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唐青钊:​学好党史,必须从指导思想出发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2021-06-14 09:00:48  来源: 昆仑策网   作者:唐青钊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1.webp (33).jpg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底气。”这三个“为什么”,每一个都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事实的“宏大叙事”,每一个都需要人们深刻认识、认真领会。既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拔得了头筹、抢得了先机,那么,我们的认识和领会就从此开始。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既是一个事实判断的问题,更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说是事实判断的问题,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百年历史做了“事实胜于雄辩”的铁的事实回答!说是价值判断的问题,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基于近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取得“事实胜于雄辩”的铁的事实,并将继续取得“事实胜于雄辩”的铁的事实!说“更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是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依靠自己的主义、理论、理想、信念、信仰、宗旨走到今天、走向未来,因此,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既要做事实的阐述、更要做价值的阐述。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仍然还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理论与事实的“宏大叙事”,需要人们认识和领会造就中国共产党“能”的一系列问题。我们的认识和领会,就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出发。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122页)因此,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全面研究、通过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刻考察而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这个理论既源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是观察和解剖人类社会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但是,就其基本的硬核和基石来说,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因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无非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创造出物质财富。而一进行物质生产,就必然产生一种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马克思谓之为社会生产力,因而所谓社会生产力,不过就是劳动的人、运用自己创造的劳动工具、利用自然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人类社会要想前进和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着物质财富生产能力的提高,也在不断推动矗立其上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甚至打破矗立其上的生产关系的桎梏,因而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物质生产又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而所谓生产关系不过就是人民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但无论如何,物质生产总是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因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一少部分人占有一大部分人的劳动,从而占有生产资料,从而占有物质财富,甚至占有大多数人的人身和生命成为现实,这就是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是毛主席说的,几千年来,总是说压迫有理、剥削有理,造反无理,马克思主义将这个案翻过来了,就是:造反有理!因而,通过阶级斗争,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直接动力。然而,无论是生产力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还是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都统一于劳动人民,因为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乃至一切社会实践的主体,因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唯物史观。这个唯物史观,找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就是劳动人民群众,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因而唯物史观,从根本上说,就是群众史观即人民史观,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还具有一定的“假说”性质,那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则让马克思主义学说“像数学公式一样得到了精致的证明”。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入细致深刻的解剖,证明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仅生产商品价值,而且生产剩余价值;不仅生产着资产阶级的富有,而且同时生产着无产阶级的贫困;不仅生产着财富的积累,而且还生产着生产的集中和垄断;不仅生产着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对立,而且还生产着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不仅推动着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而且使垄断资本主义成为了新帝国主义!这个新帝国主义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表现为大资本的统治。大资本将马克思揭示的“G——G’”的公式所表明的试图不通过物质生产就能“钱生钱”变成了他们的“炼金术”,其典型的经济特征,就是纸币输出或曰白条输出。不仅如此,新帝国主义还利用知识产权收取租金及通过规定碳排放量的全力收取超量排放的碳贡赋。新帝国主义不仅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在不断加深,而且与广大第三世界的矛盾和斗争也在日益激烈;不仅与东方的矛盾和斗争不可弥合,而且新帝国主义之间由于实力的升降变化也会发生剧烈的冲突。因此,新帝国主义的终结和资本主义的全面灭亡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并不遥远的。试看不远的将来,必将是赤旗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虽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让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得到了“像数学公式一样精致的证明”,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论,绝不是另一种“理性”的历史,更不是什么“历史决定论”“生产力决定论”。相反,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要按社会规律办事的“规律”实际暗含了这样一个命题:人类要想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就必须实现精神与物质相统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相一致。因为社会规律,说到底是人的实践活动规律,表现为人的主客观统一;而人的精神或社会意识,不过是人的头脑的产物,表现为人的主观意志。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人的客观需要,而是人的客观需要决定人的主观意志;不是精神决定物质,而是物质决定精神;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客观规律是人类社会内部的必然联系。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类是否意识到,人类只能认识规律、顺应规律、利用规律,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社会规律的客观实在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社会客观规律,按照社会客观规律办事,否则,跌倒的不是社会客观规律,而是违背社会客观规律的人。正像马克思所指出的,“一个社会即使探求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马克思:《资本论》 第11页)

  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和意识。当人发挥自己的精神和意识,能动地认识到社会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在客观规律面前获得自由,就能能动地改造世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像马克思指出的,“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同上)因此,人们在尊重社会规律的前提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表现为“海空任鱼跃,天阔任鸟飞。”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历史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而且还是“同一性”和“差异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典型性”与“非典型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顺序性”与“跳跃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正如列宁在论及社会规律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列宁全集》 第43卷 第370页)所谓“同一性”,是指人类社会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共性,表现为不同形态的社会却有相似的结构和运行机制;所谓差异性,是指在社会形态的一般共性之中,每一特殊的社会形态更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和特殊性,社会形态的存在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所谓“普遍性”,是指一定的社会形态在历史存在中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所谓“特殊性”,是指一定的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必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社会形态的存在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所谓“典型性”与“非典型性”,是指社会形态的现实存在与社会形态的“抽象”之间的符合程度,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存在,但是,从这种具体的存在又总能“抽象”出社会形态一般,而在社会形态一般和社会形态具体之间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因而,社会形态的存在是“典型性”与“非典型性”的统一。所谓“客观规律性”,是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始终是由社会历史规律所决定和支配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所谓“历史选择性”,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又能体现人的意志和目的性,即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社会形态的演进是“客观规律性”与“历史选择性”的统一。所谓“统一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共同性;所谓“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性,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所谓“渐进性”,是指社会形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总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逐渐演进的;所谓“跳跃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民族和国家会实现跳跃式的发展,像俄国社会一样从有农奴制残余的社会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因而社会形态的演进是“渐进性”与“跳跃性”的统一。(洪光东:《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及其中国实践研究》 第158-167页)人类社会历史正是有一系列如许的辩证统一,才让世界历史发展得如此丰富多彩,演出了一幕幕让人眼花缭乱、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

  总之,正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有了这两大发现,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了科学,并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求解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千头万绪,但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并且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是因为,马克思把无产阶级当作物质武器,而无产阶级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精神武器;这还因为,无产阶级只有“让思想冲破牢笼”将“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要夺回自己的劳动果实”,才能成为“天下的主人”!正如恩格斯在阐述《资本论》时谈到过的:“《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任何一个熟悉工人阶级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基本原则,不仅在德国和瑞士是这样,而且在法国,在荷兰和比利时,在美国,甚至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这样;各地的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把这些结论看出是对自己的状况和对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 第36页)由于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圣经”——真理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曾经星火燎原、朝气蓬勃;曾经形成了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分庭抗礼的社会主义阵营;至今社会主义的旗帜仍然在中国、朝鲜、古巴、越南和老挝等国的上空高高飘扬。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谋利益和幸福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确立起了共产主义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唯有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和为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运动。无产阶级一旦取得政权,就根据各国自己的实际,实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建立起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为人民谋利益和幸福。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科学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以下基本原则: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对社会生产实行由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自然;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理论。某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同一反复,但这种同一反复,是有必要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同时又是共产主义的运动;这个运动的目的,最终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即最终建立起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物质极大丰富、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的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过度、跨越时空的力量,就是因为它以无产阶级为物质武器,植根于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绿色前进的人间正道。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曾经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没开始做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是劳动人民。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在阶级社会里推动历史前进的就是劳动人民。在奴隶社会,实践的主体主要是奴隶;在封建社会,实践的主体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践的主体,“诉诸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它产生于工人运动;它一诞生,就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指导工人运动的实践;马克思本身“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是他毕生的使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第575页)。因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实践,既是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大众的实践,同时又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诉诸于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因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具体运用,随时随地随着条件和情况的变化而转移。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家、各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必须根据各国家、各民族的具体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学问,才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装和精神力量。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归根到底,是因为有了毛泽东这样的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用于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问题的英明领袖,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

  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帝国主义走向崩溃、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年谱》 第4卷,第496页)

  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深刻而又科学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规律;又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国内社会矛盾的深刻而又科学的分析,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以及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人民反帝斗争的规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从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一最基本国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大革命失败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教训,对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对土地革命路线,对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与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和对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成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又进一步形成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他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而夺取全国胜利既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始。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力量和平赎买整个民族资产阶级,变个体农民为集体农民,变个体手工业为集体手工业的,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毛泽东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毛泽东又通过对中国国情全面而精辟的分析,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在政治上要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方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争取而不依赖外援;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贯穿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防止帝国主义“和平演变”阴谋;以及“三个世界”划分,团结和联合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统治;等等。这一系列正确的思想、方针和主张,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而且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世界人民解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毛泽东思想是实事求是地灵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毛泽东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射中国实际之“的”的最佳射手兼教练。毛泽东是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精髓的典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学说。毛泽东在运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前提下,在民主革命中,主要择取了“阶级斗争”四个字;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主要择取了“无产阶级专政”六个字,这样就把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纷杂繁芜的状态用这样一根红线串联起来,清晰地呈现在人民面前,让人民知道如何趋避,如何奋斗,为什么而奋斗。毛泽东更是践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毛泽东早在他求学的时期就以游学的方式开展了社会调查。国民革命时期,他通过翔实的实地考察,写出了著名的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热烈地肯定了湖南农民运动并初步提出了武装农民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民是民主革命主力军的思想:“是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从而如何对待农民成为衡量是否革命的尺度:“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他们将冲破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写了著名的反对教条主义的宣言书——《反对本本主义》。这个宣言书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要了解中国情况和各种实际情况,就要开展调查,因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调查就会有发言权,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部宣言书“反对本本主义”,实际上是“反对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反对将共产国际、中共中央上级指示神圣化、教条化、宗教化”,并明确指出:“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批地成了反革命吗?”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延安整风首先整顿的就是主观主义,主张和发扬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仍然在全党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他垂垂老矣、生命将尽的时候,仍然在进行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并基本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体系。正是毛泽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立足于中国革命的实际,才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的科学。毛泽东曾经说过:什么是我的著作?我的著作是血与火的著作,是中国人民的鲜血写成的。这种“血与火”的现实生活,正反映了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时代之母”。毛泽东思想是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理论。没有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就没有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土地革命战争,就没有中国武装斗争道路理论;没有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策略;没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策略。毛泽东思想又是站在历史之巅的理论。它是对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作出的合乎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同时,又反过来对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给以精确的指导。“它是站在海岸眺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帆船,它是站在高山之颠远看东方之光喷薄而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不仅能精确预见到事物即将发生的趋势,给革命以现实的指导,而且能预见到事物长期的发展趋势,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以长远的指导。

  毛泽东思想是人类哲学发展的新高峰。毛泽东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就是对必然和自由的认识,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所谓必然就是指事物的规律,所谓自由就是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并用认识了的事物规律来指导人们、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事物规律之所以能够认识,就在于事物就是矛盾;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在于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在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于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于矛盾的相互转化和发展。事物规律之所以能被认识,就在于人类社会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就在于人们必然要开展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实践活动;就在于人们的认识是一个能动的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过程;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现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并且,无产阶级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人民大众的认识论,这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就必须认识到哲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改造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在社会科学领域,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制定出合乎社会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且,只要人类的历史不完结,人们的认识就不会完结,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论有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自从毛泽东哲学横空出世后,诘屈聱牙、艰涩难懂的哲学成了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哲学;象牙塔里的少数人的哲学成为了人民大众的哲学,毛泽东的哲学是人类哲学史上新的高峰。

  毛泽东思想是共产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毛泽东集中地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精神。他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就是坚贞不屈、刚正不阿、大义凛然、大气磅礴的精神;就是压倒一切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压倒的精神;就是孜孜以求、不懈奋斗、上下求索、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有错必改的精神;就是体恤民情、平易近人、虚怀若谷、诲人不倦的精神;就是胸怀祖国、放眼全球、以天下为己任、以人民为依归的精神;就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就是临危不惧、嫉恶如仇、忍辱负重、视死如归的精神。毛泽东树立和倡导的先进人物集中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品质。张思德、白求恩、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罗盛教、杨根思、雷锋、王杰、杨子荣、焦裕禄、王进喜、陈永贵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荣耀,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精神和品质。毛泽东创立和倡导的共产党精神集中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品格。毛泽东创立和倡导的共产党精神,就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重上井冈山”精神。共产党的这些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精神风貌,而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中国人民的解放,一以贯之地不屈不挠、不懈奋斗的精神。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已经融进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血液,成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并且已经成为人类的终极价值而永葆青春和永放光芒。

  毛泽东思想是最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现代文化。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典型代表。毛泽东创造的中国现代文化,不仅征服了他的人民,而且征服了他的敌人;不仅征服了中国,而且征服了西方、征服了世界;不仅征服了当代,而且征服了未来。毛泽东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主流,就在于他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毛泽东著作“中国古籍则信手拈来、满目皆是,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到诗词曲赋、历史小说、各家笔记等能找到成百条成语典故。”毛泽东之所以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就在于他对中国文化采取了科学的态度、批判的继承和彻底的改造。毛泽东一再强调“清理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的兼收并蓄。”他认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总结,孔夫子的很多话都是好话,现在看起来也都是好的,但是拿到现实社会里那种复杂的矛盾他都处理不了,他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又都是废话屁话。”就在于他吸收了现代西方和世界的优秀文化。首先是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主张把中外文化成果结合起来,并赋予独特的民族形式。他说非驴非马也可以是骡子,就是非驴非马、驴马结合是会改变形象的,不会完全不变。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都应该改变。但中国的特点要保存,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取外国的东西,应该交配起来有机地结合。就在于他创造了中国新的文化。《毛泽东诗词》、《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文集》是毛泽东文化的最好的著脚。毛泽东创造的中国现代文化,不但深切地影响了中国,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这三个方面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不渝坚持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才能使我们党“不畏浮云遮望眼”,征服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内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他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政治定力和理论自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他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理性的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理论,强调系统观点,强化问题导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等许多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这一系列重要思想,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结合新时代的实践作出新的理论创造,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和升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主体鲜明。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思想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使命就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体系系统全面。它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生态、国家安全、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这一理论博大精深,其核心内容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是这一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其支撑作用的“四梁八柱”。“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涵盖坚持党的领导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战略布局,涵盖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方法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了强大的真理力量。这一思想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彰显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彰显了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一思想,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擘画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蓝图,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一思想,担当起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具有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品格。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奋斗的历史是不断奋斗的历史,同时也是理论不断创新的历史。无论是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和走进新时代的时期,时代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我们党顺应时代的要求也就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回答了时代之问,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从胜利走向了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具有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品格。

  无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形式和内容有怎样的变化,但它们的内在逻辑都是一脉相承、高度一致的,即中国共产党的主义、理论、理想、信念、信仰、宗旨、目标,立场、观点、方法,路线、方针、政策,是一脉相承、高度一致的,都是为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都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为了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首先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一以贯之而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这是我们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第一个回答。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