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海新增1例本土新冠确诊病例,一名30岁男性,是外地一本土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12月8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寰宇表示,上海这名本土确诊病例仅接种过1剂新冠病毒疫苗,没有规范完成全程接种。接下来,吴寰宇还通报了截至12月7日,上海市接种新冠疫苗的整体情况,最后表示,请市民抓紧完成接种。
上海媒体东方网在微博发布这个新闻的时候,抓了个“重点”:#上海新增病例仅接种1剂新冠疫苗#,上海疾控:请市民抓紧完成接种。
只能说,这个“重点”是实情,但也有明显的导向性。
这条新闻的底下,网友们的评论则表现出了另一部分的实情。
有人说:接种两剂就不会感染了吗?
有人说:真可笑,之前那么多都是两针全部打过的怎么不说?
有人说:如果出现一个没接种的感染,那肯定24小时热搜。
有人说:说得好像两针三针没人感染一样!这下没打疫苗的是不是又要背锅?
有人说:之前冷库那些感染的十几个都是打了三针的,这新闻也是笑死人。
还有人说:还有这届网友都不是好糊弄的。
……
总之,近500条评论基本上绝大多数都是这个“画风”。
毕竟这一年之内,关于疫苗实在是出现了太多说法了。
一开始人们是满怀期待的,疫苗攻关也确实是很迅速了,欧美等国为应对疫*情,十分依赖疫苗,紧急授权是一项接着一项,疫苗防感染的数据一开始也是很好看的,进而便开始实践高接种率实现群体免疫屏障的假说。
不过随着疫*情发展,新冠病毒变异,群体免疫假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因为高接种率而采取“与新冠共存”防疫模式的国家,短期建立起来的屏障很快又破防了。
这时疫苗的宣传重点不再是“防感染”,而变成了“防重症、防死亡”。
从数据上来看,这也是事实,只是由于之前对疫苗的“渲染”太过于“美好”,似乎不太那么实事求是,让一部分人开始迟疑,同时,几款欧美疫苗还时不时地曝出一些不良反应,也让人们心里有点打鼓。
我国在推动前面两针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是非常积极的。一直以来,国家都要求接种遵循“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不过,这个过程中有人为了追求高指标,出现了变相强制风。
再往后,疫苗的效果随着时间推移开始下滑,又开始有了第三针的趋势。
推动第三针似乎没有前两针那么顺畅了,一个是实际效果摆在那,另一个是担忧疫苗不良反应。所以在“做工作”这块,相关人员也是想了不少办法。
比如11月初大连庄河冷库疫*情那次,某报的一则新闻标题引起人们热议:“大连一冷库关联21例感染:两确诊工人未接种第三针疫苗”。
这标题让网友们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联想。一部分网友的反应是:“直接说19个工人已接种第三针不行吗?”、“那另外的19个都是打了的呗”。
不过媒体可能想让人们产生的印象是:“这两位工人被感染了是因为没有接种第三针疫苗。”
实际情况是这21例感染者是庄河首战冷库工人或工人的密接者,有17例是冷库工人,有4例是其中1例的亲属,这17个冷库工人中有15人都接种了第三针疫苗,另外4个亲属是否接种了第三针也并不清楚。
媒体这么取标题,显然是符合“工作需要”的。
以色列部分人群都已经第四针了,第五针也已经在部署了。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1月24日表示,具有高度传染性的Delta变异毒株使疫苗对遏制新冠病毒传播的有效性已降低到40%。
完成接种率约80%的韩国仅“与新冠共存”了不到半个月,首都圈便迅速沦陷成非常高风险地区,重症病房爆满,突破性感染激增,突破性肺炎(重症)也大幅增长。
凡此种种,都是经验教训。
中疾控专家有的说,不断加强疫苗接种,不是最终选择。有的又说,人人需要接种新冠疫苗,人群接种率最好达到100%;人人需要打加强针;人人需要定期打加强针,只要有疫*情,每隔3-5个月打一次加强针。
再者,关于隔段时间打一针加强针是否会产生什么不良反应,也不清楚,所以,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心里会打鼓吧。
这就更需要权衡一下风险和获益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事实出现,对疫苗,人们的态度还是有了一些变化的,这说明人们有了更多理性的思考。
从不同时间点的央媒底下的评论就可以看出来。
应该一开始就实事求是的,接种是为了防疫,但我们也不是只有这一个利器,我们还有严防严控,还有中医药。我们应该把这些利器结合起来让它们发挥更大的效用,同时减少可能的“副作用”。
【文/壬岷,本文原载于公众号“人民健康论坛”,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