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1965年,毛主席指出:
“资产阶级从来不承认有阶级存在,说阶级斗争是马克思捏造出来的。孙中山也不讲阶级,只说有大贫、小贫之分。”
01
辛亥革命,或说武昌起义110周年的纪念日到了。
这场革命的代表人物,是孙中山。
毛泽东共产党,向来尊重孙中山先生,其所领导的革命乃是孙先生事业的真正继承和深化。
蒋介石所代表的,则是革命的一伙叛徒,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丝毫的“革命正当性”或“革命合法性”可言。
孙先生逝世后,他们反革命锋芒所指的,从来就不止共产党,还有国民党左派——孙先生在国民党内的真正继承者。
因此,把孙、蒋并提,已属滑稽;试图把毛、蒋共同作为“孙中山的学生”,那更是贬毛抬蒋,是完全颠倒了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不错,毛蒋之争,或国共之争根本不是什么“兄弟阋于墙”,而是革命与反革命之争!这是个政治上大是大非的问题,不可以不认识清楚。弄不清楚,就无异于跟敌对势力一起贬损新中国的政治合法性。
1945年,毛主席在党的“七大”上作口头报告时说:
“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
举旗,就是宣示“继承”。
但是,“继承”和“深化”当中,哪一个更为重要呢?
——我以为是“深化”,也可以叫“超越”。
02
孙中山给人们较深的印象,除了“革命先行者”,还有就是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伟人特性。
实际上,这正是“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这一历史必然性的反映。
我们经常说: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这里所谓的“中国民主革命”,不是别的,就是指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简称“民主革命”。
但是,资产阶级革命,也只是资产阶级革命而已……
这就是毛主席所讲的:
“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
当然,事情是会起变化的。
20世纪的中国革命,发展到1910年代末、1920年代初,用毛泽东的话说,具有了“新的历史特点”。
毛主席告诉我们:
“因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好了,这就很清楚了。
由于发生了“一战”,由于发生了十月革命——当时,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不能避免。用某些学者的话说,这两件大事以后,中国开始有了“共产运动”的发展。
这样一来,中国原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所搞的革命、广义的辛亥革命,就不能不发生一些新变化。
什么新变化呢?
毛泽东说:
“……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然而这种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
03
那么,到了“新旧转变”——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领袖和旗帜的孙中山先生,又是怎么做的呢?
非常值得钦佩的,他采取了进步的立场,选择“继续革命”,又一次站到了时代的前头。
用毛泽东的话说,孙中山采取了“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
具体说,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毛泽东强调,“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我们要知道:正是从这一点上,区分了孙中山和蒋介石。
孙、蒋区别在哪儿?
孙中山,固然是资产阶级阵营的人物,但他是那个阵营里边革命的、进步的左派,是实行新三民主义的;蒋介石,则是资产阶级阵营里边顽固的、反动的右派,不是联合共产党和工农劳苦大众,而是依靠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是实行伪三民主义的。
这,就是孙、蒋二人最重要的区别之所在,也正是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共继承孙、反对蒋最重要的原因之所在!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对中山先生的评价,又不能不更高一层了。
就是说:他不仅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革命的、进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阶段上,也毅然站到了前面,同样是革命的、进步的。
04
1956年,毛主席在为纪念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而写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
“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1952年,毛主席就说过:
“孙中山先生是个好人,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了?其原因:一、没有分土地;二、不晓得镇压反革命;三、反帝不尖锐。”
孙中山,毕竟还是“资产阶级”阵营里边的人物。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尤其是“阶级本性”。
这就是说: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变成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代表——他只是“联合”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具体表现,即“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这,就决定了他的局限性。
首先,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搞辛亥革命的时候,有妥协思想,不能向着革命的敌人作彻底的斗争,甚至不能进行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斗争。
具体表现,就是把政权轻易让给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或者说,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掌握住政权,并建立相对稳定的资产阶级社会秩序、发展资本主义。如果那一派革命者有这个能力,中国的政局早就稳定了,中国的面貌早就大不一样了。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也有软弱性,比如全盘继承了前清时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作为对比,毛泽东的新中国,在成立后第一时间,便全面废除了前代政权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此外,在对人民的方面,孙中山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也不能充分发动人民群众起来抗争。
在北洋军阀掌权后,他当然是一直在奋斗,但在遇到中国共产党之前是屡屡碰壁、屡战屡败。
05
1965年,毛主席指出:
“资产阶级从来不承认有阶级存在,说阶级斗争是马克思捏造出来的。孙中山也不讲阶级,只说有大贫、小贫之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只是站在比较进步的那部分资产阶级立场上联合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不是工农阶级本身的代表;他或许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些有限影响,但并没有真正接受社会主义。
这么说,有证据吗?
有!
在1923年,即孙先生逝世前两年,他与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越飞共同发表的《孙文越飞宣言》中,第一条就这样说道:
“孙逸仙博士以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也。”
有的当代学者形容: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能适用于高度发展之西方国家,连苏俄都不够格,中国自然更加不行;孙中山也不主张全面剥夺资本家之所有权,而是主张“节制资本”,即发达国家资本,奖励私人资本(杨天石:《论国民党的社会改良主义》)。
当然,对于一个资产阶级人物来说,孙中山的“节制资本”主张,已经具有相当的进步性了。
但是,对于社会主义者——特别是信奉马列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者而言,“节制资本”,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怎么办呢?最终,必须做到孙中山所不要的那个“全面剥夺资本家之所有权”!!!
其实,只要是听说过马克思主义入门书《共产党宣言》里的内容的人,都不难了解到这个基本观点。
这,才符合马列毛的社会主义思想——难不成,要倒退回资产阶级立场上去,跟资产阶级人物比一比,是“节制资本”还是“放任资本”吗?那就不能叫马列毛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者了,并且这简直是对马列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亵渎!
很可惜,我们看到:有的人连“节制资本”都做不到,甚至连“节制资本”一类的口号都不敢提。他们,连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西方资产阶级能够接受的那种反垄断,都迟迟不搞,甚至还不敢说要搞。
跟他们相比,100年前的孙中山,还真更有进步性呢!
看来,历史确实不总在前进,曲折与反复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我们不是庸俗的历史进化论者,我们承认历史可能出现的曲折与反复。
06
搞清楚谁革命、谁反动,十分重要;搞清楚革命阵营里谁进步一些、谁落后一些,也十分重要。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不断“分裂”的历史:
从地主阶级中分裂出“洋务派”,从地主阶级旧知识分子中分裂出“维新派”,从资产阶级中分裂出“革命派”,又从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分裂出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又分裂出右翼胡适和左翼李大钊、陈独秀,后来共产党的领导者中又分裂出各种机会主义者和毛派,1949年后又进一步分裂为资产阶级民主派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派……
没有这个“分裂”,历史就没法进步。
实事求是地说,有的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反毛,甚至开始也是毛派。
从一致到不一致。
有的人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一大帮思想停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水平上的、类似俄国革命历史上曾经反对列宁十月革命路线的“老布尔什维克”。这些人,后来只能接受新民主主义,接受不了社会主义。他们不是没有能力,他们能力很强,只是没用对方向。
1976年,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中,毛泽东同志说:
“一些同志,主要是老同志思想还停止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对社会主义革命不理解、有抵触,甚至反对。”
“思想还停止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这,就是某些人崇孙抑毛的思想根源,就是无产阶级代表人物毛泽东在当代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足够的重视、宣传和纪念,而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山却反过来被一些人刻意拔高的思想根源!!正因如此,相信社会主义、对自己的领袖有着深厚感情的那部分群众,才会产生不满的情绪。
应当说,中国的大多数人——最广大的工农群众,是从心底里更亲近毛主席的,因为毛主席终其一生都在替多数人谋利益。毛泽东之所以在中国人民当中,享有极其崇高的、长久不衰的威望,不是因为他把人民给“洗脑”了——像资产阶级庸俗的政治、历史学者所认为和宣传的那样,而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打工人”,在社会实践中,在自己的鉴别、比较中,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真理:
毛泽东,才是代表他们利益和愿望的那个人。
不经历资本的毒打,不懂得教员的好!
从孙中山到毛泽东的距离,不只是纪念碑到城楼,更是两大阶级、两条道路、两种路线、两个时代……
有一首据说是毛主席晚年的七律诗,里面有这样一句: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不管是不是出自教员的手笔,读起来,还是颇有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