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疫情时代的焦虑,共情与流量

2022-04-23 09:03:38  来源: 新潮沉思录   作者:天书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大家好。明天是世界读书日,今天沉思录准备了新一期送书活动。开头照例是先聊聊天。最近大家应该在公众号看到不少与上海疫情有关的10W+文章(我们本来也有一篇,但是被删了),其中不少阅读量甚至达到点赞10W+,打赏上千人。

  在公众号平台,只要跟着热点,阅读量达到10W+不算难,(虽然我们总共也没几篇),比如写疫情,你写一篇合理批评,分析数据与逻辑等等的文,也是有可能达到阅读10W+的,不一定要很出格,但想达到点赞10W+,也就是阅读量起码几百万的地步,绝大部分都需要跟放大恐慌,焦虑,共情,愤怒等等煽动情绪的手段有关。最近朋友圈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文章。

  上一次这个场景,应该还是在20年初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大家应该都还记得那时候朋友圈铺天盖地的各种10W+文章,其中充满各种药丸和煽动的气息,直接导致当时很多网友在高强度负面情绪信息冲击下出现了政治性抑郁现象。当时很多新出现的公众号靠着这一类文章直接成为流量大号(这种事我们自然是赶不上趟的)。

  最近笔者观察了下,最近在朋友圈大火的一些阅读量应该是达到百万以上的文,大部分仍是这类煽动情绪的文,基本套路都是把上海封城之后网上传播的各种或真或假的乱象信息进行汇总,然后基本没有什么理性和逻辑的分析批评,只是用极端的词汇,放大事件和共情的话术将各种实质上不相关的问题嫁接到一起,给受众带去极端焦虑和愤怒的情绪。具体例子就不举了,污染眼睛和心情。

  随便翻一下,这里面不少号都是新号,昨天看到的最牛逼的一个,只发过两三篇文章,最新一篇全程都是各种网上信息截图,基本没有字,只因为标题起得好,也进入了阅读百万这个行列。当然了,这篇文章没有像其他那些文章一样收获上千人打赏,因为全是图片的文章不能开通原创认证,也就无法收打赏,即使这样,一篇下来带来的流量收益仍然是非常可观的。

  如同很多领域中都存在普通人完全摸不着门的的投机钻空子,灰产薅羊毛分子那样,自媒体这个领域里总是有很多嗅觉极其灵敏又善于操作的人。公众号平台不同于其他内容平台,在没有平台强推荐机制,也没有其他流量干预的情况下,一个没多少粉的新公众号的文短时间成为10W+存在一定概率,然而短时间阅读上百万不能说没可能,但概率就非常低了,它必然得有一些非常关键的扩散节点,也就是说,这类现象更大概率是出现于自媒体矩阵,MCN机构等等的内容号中,只有它们才有足够多有分量的扩散节点。

  通过扩散节点第一时间展现给大数量的用户后,它们精心设计的吸睛标题,煽动性的文字再获得N次传播就是水道渠成。个体用户喜欢分享和点赞什么样的文章,行为动机各有不同,但从群体层面看,涉及焦虑恐慌,共情愤怒等情绪的内容永远是最容易获得转发的那种。

  虽然互联网时代,这种情况各国都有,但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达到量变产生质变的地步。我国不光是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自媒体行业独一档发达的国家,而且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我国普通网民的公众讨论热情和键政参与度可能也是全球最高的。这既导致流量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极端畸形的繁荣,也导致我国产生远比其他国家复杂的网络舆论问题(当然这也和我国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与在全球体系中的位置有关,这里不发散)。

  比如读者可以想像一下,按笔者前几天文章《什么时候是“一座山”,什么时候是“一粒沙”?》中总结的“一座山”和“一粒沙”话术套路,如果是和我国自媒体行业情况相同的话,这两年搞出各种没底线操作,大量感染和死亡的欧美社会得产生多少流量大V?然而现实是这种情况在欧美并没有大量出现,这些话题的头部流量仍然集中在媒体平台,专业人士和政客手中。

  自有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到今天,围绕互联网信息带来的流量利益机制远远早熟于互联网信息对真实世界该有的真实反馈功能。比如共情这一概念,共情本是人类社会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情感机制之一,然而在当下的互联网公共舆论场中,往往是各种刻意制造的议题话术,身份符号,逻辑陷阱在引发人们的碎片化共情,这样的共情经常是与普通个体现实中的真实生活,阶层利益相背离的,而如我们上面所说,共情又是最容易聚集流量的手段之一。而公共舆论场中,各种碎片化符号化共情削弱取代社会中主体基本阶层真实共情的现象,又是我们经常讨论的社会割裂现象的征兆之一。关于互联网舆论中的共情现象,后面我们会单独出些文章讨论。

  虽然也算做自媒体的,但笔者一直以来都比较厌恶通过煽动焦虑恐慌等等去获取流量的行为。虽然流量时代,我们也得每天在标题上下功夫,不能辛辛苦苦写的文章却因为标题原因导致没人看,那样也没法做下去,但该有的边界在哪我们心里是一直清楚的。笔者始终认为,自媒体,大V,和各种在网络上拥有一定关注度和声量的人,和普通网民的行为准则是不能相同的,因为媒介即权力,话语权在互联网时代更是一种显著的权力,尤其拥有很多真实粉丝,被一些人所信任的人更是有了一种代表性权力。

  绝大部分普通网民,在他的互联网生命中,大部分时间不过是默默无闻无人关注,这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最基础的不平等,即使在算法时代,每个人理论上都有或得高曝光的机会,但那也是短暂的,和拥有固定粉丝群体的人是完全不同的。既然有普通人难以获得的权力,那必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约束。在公共舆论中,进行评论,批判,争吵,哪怕是错的,这也是舆论参与范畴内的事情,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向普通人灌输焦虑,愤怒,恐慌,制造议题引发对立和冲突等行为来获得流量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越过边界的行为。

  当然,这种事情实际上是很难有效被约束的,只能提醒大家,日常生活中尽量不要长时间处在互联网负面信息的包围中,因为对普通人来说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创作和抑郁情绪,对解决问题和过好生活没有任何帮助,减少碎片化信息摄入,多做系统阅读和思考可以缓解焦虑情绪。

  毕竟,流量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