色卫士
2021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