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中国历史存在一个特别现象,一代不如一代,最后“周期律”效应,进入一个新的英雄时代,然后又呈现一代不如一代,不断循环往复。就一个具体领域观察,后代对英雄时代人物的精神世界,越是后代越是不能正确领会;而这往往是致命的,英雄时代建立了秩序,如果不能进入英雄的精神世界,秩序就无法存续,往往需要开创新的英雄时代重建秩序,中国历史治乱循环“周期律”,很可能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的外化。
举个例子,我们很熟悉:扮演毛主席的演员,就存在“一代不如一代”现象。当年说唐国强扮演毛主席不像,今天都说他最像;其实不是人们的看法变了,而是扮演者“一代不如一代”,一个比一个扮演的更不像。照理说扮演条件一代比一代更有利,资源一代比一代更丰富(比如演员的挑选、演技、道具的制作等),为什么?
因为“神”不在了,当然不是宗教所说的那种“神”,而是中国人常说的“精气神”那种“神”,用民俗传统术语叫做“气”;也就是说“气”不在了,英雄时代的那种“气”不在了,你再怎样的资源条件,诸如“演技”之类乱七八糟,也是没法补救的。
这种“神”或“气”由精神意志决定,但他是存在物质基础的,可以通过人的体表体貌特征表现出来,当然我这里不是指个体而是社会整体。当下中国社会的男性普遍表现为“雌化”,男性雌化绝非娱乐界特殊,而是整个社会现象。
古月、王霙、唐国强、王仁君、侯京健等一大批好几代扮演者,我们这代人还在,曾经生活在毛泽东时代,还能辨别古月与唐国强谁更像,我们走后,后代们也许在争辩唐国强与王仁君、侯京健谁更像,再后代也许认为毛泽东的体表体貌特征,乃至精神气质真的就像王仁君和侯京健那样。
一代不如一代,我对演员没有个人意见,那是中国历史特别现象。油腔滑调、眼神轻浮、男性雌化,“神”或“气”是存在客观物质基础的,通过社会整体的体表体貌特征表现出来,也即人们常说的“精神面貌”或“时代特征”。
我们这代人还健在,还能提醒晚辈和后代“不是这么回事”,我们这代人走后会否有人提醒?后代会否真的将毛泽东想像成王仁君那种精神气质样子?想想可怕!保险一点吧,你想娱乐或文艺一会儿,那就去剧院,你想进入历史,进入一个真实的历史,最好远离这些影像。
西方宗教(包括基督教和伊斯兰)反对“偶像崇拜”,他的思想内涵非常复杂,其中就有“不得对人造的塑像献祭献礼”。我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这里拿来就说“历史不能过于仰赖现代影像来展示”,尽可能用你的思想吧!静下来沉思吧!到人群中去,去看他们,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包括轻声的哭泣!】
网络文章大都喜欢配图,也许现在技术帮助过于方便使然吧?解决好法律后顾之忧比如使用权后情况会更好。不过有个现象似乎应该指出,这些网络文章有些是有关宏大历史的,可配图却来自某影视剧照。如果配图来自当时实地实时照相,我看就不会有今天这篇感文。
这些宏大历史网文,有些比如《大秦帝国》、《大汉王朝》之类,你用影视剧照去配图,我也不去管你了;可有些比如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他刚刚在傅(东育)导演某青春剧出演过小可爱角色,后又在傅导演宏大革命剧比如《理想照耀中国》出演英雄甚至领袖人物,你拿他《理想照耀中国》中的剧照做配图,一个网文阅读者,肯定会产生奇特的“化学反应”,会将历史上那位大英雄与酸不溜秋小可爱形象关联起来。
网文阅读者心底里明白当然不是那么回事,剧照而已,可如此现象大规模在网络空间流传,奇特的“化学反应”必将产生,久而久之,也许产生“习非成是”效应。
这种现象在历史一再上演,否则就不会有“习非成是”这个成语。当然这不是傅导演之错,傅导演只不过是个文化商人而已,是你网文作者的问题,你网文作者引用影视剧配图其实是在主观上创造历史,那么你心目中英雄的形象,就是你的主观问题。比如最近正在热播的《典籍里的中国》,每当有演员出场扮演历史人物(比如司马迁)侃侃而论时,我就立刻调换频道,这个演员形象不符合我对该历史人物的形象想像――当然这就是我道一人的主观问题。
这是我的建议,历史不能过于仰赖现代影像来展示,偶一为之当然无关宏旨,如此大面积,必将对我们后代的认知产生扭曲印象,把猥琐、酸不溜秋小可爱形象误作开创我们历史的人物,一代一代传下去,然后“习非成是”。汉族形象被歪曲、扭曲、猥琐化,就与两宋以后文化南迁有关,我们读隋唐以前文献,得出的汉民族整体形象,与两宋以后文献中的汉民族形象,那绝对是两个物种,今天谁也不会否认的事实。
什么宜?什么不宜?我这里当然也没法说出个标准,刚才只是随手举了个例子,影视剧照为《大秦帝国》、《大汉王朝》之类做配图,马马虎虎混过去吧,权当文艺作品;可是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其中大量出现的开天辟地英雄人物,他们的形象却是一个个小鲜肉,网文阅读者心理上没法接受吧?
只是随手举了个例子,事实上这是个大面积现象,我们的后代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把影像当作真实历史,正如将两宋以后文字中的汉族形象当作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汉族形象。今天认识这个问题还来得及,也许已经来不及,我们正在做的,不过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事实上这是个大课题,不仅血统上流淌我们民族血液,更要在文化上继承,怎样做,确实是个大课题,而我今天絮絮叨叨,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小鲜肉应该让人联想起碗筷杯盏,决不应该是宏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