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清江游:教育问题岂只在“掐尖”?

2021-07-14 11:56:34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清江游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最近,大家对所谓某些中学名校的教育质量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心态,对民办中学的“掐尖”来显示教学质量越来越反感。为此,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开始对民办学校的“掐尖”做法进行限制,开始限制民办学校的域外招生。

  但仅限制民办学校“掐尖”管用吗?

  自从教育改革以来,我们发现一个现象越来越严重,那就是教育的商业化,也可称为金钱化,一切向钱看。在这一前提下,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原本公办中学名校垄断的大部分优秀生源的垄断性逐步扩大,但这种扩大主要表现在了由公办中学名校衍生出的民办学校身上,倒过来说,“掐尖”的不只是民办中学,公办中学同样“掐尖”。

  所谓衍生的民办学校意思是说,这些依附公办中学的所谓民办学校并不是独立办学的完整意义上的民办学校,而是挂在公办名校身上再起一个校名,且与公办中学共享优秀生源的民办中学。

  近些年正是这些所谓的民办中学开始成为这种优秀生源垄断性扩大的推动者,也成为受益者。由于这种衍生民办中学的出现,优秀生源垄断性扩大正在成为中学教育中的一种趋势。

  对这种垄断优秀生源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问一句,若所有中学都一视同仁地招生,限制所有中学“掐尖”不仅民办中学不能掐尖,公办中学也不能掐尖,这些中学名校会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呢?

  可见,所谓名校是靠优秀生源支撑的,没有优秀生源,这些名校的成绩虽不会一落千丈,肯定不会像今天这样闪闪”发光”,让学子们趋之若鹜。也就是说,“掐尖”的另一个说法就是垄断优秀生源。

  为什么在中学教育中垄断优秀生源成为一种趋势?

  有两个因素导致垄断优秀生源的趋势不断扩大:

  一是高中教育的不普及和高中教育招生出现的跨区域现象。在下以为,在各地的中学教育中出现了一种倒退的趋势,那就是原本的高中教育规模似乎正在压缩而不是正在普及,普通高中越来越稀有,甚至基本消失,剩下的高中学校都是那些号称名校的高中,这不仅导致了优秀生源大规模垄断的出现,也导致了相当可观的初中生无法接受高中教育,以至于一些地方的家长和学子感叹,现在上个高中越来越难了。

  二是公办名中学衍生出的民办中学加入到这种优秀生源的垄断化中。由于挂靠在名中学身上,这些所谓的民办学校同样把招生的标准大幅提高到名中学类似的程度,接盘了第二梯队的优秀生源,推动优秀生源垄断化不断扩大。

  由于这两点因素的影响,在中学教育阶段出现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类似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也就是中学教育阶段就出现了过早的学生两极分化,而这一学生过早的两极分化甚至可以成为将来社会上两极分化的基础。

  过去的学生分化是在大学阶段,如今延伸到了中学阶段。这种学生分化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我国的国民基础教育素质呈现下滑的态势。原本应该让国民基础教育逐步达到的水平是高中水平,此时不仅没有向这个方向努力,反而开始下降到了初中水平。相当多的学子在初中之后就不得不转向,从长远看这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基础教育达到高中水平后再进行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只达到初中水平就进行专业教育相比,哪一个更符合未来我国社会智能化发展的要求呢?答案很明确,是前者。后者有急功近利之嫌,亦是目光短浅的行为,更是埋没了发展慢的人才,还成为两极分化扩大的重要因素。

  很多人信奉人生起跑线的说法。假定这个起跑线成立,那至少在人生中有三次起跑线。第一次是幼儿开始的起跑线,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决定了你站在了哪条起跑线上;第二次是中等教育开始的起跑线,当你从初中就转向了,你站的那条起跑线就是一条十分艰难的起跑线;第三次就是走上社会的起跑线,当你接受的教育停留在中级水平上时,那除个别人外,你站的起跑线就会把你永远地停留在下层。

  因此,“掐尖”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大家对学生的过早分化有更大的疑问,不仅疑问国家是不是不再推行城市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化,还疑问为什么我国的公办中学名校居然能衍生出民办名校?

  之所以这些民办学校也被称为名校难道不是因为头顶着公办中学名校的帽子?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共同瓜分优秀生源?难道不是因为它们是联办的性质?

  当然,大概这也将一部分教育资源转移到资本手中,但资本的目标是利润而不是育人,结果就是教育资源变成为资本赚取利润的工具。

  客观来看民办学校,凡是顶着公办中学名校帽子的都被挂上了名校的招牌,而那些与公办中学名校没有瓜葛的民办学校则不会有名校之称。差别在哪?前者加入到垄断优秀生源的行列,从而能轻松赚取高额利润,后者不得不另辟蹊径。

  中学名校为什么非衍生出民办中学?为什么不能扩大公办中学?所谓民办教育的加入不仅推动了中学教育的商业化,还推动了教育资源的私有化和教育生源的垄断化。

  教育资源为什么送给私人资本?所谓民办名校依附公办名校究竟带给普通百姓们什么好处?特别是高中名校,不仅没有增加普通家庭孩子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反而是提高了普通家庭的教育支出!

  某地有一高中名校,异地搬迁后确实学校整体建设明显改善,规模也在扩大,相对增加了招生数量,这对普通百姓们原本是好事,但因了录取分数线的提高,也大幅提高了普通百姓们的教育支出。

  奇怪的是,学校旧址依然还办中学,却变成了民办中学,国家的地,国家的资源,怎么变成民办学校?更奇怪的是这一民办学校依然与原有的高中名校挂在一起,只是改个名而已,不知这是为公办名校找财源还是为私人资本获取利润找渠道?难道在原址不能办一个公办学校?

  表面上是两个学校,实际上只是形式上的两块招牌,民办的依附在公办身上。没有这种依附,这个民办学校一钱不值,就如同我们看到的衡水一中一样,若不是依附在衡水中学身上,会有多大的吸引力是值得怀疑的,民办学校完全是独立办学的能有多大的影响力?

  当然,这不是个例。很多地方的公办名校几乎都衍生出民办学校,不只是高中,初中亦然,这带来的问题就是推动中学教育的商业化。

  可见,教育部门限制民办名校跨域招生、严禁民办学校“掐尖”虽十分必要,但这会改变学生们在中学教育阶段就走上两极分化的道路吗?公办学校也在“掐尖”,关键的是要避免过早地让学生两极分化啊。

  或者可以说目前中学教育的最大弊端并不在民办名校“掐尖”,而在公办中学名校衍生出的民办学校,而在优秀生源的垄断化不断扩大,而在学生们过早的两极分化。

  由此,严禁“掐尖”是不是应从公办中学开始?是不是应该大规模扩大中学教育规模,特别是扩大高中教育的规模?

  不过,在中学教育阶段,在学生的两极分化上还存在着一种催化剂。由于教育的不断商业化,出现了一种在招生上动歪脑筋的现象,相当多的中学名校包括它们衍生出的民办学校都在招生上动“歪脑筋”,而这种“歪脑筋”迅速在相当多的中学中普及。

  中学教育阶段中出现的这种动歪脑筋的现象让中学教育的商业化、金钱化、资本化的味道更为浓烈,甚至发展下去会让中学教育走上歧途。

  在中学招生上,特别是高中名校的招生上有一个与大学教育完全不同的招生概念。大学招生是与学校的容纳量为基础的,而中学的招生则不是,它是以分数线为基础的。

  也许有人会说,大学招生不是也要划分数线吗?是,但大学招生的分数线是以学校容纳量为前提的,分不够根本提不上档,大学有招不够的情况,可以降分录取,可中学不是,这其中的猫腻如今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大家都知道中学招生上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中学招生特别是高中名校招生的分数线猫腻,中学招生基本上不存在降分录取的情况,而是送钱录取。

  这和“掐尖”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白了就是分数与金钱的挂钩。考生比学校划定的招生分数线差一分要交多少钱,每多差一分又增加多少钱,这个如今都是以“万元”为单位的,直到招生招满为止。如是,学校会收获大笔的金钱,不论这叫什么费,它是奇怪的招生分数线造成的。

  疑问来了,中学学校的招生为什么以分数线为基础,而不是以容纳量为基础?不是大家心里明白,而是大家嘴上也都明白,以分数线为基础招生,那是可以增加中学学校的收入,或许我们还不能断定这种收入成为了学校的的灰色收入,且不用在教育上,但可以断定造成这种收入带来的后果就是普通百姓们的教育支出大幅上升,教师们的荷包越来越鼓。问题是这些年每差一分要交的钱还在大幅上升中,难道不能疑问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吗?合法吗?这个“山头”是不是该削一削了?

  中学教育招生差一分都要交钱,这让人疑问的是,学校的容纳量到底是多少?分数线是卡容纳量的还是为招财的?关键的是一些中学名校中每年招的学生相当可观的部分学生都是交钱才上的。

  最令人不解的是,这种在招生上动歪脑筋的现象居然没有看到正式文件的禁止!

  作为一个小康社会的国家,中学教育应该成为一种普惠化的教育而不是商业化的教育或“掐尖”式的教育。

  可见,国家压制“掐尖”式的招生确实必要,但之所以在中学教育中出现“掐尖”的现象,根源却不在民办学校和“掐尖”,而是国家教育的投资和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在公办学校肆意衍生出的民办学校,是在教育的商业化,是在教育资源的资本化,是在学校招生中存在的与金钱挂钩的猫腻。

  在下想,若把这些衍生的民办学校全部取消改为公办将若何?或者这些民办学校与它依附的学校完全脱钩,将若何?在下想,所有的中学教育招生不再以分数线为前提,而以容纳量为前提若何?分数与金钱挂钩的危害远比“掐尖”的危害大得多吧?

  教育的金钱化、商业化,教育资源的资本化才是当前中学教育中根本问题。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