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观念不是马克思首创,异化劳动却是马克思首先使用。1844年,马克思用异化劳动解析私有财产关系,相关手稿翻译成中文上万字,随后连接到共产主义。马克思不满意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表面肤浅结论,阐述了异化劳动分析目的“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以及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以及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马克思的分析都是以感性现实生活为事例,此前专门在第一笔记本里,论述了工资与资本关系。这一章节虽然只列举现象,但这种抽象是在前面大量列举事实基础上。以下面为范例: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致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间歇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看了这段依据事实的分析,对于‘劳动与自己的产品异化’结论,但凡有人心的都会被折服。因为这绝非抽象的侃侃而谈。网友‘湘江长沙水’说:‘异化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但也只是一个描述事物现象的概念,不是规定事物本质的概念。可是一些专家喜好这个概念,他们为了推广异化概念,甚至写了一本本像砖头那么厚的专著。’对比他的说法,马克思也是此类专家,从开始用异化词语贯彻1844年手稿终篇。
什么是本质,就是观察者认为的对客体对象‘始终表现’的归纳抽象。如果不看分析过程,对象与现象的联系,我说是本质的抽象,你就说是概念、主观规定。这样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任何本质抽象都是人做出的,你都可以说他是主观。但客观是依据客体运行轨迹的标准,不是无依据的主观臆想。您不看原著,分析过程,何以判断出马克思的分析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否具有本质抽象。四个异化您只看到开头一个,然后就对全部下结论,所以我说您不读书。
马克思接着分析“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因此,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因此,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次,他得到生存资料。因此,他首先是作为工人,其次是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
在这一段,对现实的个人‘工人’分析,说明了人的物质性与外界物质自然的联系。马克思对此定义为感性的,这是人的重要本质之一,也是马克思与唯物论的重要连接。唯物论的主体是物质,本体运动是物质运动。而马克思的主体是人,本体运动是劳动。人的两重性,思维的来源都从异化劳动分析而来。
“那么,劳动的外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最后,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总结起来,工人在劳动中异化为动物,非人。这是劳动异化的第二个表述。马克思继续说出这个异化的判断。
“因此,结果是,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这是由表及里的分析过程,引导我们走向人的全面本质分析。下面借助了费尔巴哈的类概念和分析。由于涉及到意识到思维意识、精神的分析,这一段最关键,也最难懂。没有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分析基础,几乎难以读通。【我个人抽象分析能力差,读过费尔巴哈的《基督教本质》相关人与动物的比较分析才读通的。马克思有这个基础,笔记是给自个看,或者说给德国和西欧人看的。说这段枯涩也可以。】费尔巴哈叙述了虫子的活动范围,树叶的两面就是他的全部世界,他可以准确辨别同样的树及叶子。这种意识属于狭隘的,有限的意识,是有限范围造成的。而人的活动范围广阔,意识对象多到无限,认知能达物质自然的内部结构。所以人的意识不止平面二维,而是广阔的三维,深入客体对象内部结构,有比较的概念,而逐渐形成的逻辑思维。
具体是何种活动,费尔巴哈没有进一步追究。马克思在异化劳动中给予了答案,这就是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接续了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分析。“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动物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因此,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被夺走了。
同样,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上面这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表达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马恩选集第一卷》第三版147页)在我看来,这只能属于马克思。没有深刻研究,就不能化繁为简,用通俗明了的语句表达出来。物质生产劳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来自于异化劳动解析。但凡读过这两部著作的,都能看出后者与前者的多处联系,渊源。我们还是接着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分析。
“人同自身以及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使自然界跟另一些与他不同的人所发生的关系上。因此,宗教的自我异化也必然表现在世俗人对僧侣或者世俗人对耶稣基督——因为这里涉及精神世界———等等的关系上。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
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同劳动疏远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宰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
因此,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因此,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
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解析到私有财产的本质:人的劳动。解析出劳动者和资产阶级,工人和资本家。上面这些段落,如果认真研究读下去,严谨的逻辑导出的结论会令人信服。这里以感性事实为基础,运用本质抽象的理性工具,揭示了私有制下劳动关系。
从中我们会推理出现在社会劳动的结论。那怕在公有制下,管理者如果与劳动者不能合为一体,工人就不会把劳动完全视作为自己的劳动。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在集体所有制和公有制下并不是偶然,从那个年代活过来的人回避不了这个事实存在。陈永贵的价值,就在于他不把自己当成脱离劳动的管理者,其表率作用感染了大寨的劳动者,让人感觉自己是平等的为自己劳动的人。鞍钢宪法则更进一步,让劳动者参加管理,使得二者身份合一,工人觉得是为自己劳动。学过马斯洛管理学吗?没学过也不要紧,这就是讲在物质基础上,人参与管理,获得人格尊重,思维起了变化,物质和思维能动力得到发挥,生产力不需增添硬件就可以大幅提高。看看私有制下的华为公司,不但职工参与管理,还获得股份,这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的雏形。
对比黑格尔哲学的孤单‘自我意识’,马斯洛哲学以物质为基础,在物质和精神双重鼓励下,人的精神得到升华,产生自我价值实现的欲望,从‘自我’走向‘我他’,乃至大众,从自私走向关爱他人。个人得以在物质创造力和精神创造上得到全面的发展。马斯洛哲学只能在私有制下局部实现,在个别资本家管理下实现,而整个资产阶级不会把资本与劳动者共享。其哲学完全实现,只有在实行公有制的环境下。就管理与劳动而言,与马克思异化劳动有想通的地方,是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佐证。苏联搞了那么多年的公有制,让劳动者参与管理了吗?后来生产力低下,垮台时劳动者欢欣鼓舞,这难道与管理者搞阶级固化,与劳动者壁垒森严没关系吗?工人是全面发展的人吗?他们觉得是为自己劳动吗?
把公有制说得那么完美无缺,为什么在苏联垮台了?上面这些问题光用外因,领导者背叛是解释不通的。说意识形态问题也牵强,你怎么没有用意识形态变革了美国呢?意识形态如果不与生产组织连接起来,那就是水上漂。毛泽东说:社会主义存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基础。这个结论无比正确,但由此指导的文化大革命却失败了。也就是说理论对,实践失败了。原因是没有落实到生产关系上,与物质生产过程脱节。
革命需要口号,也需要理性分析,总得弄明白为什么摔倒在泥坑里。右派是怕深入分析的,左派多数人不会分析,喊口号很卖力气,教条且自大充当真理代言人。而做细致分析,不但不讨好,同时受到右派围攻,左派的蔑视,扣帽子打棍子,还有环境的压力。这就是左派理论工作者,要深入研究,面临的威胁。肯踏踏实实的做研究的很少,搞政治经济学研究有一些,搞哲学研究的屈指可数。跑题了,还是回到马克思异化劳动分析。
“(2)从异化劳动对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
通过马克思的分析,我们看到了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的关系,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和资产阶级都处于异化状态,劳动者失去思维的自由,活的像畜生。资产阶级失去了人性,他对劳动者做出的事情绝不对自己。他们也失去了身体的物质劳动能力,人类生存的基本。马克思研究之初是同情弱者,而随着理性结合感性现实的分析,理论自觉关照到全人类。‘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只有解放自己才能解放全人类。’《共产党宣言》的结论,最初产生于此。这个政治口号来源于劳动异化分析,搞社会主义的,如果不知自己祖宗的理论依据,把异化劳动分析说成不是马克思主义,那是非常可笑的。这样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分析应该属于哪个阶级,可以排斥出马克思主义吗?
马克思异化劳动分析:“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重新发现,每一个范畴,例如买卖、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
但是,在考察这些范畴的形成以前,我们还打算解决两个任务:
(1)从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规定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
(2)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现在要问,人是怎样使自己的劳动外化、异化的?这种异化又是怎样由人的发展的本质引起的?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就已经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总以为是涉及人之外的东西。而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关系到人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
如果读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你会欣然发现,此处是其原发点。好好读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吧,能解决您对马克思最初的思维脉络问题,所有后期理论著作都可以从中找到萌芽。艰难苦涩是一定的,既有费尔巴哈直观唯物论的枯涩,也有黑格尔的客观唯心论的衣钵联系,更有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批判,还有莎士比亚文学的阐述。然而在表面的沙砾下,却埋藏丰富的沙金或者是成型的金块。只有好奇心极盛,具有追求终极的哲学思维,才肯去挖掘,吸取粗糙难咽的精神食粮。【如果全面论述,需要百倍的篇幅,怕读者厌烦只好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