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为庆祝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
会上,杨振宁先生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讲话的文本网上已经有了,不再复制)。
在中秋佳节之际,杨振宁先生引用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词句,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但为什么不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呢?因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句话是1971年邓稼先先生写给杨振宁的信件中的原话。
杨振宁先生以这句话为题,更重要原因是为了缅怀邓稼先先生,尤其是这封信对他的触动。
杨振宁在讲话中说,“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说,我是后50年合了你‘共同途’的途,我相信你也会满意。”
邓稼先给杨振宁的信件文字稿,已收录于杨振宁夫妇编著的《晨曦集》(增订版),该书由商务印书馆于2021年8月出版。
邓稼先在信中还写道:希望你能了解到祖国的解放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毛主席说:“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你谈到人生的意义应该明确,我想人生的意义就应该遵照毛主席所说的这句话去做。
……我愿意引用毛主席这句话,与振宁共勉。希望你在国外时能经常想到我们的祖国。
将毛主席的话与“共同途”这段话结合,就能明白邓稼先的良苦用心,他说明了中国科学家的人生之途的意义所在。
先烈为什么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就是为了祖国的未来。
将杨振宁与邓稼先放在一起比较的文章网上相当多,再加上杨振宁的私人生活,经常能成为热点话题,这可以理解。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如果设置话题,把两位科学家对立起来讨论,不管流量有多少,都觉得欠妥,别忘了他们本身就是至交好友。
从科学知识专业上来说,我连给他们提鞋都不配,无法妄加评论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成就。
从家国情怀上来说,杨振宁先生非常清楚自己身上的中国魂、中国血脉。否则,他也不用放弃外藉。
有一种说法称,杨振宁以前放弃了中国国籍加入美国国籍,后来再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1945年他赴美留学时,国籍是“中华民国”,1964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时,并没有放弃“中华民国”国籍。至于为什么选择美国国籍,他在1996年曾经解释过,“因为我经常要出国交流和访学,但持“中华民国”护照会受阻。
2015年左右,他选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同时放弃了美国国籍。2017年成为中科院院士。
实际上,台湾当局一直在竭力拉拢杨振宁,想利用他的学术声誉做政治文章,直到90年代末才彻底死了这条心。
杨振宁与夫人杜致礼第一次回到故土是在1971年(中美关系破冰之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杨振宁夫妇和他的岳父杜聿明夫妇。
1973年夏,杨振宁第四次回国探亲,终于见到了敬爱的毛主席。
毛主席见到杨振宁后,说第一句话便是:请代我向你岳父杜聿明问好!
道别时,毛主席突然有感而发,对杨振宁说:“很感谢你这位科学家,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
听了毛主席的话,看看已经年迈的毛主席,杨振宁有感而发:“谢谢主席,感谢您今天和我讨论物理,我也要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主席笑着说:“你可不要这样讲,这句话不对,这不科学。”
毛主席逝世后,杨振宁作为华侨代表,在美国参加了毛主席追悼会,并进行了发言:在艰难的道路上,带路的是毛主席,在巨大的牺牲中,带路的是毛主席,在取得辉煌的成果的每一个过程中,带路的是毛主席,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毛主席就是是中国的明灯,是中国的舵手······
也就是说,杨振宁除了在物理学上的伟大贡献外,作为一名极具声望的华侨,他在70年代那种国际环境中,为新中国争取海外华人华侨支持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到了网络时代,杨振宁却成为了一名争议人物,网络喜欢以苛求对待焦点人物。而杨振宁的参照物却是邓稼先,所以会产生很多争议。
如果我们用那些跑到西方为了一碗狗粮而污蔑中国的知识界败类与杨振宁相比,那么,杨老则会显得很高大。
他的学术成就已经摆在那里,功成名就,他并不需抱政治大腿,在意识形态充当反共小能手来捞取利益。
九十多岁高龄,放弃外藉,成为中科院院士,难道他还图着升官发财?
叶落归根,家国情怀,我想这是他最终下决心归国的根本原因。另外,他也明白自己对华人科学家的表率作用。
那一辈科学家
与杨振宁同时代的有一大批声名显赫的科学家毅然回国,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没有他们,“两弹一星”不会这么早到来,我们还会被大国讹诈很久。
为什么科学家们要回来?爱国主义精神,是最强的动力。
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会看、会听、会独立思考。科学家不是多愁善感的文人,他们的成就,就是科研成果。用自己的才华造福国家和人民,这是一种理想和信念。
新中国成立,令他们有了实现理想和信念的基础。大多数人不会甘心在海外混个“二等公民”地位,这意味着侮辱和歧视。
林兰英(1918年2月7日 — 2003年3月4日),福建莆田人,著名科学家,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中国太空材料之母。
1955年6月,她成为宾西法尼亚大学建校215年以来,第一位中国藉博士。
1957年1月29日,她历尽周折,回到祖国。
1958年,中国有了自己的半导体收音机。
林兰英在美国经历了什么?
1951年4月中旬,美国移民局找到林兰英单独问话,要她必须回答对朝鲜战争的看法,还有对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看法。
林兰英跟移民局官员辩论,说共产党不但是“理想家还是实行家,有什么不好?”,问询完毕,移民局把材料交给了美国国务院。
接下来,FBI找上门,经常凌晨四五点钟来寝室敲门,要她回答这个,回答那个,说白了就是精神折磨。
折腾了整整四个月,在宾州大学出面担保的情况下,FBI才放过这名可疑的“亲共分子”。
她拿下博士学位后,就职于索菲尼亚公司(半导体研究),美国秘密警察监视了她半年。当林兰英发现自己连通信都被人做过手脚后,决心放弃工作,回到祖国,哪怕日子艰苦一些,也不想受这气。
而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也正急需这样的科技人才。
林兰英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留学生的归国心态:被歧视,这是人格和尊严问题。
陆学善(1905-1981),物理学家,浙江湖州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
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上海)研究员兼上海暨南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1947—1949)。
陆学善的经历可以回答另一个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科学家不愿跟国民党走?
民国时期,专门搞科研的单位有两个: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分支机构有四十多个,人员六百多位。
两院领导各有靠山,互相倾轧,勾心斗角,做研究的科学家被分成了英美派和法国派,互不通气。
科学事业是南京政府的点缀品,既没大房子,也没多少经费。
北平研究院下属的上海镭学研究所,从事的是尖端领域研究,但国民党压根就没兴趣。
镭学研究所总共只有五个人, 陆学善的主要工作居然不是科研,而是每个月跑到银行去领所里的工资给大家发薪水。
纸币暴跌,他还得一个人背着几大捆钱,坐一个多小时电车,一站一站坐到所里,累得跟狗一样。另外,他还要兼做文书、会计员、出纳员、采购员。
一年的科研经费,只有两百美金,只够买几根进口水晶管子。
年轻的研究员分配到这里,没几个月就跑了,因为顾得了吃,就顾不了穿,顾得了穿,就顾不了吃。
陆学善写信催研究员回来,但他们回信总能把陆学善看哭,一个连薪水都无法按时发放的科研机构,又如何能让人看到事业的希望?
矮大紧这类人在网上说到民国,总是说得天花乱坠,美不胜收,还得加一句“民国出大师”。
民国的科学家什么处境?陆学善两百美金一年的研究经费,还不够杜月笙几个晚上的麻将钱, 陆学善不哭才怪。
1950年,镭学研究所搬到北京,他才“变”成了一名真正的科学家,1956年,他领导的科技人才就达到了125名,还不算120名实习生。陆学善发誓要把以前的时光追回来,为新中国发挥自己的力量。
施汝为 (1901年- 1983)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磁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1934年获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一拿到学位就回国进了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外汇经费上比上海镭学研究所好一点,有500美金,四幢小楼,既是研究所又是宿舍楼。
但啥也干不了,啥也买不了,就这么耗费着青春。等新中国成立,他才开始真正的科研工作。
彭桓武(1915年—2007年),物理学家、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臣。
1947年回国,先后担任过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教了一年书,又到国外去了。
因为国内没有科研环境,学术界还吵吵闹闹不团结,华罗庚跟陈省身在争天下第一,彭桓武觉得两人都是天下第一,结果得罪人,干脆出国做学问。
等新中国成立,他马上回国,50年代中期开始,彭桓武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原子能物理和原子弹、氢弹以及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立下不朽功勋。
王淦昌(1907—1998),江苏常熟人、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臣。
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在中微子研究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但谁会为他提供研究设备?只好让美国同行根据他的理论做实验并取得了成功。
这种情况谁不痛心?等新中国一成立,他也立刻回国。
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人,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细说了。
这些科学家当时想法都很朴素,只要国家能为他们提供发光发热的科研条件,他们马上会回国效力。
有人喜欢说犹太人如何如何聪明、如何如何忠诚?其实中国人只会比他们更聪明、更忠诚。
杨振宁选择留美,是他个人的选择,而且他是杜聿明的女婿,当时的顾虑肯定会比别人大,1948年12月17日,毛主席那篇《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威力实力太强大了。
毛主席、周总理都对杨振宁礼遇有加,这充分说明了那一代领导人的爱才之心,也为杨振宁本人解除了政治顾虑。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
无论回来的早,还是晚,”爱国主义精神“都是必然的前提。
同甘共苦者,值得尊敬;锦上添花人,亦不必指责。
最后借用彭桓武同志的一句话: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