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了疫情防控的重点工作,随后新华社发了会议主要内容,基本上全篇都是重点,其中最关键的这么几句:
“我们的防控方针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我们打赢了武汉保卫战,也一定能够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我国是人口大国,老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放松防控势必造成大规模人群感染,出现大量重症和病亡。”
“坚决克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工作不足等问题,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
从语句措辞就能看出来,国家最高层已经下定决心,不再纠结开放还是清零,而且全文几乎没有说恢复生产的话,说明在严峻的防疫战争面前,经济要退居第二位了。
一句话,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动态清零。
我在三月份就写过《防疫是我们扛起来的道义大旗》,说动态清零和躺平防疫,是国内外的两条路线之争,放开管控可能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现在国家层面正式定调子,我是举双手赞成的。
但是战略上“动态清零”不动摇,和战术上的人性化执行,并不矛盾。
事实上,现在某些城市在防疫问题上,有些层层加码、一刀切,甚至以政治正确的名义进行强硬操作。
2
从我家说起吧。
郑医生在某医院工作,自从元宵节前苏州爆发疫情以来,她就被抽调到支援队伍里,和几十个同事到苏州帮忙做核酸。
离家前一天,郑医生还哭了一顿,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家里有两个小孩不知道怎么办。
当时我安慰她说,苏州缺人手,你们就去支援吧,现在不是讲个人情绪的时候,等苏州疫情结束就回来,家里的事情我们看着办。
于是,郑医生就去了。
到了三月初,苏州的疫情缓解,她们这支队伍回来了,在酒店隔离一周以后回家。
但是没过多长时间,苏州疫情再起,他们这支队伍被重新召集起来,派到苏州支援,郑医生又哭了一顿,我又安慰了一回。
五一前倒是从苏州回来了,不过上海疫情控制不住,整个长三角都好不了,所以郑医生她们这支队伍回来以后,继续住在酒店里,边隔离边在本城市做核酸。
只要第二天出任务了,前一天的隔离就算清零。
照这情形来看,她们这支队伍,估计要一直做到疫情彻底结束。
我倒是没什么,老婆不在家还不是美滋滋的,家里的两个小孩么,凑合着带吧,这年月我们也要考虑大局,对吧。
但问题是,她们这些被动员起来的医护人员,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种战略预备队,哪里需要哪里去,基本不考虑未经军事训练的普通人的身体承受能力。
就说前天吧,她们从早上九点出任务,一直到晚上十二点才回酒店,结果刚准备休息,群里就发来新任务,要求早上五点到三十公里外的地方,给小区的人做核酸。
这是不让睡觉了。
如果有人提出意见,就有政治正确的大帽子甩过来,让人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我算了一下,从元宵节到现在已经将近三个月,她们这些人在家里住了不到半个月,其他时间一直在外面支援防疫。
在长时间的高强度高压力状态下,她们这支队伍的情绪,总体来说是崩溃的,现在都是硬撑。
3
说这些话不是诉苦邀功,而是我觉得,郑医生所在的防疫支援队伍出现的问题,应该是全国各地在防疫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包括志愿者、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公安交警等等,都有类似的问题。
既然是普遍问题,那就有必要写出来。
疫情发展到现在,动态清零的路线已经很明确了,上上下下都形成共识,以后我们就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结。
但是在地方上执行动态清零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人性化一些、灵活一些?
比如动员起一支队伍,不要往死里用,而是分批次轮流上岗,让身体不好的同志也能休整一下?
比如市里要求八点做核酸,区里不要提前到七点、镇里提前到六点、社区又提前到五点?这样层层加码,完全没有必要嘛,凌晨五点给鬼做?
当年打淮海战役的时候,数百万民工用小推车支援前线,各地政府每隔二三十里就设立一个休息点,让支前民工稍作休整再赶路。
现在防疫进行到关键阶段,就要求各地参与防疫的人员,不要钱不要命的干活,这是有问题的。
往小的方面说,全国参与防疫的人员不少于百万,如果他们被用麻了、闹脾气了,那么防疫工作是做不好的。
五一前我在小区做核酸,就遇到这样的事。
那个大白给我做核酸前,和旁边的同事吐槽了一句:“娘的,昨天做到两点才睡”,然后在我靠近牙齿的舌头上,轻轻刮了一下,和我说可以了。
这......除了浪费资源,还有什么用吗?如果这种疲惫的人多了,要漏掉多少阳性,又要造成多少人被感染。
往大的方面说,如果参与防疫的人员情绪崩溃,他们就会因为个人因素,成为第一批反对动态清零的人,紧接着是他们的家庭成员,再往后就是对他们工作不满意的群众。
这样一圈一圈的扩散,不能说动摇政策吧,起码也是极度影响防疫的士气。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些全国一盘棋下的防疫细节,往往是成功或者反复的关键因素。
我们坚决支持动态清零,但也希望在执行落实的时候,能人性化一些,灵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