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前一个《财经》,后一个《财新》。
名字只一字之差,下场洗地的姿势更是一样(无非是拉大旗作虎皮),一个“社评”一个“社论”,连文章开头四个字都差不多……
网友提出问题:《财新》来这么一下,为什么丝毫不让人意外?
因为,资本控制,包括资本控制思想、舆论,在我们社会已经见怪不怪!
一个事实判断:所谓“资本控制舆论”,不(只)是过去式,也不是未来式,而是现在进行时。须知对已经出现的东西,不能用“防止”,也不能用“警惕”……
问题只是:已经被消灭过的、二次登场的阶级,这回,又该怎样收场?
❷
反思一个问题:共产党人是节制资本,还是消灭资本?
节制资本是孙中山,消灭资本才是马克思。
什么叫“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料和货币。
具体讲,资本就是资本家占有、并用作剥削手段的生产资料和货币。
“剩余价值”又从哪里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任何一个资本家,在开始他的剥削活动时,都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用来从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招雇工人。因此,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一般的生产资料,也不能叫做“资本”。
生产资料等,只有当它们被用作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才成为资本!
资本可以消灭,生产资料不可消灭。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消灭资本,使生产资料从资本家手里解放出来,使生产资料不再是资本家用于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
诚然,一定历史阶段,特别是在经济文化原本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免不了还要跟部分资本家合作,利用资本——要害在于,敢不敢旗帜鲜明宣示消灭资本的目标?对资产阶级以及商品经济,是放任不管由其泛滥,还是限制加逐步改造、消灭?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暂时地特殊地利用资本,和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漫无限制包罗一切地扩展、控制社会舆论控制国家政权控制普罗大众的生活——这两者,有天壤之别。
千万不要自作多情。
❸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又不同。
它们有重要的联系,但是两个事物。
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商品生产、交换、出售等的总和。
从起源看,商品经济比市场经济老很多。
早在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时,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由偶然性发展为经常性(在便于货物集散和商品交换的地方,出现固定的交易场所——集市),产生了商品经济;到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第三次社会大分工首先在商品交换最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产生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
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商品经济只是在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生长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完全取代自然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自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它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对价值、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有发达的市场体系……等等。
应当从理论上区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要看到它们的联系,但同时也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❹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做生意。
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宋明不是都有商品经济的繁荣吗?明清还有资本主义萌芽,但没有进入资本主义。
进入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萌芽又是两码事。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方早,中国封建主义高度发展,但是进入资本主义比西方困难得多,严格说来在近代没有真正进入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商品经济不能发展为市场经济,本国无产阶级先于民族资本家出现,民族资本家的软弱性——诸如此类都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近代要像欧美那样,由一个强大的本国资产阶级,领导实现资本主义的长期、稳定发展,几无可能。
出路在哪里?
在于无产阶级(通过其先锋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以最广大的农民阶级为主要同盟军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大革命,就是我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是民族革命(反帝),又是阶级革命(反封建、反官僚资本);本质上还是阶级革命,因为帝国主义本质上就是资产阶级。
一般而言如何如何,不等于具体如何如何发展。普遍性以特殊性为前提。
比如讲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是不是封建主义早发展、高度发达,就能更快进入资本主义?近代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走过的不同道路,推翻了这一点。中国封建历史很久,但进入资本主义很困难,只是有一点资本主义。有一点,和完全没有,也不同——完全没有,改造谁呢?
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历史发展的“常规”,说明只有不多的资本主义,在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有布尔什维克、有帝国主义战争等等条件下,可以进入社会主义,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搞经济文化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再次打破“常规”,证明十月革命的道路带有国际意义。社会主义先后在两个非西方的大国落地,具有开创人类新纪元的世界历史意义,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马列毛主义”正式形成。
❺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既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又标志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不要忘记: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的。
社会主义在原则上消灭市场经济,可以保留商品经济;特别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非经过一个保留、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阶段不可,苏联、中国都是如此。
这已经不是什么“新话”,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斯大林、毛泽东早已解决了的问题。
斯大林1952年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毛泽东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的批注和谈话,都批驳了过早要求消灭商品经济的一类“可怜的马克思主义者”。
但,斯大林同时强调:在苏联,商品生产没有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那样漫无限制和包罗一切地扩展着。毛泽东肯定这个意见,认为要限制商品生产的消极作用,指出我们发展商品生产,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为了五亿农民,为了巩固工农联盟,为了引导五亿农民从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在这方面商品生产还是一个有利的工具。
是工具,而不是价值。
所以,不把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当做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来崇拜。
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那些“拜商品教”“拜市场教”教徒的根本区别。
毛主席所说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私有制基础上、基本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总体上自觉落实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这一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制度设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对苏联那种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计划体制,毫无疑义要进行改革,这是毛泽东同志早已主张的;但这个改革,不是要根本否定计划,不是要把计划经济妖魔化,不是要把计划丢得一点都不剩。在实行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国家,如果一昧削弱乃至全盘否定计划经济、完全推行市场经济,必将导致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混乱。
❻
自己生产自己需要的东西、自给自足,这是自然经济;用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同别人所生产的、不同的劳动产品进行交换,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不是自给自足,取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也不是通过交换,而是通过社会中心机构集中的、统一的分配,这是产品经济,与共产主义时代相适应。
共产党人长远目标,是以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这是根本不可动摇的,动摇了就势必出“修正”;也是用不着讳言的,“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不但不隐瞒,还应该向群众做理论上的广泛的解释说服工作,坚决反击资本走狗舆论在这个问题上的歪曲、攻击。
看来,要反对过早主张消灭商品经济的“可怜的马克思主义者”,也要反对根本回避消灭商品经济目标的“虚伪的马克思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