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从彼得大帝到斯大林,斯拉夫人的工业文明之路

2022-03-20 10:50:45  来源: 虚声公众号   作者:虚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成本低廉的领土扩张

  回顾历史,会惊奇地发现,17世纪是一个强者扩张的时代。

  天主教圈子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拿下南美大陆,拿下中美洲大陆,在非洲、亚洲抢占大片殖民地。

  新教圈子的英国和法国,拿下北美大陆,在非洲、中东、南亚、大洋洲,抢夺大片殖民地。

  最遗憾的就是华夏文明圈,在明清更迭,在内斗。17世纪前半个世纪,欧亚大陆上最强悍的满八旗骑兵,不是向西去抢地盘,而是一心向南跨过长城,攻击大明朝,最终取大明而代之。

  华夏文明圈这场内斗,直接便宜了东正教圈子的沙俄。

  158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时,沙俄刚过乌拉尔山。到1649年,大清站稳脚跟;沙俄在乌拉尔山以东拿下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付出的代价可以忽略不计。

图片

  这是沙俄历史上最为成功的领土扩张,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成本最低、最为成功的领土扩张之一。每当看到这段史料,就感到很压抑。

  目前为止,绝大部分文字都局限于分析兴亡更替,或愤恨,或叹息。基本上没有人分析这场内斗对华夏文明圈生存空间之损害。这属于立体史观的景象。

  明清更迭,不过是农耕文明周期内的政权更替。但是上升到文明周期就会看出,因沙俄占据乌拉尔山以东的大片地盘,华夏文明圈的外围空间被大大压缩。

  为什么说文明代差性落伍很可怕?再来分析一下。

  其实沙俄这种扩张,和自古以来的匈奴帝国、突厥帝国、蒙古帝国并无本质差别,非常不稳定。但这些领土在古代经常易主,到今天为何变成俄罗斯的固有领土?只因为彼得大帝的那场改革,推开农奴制的沙俄走向工业文明的大门。

  那条路上还有叶卡特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等沙皇,一直到斯大林才算走完,前后大约两百年时间。以往的历史观点描述这些事情时,显得非常啰嗦,且支离破碎,没有人去探索彼得大帝和斯大林之间的内在逻辑。

  用立体史观看,就比较清晰,就是一个民族迈向工业文明途中留下的脚印。

  顺着文明演化的趋势,所有内容才会变得简洁。

  彼得的能耐

  我之前写过一篇杂谈,说彼得干的事儿很像北魏孝文帝。

  当初鲜卑人从最东北的嘎仙洞起步,一直迁徙到塞北的大同。

图片

  面对中原的农耕文明,孝文帝决心改革,为此赔上老婆孩子也在所不惜。彼得和孝文帝一样,面对欧洲工业文明,下决心变革,为此也是赔上老婆孩子在所不惜。他们都是通过自己家族的牺牲,换取民族兴旺、并奠定自己的历史地位。

  1682年,彼得继位时,俄罗斯处于农奴制巅峰。俄罗斯领土的扩大,不过是农奴数量变多而已。当时的欧洲各国,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工业文明初现端倪,整个社会看起来朝气蓬勃。沙俄的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

  1697到1698年,彼得到西欧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当然他不是出访,他的身份并不是沙皇彼得,而是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也可以看作是彼得微服私访记。同时期的东方,也流传着康熙微服私访,但内容都是惩治贪官或偶遇美女之类。

  彼得这次私访——

  到过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当过船长;

  到过英国造船厂学习造船技术;

  到过普鲁士学过射击;

  彼得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总而言之,这位身高堪比林肯的壮汉尽他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图片

  回到俄罗斯之后,他放出几个大招。

  第一招,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用参政院代替贵族领主掌控的杜马会议,下设11个委员会(类似于“部”)负责具体工作;将全国分为50个省;官员不再靠出身指定,一律靠成绩选拔。

  第二招,颁布新法令移风易俗:要求斯拉夫人必须减掉祖传的大胡子,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向西方看齐。

  第三招,经济方面,大力鼓励工商业。为鼓励引进西方工艺和技术,彼得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

  第四招,大力发展海军,和波罗的海西边的霸主瑞典干仗。彼得和之前的沙皇不一样,扩张地盘的欲望不是很强烈。但他一定要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因为彼得认为,圣彼得堡是瞭望欧洲的一个窗口。打赢之后就把首都迁到波罗的海沿岸,类似于朱棣把首都迁往北京,天子守国门。彼得除了守国门,还多了一层变革之心。

  为了改革,彼得处死了自己的亲儿子皇太子,和皇后离婚(而不是幽禁到死,或者罗织罪名处决,也体现了他向文明变革的决心)。

  彼得之前,俄罗斯已经足够大,但非常愚昧落伍。彼得没有去强行废除农奴制。他的这些套路,相当于给俄罗斯植入一套可升级的软件系统,名叫工业文明之路。

  观察一下俄罗斯的扩张历史——

  在彼得改革之前,俄罗斯一直在荒无人烟的大陆上扩张,如同野猪跑在荒原上。

  在彼得改革之后,俄罗斯一直以打通出海口、占领大河入海口为目的,如同一个心机深沉的猎人。叶卡特琳娜二世女王,继承了彼得大帝的衣钵,拿下克里米亚,相当于替俄罗斯打通黑海出海口。当乌克兰倒向北约时,普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克里米亚,原因就是不想失去黑海出海口。19世纪中叶,沙俄从大清帝国手里抢走黑龙江入海口。20世纪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就是要打通通向印度洋的入海口。

  列宁的贡献

  沙俄虽然扩张很猛,但社会矛盾一直很深。而且沙皇中出了很多奇葩。彼得老婆(平庸)、孙子(早死)、侄女(寡妇)、女儿(未婚)、外孙(颓废兼脑残)都当过沙皇。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就是夺走中国黑龙江入海口的那位,他想废除农奴制,结果遇刺身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沙俄社会矛盾非常深,革命党人很多。比如斯大林,八次被捕,六次越狱。

  尽管如此,沙俄跌跌撞撞发展,到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工业力量排在世界第五位。

图片

  当时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为转移社会矛盾,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战争引爆了俄国内部危机。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苏联诞生。

  列宁为退出世界大战,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图片

  这个条约给苏联造成的损失:割让大片土地给德国;赔偿德国60亿马克;损失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33%的铁路,以及5000万人口。

  这个条约给苏联带来的好处:

  其一,和德国和解,给苏联争取到立足空间;

  其二,延缓德国败亡,给苏联争取多一些立足时间;

  其三,给苏联争取到工业化的机遇。

  前两点都好理解。这第三条是怎么回事?

  德国战败之后,《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不能发展空军、海军,不能拥有坦克和大炮等重型装备,只能保留10万陆军。

  德国的军工巨头和一心复仇的热血军方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友好的苏联。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经济、贸易及军事协议,德国向苏联提供资金、技术、人员和设备等秘密援助,作为回报,苏联允许德国在其境内建立军事工业基地和训练基地。

  1922年到1927年,德国向苏联输出大量的工程师、技术专家。

图片

  克虏伯军工厂

  德国容克飞机公司在苏联建厂,克虏伯军火公司在苏联落户,飞行学院、坦克学院、化武工厂、潜艇基地相继兴建。

  德国成功避开英法的监督,在苏联的掩护下得以继续保持自己军事技术的领先。

  苏联获得工业化所需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和大量的人才储备,倒也算互惠互利。

  苏德两国这种军事工业的合作持续了5年。那段时间也是苏联建设的关键时期,被称为“恢复时期”。斯拉夫人在工业化道路上进一步加速。这是列宁的贡献。但当时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不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绝大部分耕种要靠人畜来完成。

  斯拉夫人工业化之路是在斯大林手中完成的。

  铁血手腕

  列宁死后,经过一系列博弈,斯大林成为苏联新一代领导。列宁时代的苏联还有很浓重的理想色彩。当时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宣布实行产品交换,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

  ——类似于混合所有制经济。政治对资本还没有完全控制。

  到了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理想色彩消失,帝国色彩逐渐浓厚。

  1928年,苏联度过五年恢复期之后,斯大林主持第一个五年计划。如果抛开体制与意识形态不谈,斯大林的工业化思路和彼得大帝有很多神似之处。区别在于,斯大林的手段更为铁血,而且斯大林比彼得更为幸运一些。

图片

  从1929年说起。当华尔街股市崩盘之际,世界性大萧条来临,苏联一下子成了香饽饽,一跃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的最大买主。原本对苏联爱理不理的列强,争相把各种设备打折卖给苏联。

  1929年,苏联政府就批准了70多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美国占55个,为苏联接受援助项目的78%。

  1930年执行的104个技术援助协议中,约有84个是和美国、德国公司签订的。

  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一半卖给了苏联。当时美国和苏联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美国还不承认苏联政府的合法性。但为了应对危机,美国私下和苏联交易。在利益面前,节操什么的都不要了。

  1929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七成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九成。

  当时斯大林抛开意识形态,到欧洲列强那里大买特买。此前苏联的工业骨骼(钢铁)与工业神经(电力)匮乏,从美国那儿得到技术资源后,建设了三大钢铁厂。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从技术、设备到人才都是从美国引进的。

  苏联原本在汽车、飞机制造、化学合成、大型机器设备制造等大工业领域都是空白,之后分别从英美得到相关的技术与设备,比如高尔基汽车厂由美国福特公司援建等等。

图片

  英美很多工程技术人员涌向苏联。

  套用资本术语,苏联利用大萧条,抄底成功。斯大林成为斯拉夫人历史上最牛的抄底能手,从而登上斯拉夫人工业化历程中第一人的宝座。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苏联的工业实力已经跃居欧洲第一,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存在。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罗斯福新政有很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斯大林的计划经济。

  1940年,苏联的生铁产量已达到1500万吨,钢产量达到1830万吨,煤产量达到1亿6千万吨,石油产量达到3100万吨,商品谷物产量达到3830万吨。

  在斯大林的手中,苏联建立了强大而健全的工业部门,工业化装备起来的苏联红军人数扩充近500万,基本具备了同德国一战的实力。

  狂妄的希特勒,只看见苏联的弱点,而没看到苏联的战争潜力和工业实力。当然斯大林的铁血手腕留下很多弊端,比方说造成乌克兰大饥荒。但这些不妨碍斯大林带领斯拉夫人完成工业化的历史地位。用丘吉尔的话说,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苏联,留下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大的苏联。

  如今俄罗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怀念斯大林,但是理解斯大林的俄罗斯人少之又少。其实斯大林不是权力建筑师,而是斯拉夫人工业文明阶段的设计师。

  彼得大帝和斯大林,一头一尾,带领斯拉夫人完成工业文明阶段的历史使命。

  但是绝大多数斯拉夫人并不了解这些,不了解历史周期,所以如今沉迷于对强人的怀念。而普京,则陷入历史强人的快感中。这就是俄罗斯目前困境之所在。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