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虽试图重构产业链与供应链,但企业自身仍是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会进行综合性的风险评估,供应链的布局不会受到太多政治因素的影响。”
5月11日,日本国会参议院正式通过《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案》。由于该法案上月已获国会众议院审议通过,参议院的批准意味着日本经济安保法得以成立。
该法案由岸田文雄政府力推,旨在加强信息技术保护、应对经济安全等事宜。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法案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相悖,在情理上站不住脚。
日本参议院11日通过《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案》 图源:GJ
“大棒+胡萝卜”
《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案》11日起生效,并于2023年开始阶段性实施。
据日媒报道,该法案主要包含强化供应链韧性、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审查、敏感专利非公开化、官民协作强化尖端技术研发等四大内容。
具体而言,包括:
1. 设立政府援助制度,通过政府补贴吸引重要厂商到日本办厂,增强稀土等重要矿产、半导体、蓄电池、医药品等“特定重要物资”在日本国内进行生产的能力;
2. 设立事先审查制度,通信、能源、金融领域企业引进重要设备或系统时,政府将针对外国产品或系统加强审查;
3. 为防止可用于武器开发等的尖端技术外泄,政府将限制相关专利公开,并对专利申请人支付补偿;
4. 将经济安保基金增加至5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8亿元),为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研发提供资金与信息,确保日本在关键领域的技术优势。
总体上看,该法案赋予了日本政府更大的权力去干预企业相关行为,日本企业今后在开展对外贸易、投资等合作方面将受到更多的约束。此前,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等经济界团体已表达相关担忧,认为政府加强干预会干扰企业正常的市场行为,也可能留下法律灰色地带。
RCEP等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也将制约日本重构产业链的意图。图源:computerhistory
这些措施看似复杂,但在陈子雷看来,“大棒+胡萝卜”足以概括其主要内容:“大棒”即惩罚性措施,目的是限制外界获取日本在高精尖领域的先进技术,对相关违规行为予以惩罚;“胡萝卜”即鼓励性措施,如通过财政补贴等诱导企业重构关键产业的供应链,进而增强日本经济的韧性。
“雷声大雨点小”
对于该法案,日本主流媒体在报道中无不将其与当下的地缘政治局面联系起来。
日本时事通信社评论称,鉴于中美博弈加剧,以及俄乌冲突导致地缘政治风险提升,日本政府正在强化半导体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供应链。日本共同社评论称,日本政府试图强化经济安保政策,是为应对在尖端技术领域崛起的中国,以及仍在进攻乌克兰的俄罗斯。
日本以经济安保为借口推出的一系列举措,自然引发对中日经济和技术交流的担忧。但陈子雷表示,从中日两国此前经贸合作的情况看,日本政府相关举措可能会呈现出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一方面,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对中日两国间高技术产业上的合作就比较消极,中国对日投资受到较多限制,专利往来也相对有限。
另一方面,中国多年来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对象,且双边贸易额自疫情以来屡创新高。日本政府虽试图重构产业链与供应链,但企业自身仍是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会进行综合性的风险评估,供应链的布局不会受到太多政治因素的影响。
“日本政府虽愿提供一定补助,但对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市场、物流、通关便利化程度、劳动力素质、相关法律法规等因素。”陈子雷表示,“中国具备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是日本海外企业最集中的国家,也是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再加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议》(RCEP)已付诸实施,这是以遵循市场逻辑为主的日本企业难以放弃的。”
但陈子雷也指出,日本政府相关举措增加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门槛,人为制造贸易壁垒、技术壁垒与投资壁垒,有违其长期主张和支持的贸易自由化精神,“这不是建设性的方案,阻碍全球合作与区域合作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