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国家消亡以后,没有阶级的区分,民族的区分依然存在,民族区分的消失是一个更加长期的历史过程。有始必有终,有起源就会有消亡,这是辩证法的铁律。民族的消亡也有着不可避免的规律。在国家消亡以后,民族区分的存在只是暂时的,民族也会随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继续发展而逐渐消亡,民族界限会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步趋同而逐渐消弥。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度低下,人类高度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人的主观能动性空间严重受限。此时,人类需要更多地从单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虽然自然界,以求得生存与繁衍。因此,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极大,并产生了原始的自然崇拜等原始的文化。由于地域的分隔以及各地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各地区人类就在适应不同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一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原始文化,由此产生了最早的民族分别的雏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海洋文明时代。为什么会有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选择呢?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所处自然环境。例如,在古代中国,三面环山、一面汪洋、土层深厚、季风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适宜发展农业文明;而在欧洲的古希腊,由于陆地被海洋分割破碎以及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海洋文明就在那里兴起。此时,各地区的人类受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依然较大,因此即便在同一大陆的同一文明类型内部,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民族。比如中国南方多山丘陵地带被中原民族统称为“南蛮”、“百越”的各个民族,以及古欧洲各地之间的民族分别。但是,就原始文明时代而言,此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许多原始聚落、原始民族的人们产生了交往交融,形成更大范围的文明社会,民族的规模扩大,民族的数量相对减少。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此时,一切“最落后、最野蛮”的民族,都被拉到这个全球化的工业世界中来了。新式交通工具,各种新的工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遍及全球,大洋两岸的人民享用着相同的食材,使用着相同的工业品。科技的发展也冲击着原有的宗教信仰,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愈发快速。人类前所未有地以比较一致的步伐大踏步跨入工业文明时代。这个阶段,一些民族的界限开始加速淡化。
20世纪末,第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发生使人类进入了今天的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科技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更加日新月异,人类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天涯若比邻”的古老梦想,地球被缩小成了一个“地球村”。各个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比较自由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的传递、文化的交流。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程度前所未有的加深,一些民族语言朝着世界通用语言的方向发展,不少民族文化有着世界化(主动世界化和被动世界化)的趋势。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生产生活方式,都由于先进的科技和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这个阶段,一些现代化程度高的国家中的民族分别已经不再具有实质性,仅仅是作为历史延续性的标签而存在;一些民族产生实际上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新文化也更具共同性、世界性。
未来,同一个国家范围内民族区分的消失、各民族的彻底融合的可能将越来越走向必然,实际上的“国族”将取代历史继承下的“民族”,这是民族自然消亡的必然趋势实现过程中的一步。因此,现代的民族政策应当顺应民族自然消亡的必然趋势,为民族自然消亡积极创造条件,而不是人为制造障碍。就现实而言,解决各种民族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各民族深度融合、不断淡化民族界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