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一”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任角村东,1942年5月21日,三百多名烈士长眠于此。陵园坐北朝南,园内有一座烈士纪念亭,亭内纪念碑正面刻着“三百英烈纪念碑”7个大字,背面刻着碑文,碑文如下。
烈士岗碑志: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九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冀南区开始了极端残酷的大“扫荡”——“铁壁合围”。烈士岗掩埋着的三百名烈士就是在这次最激烈的反“扫荡”战斗中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光荣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在最艰苦的岁月里,我冀南人民的保卫者——冀南军区战斗部队始终是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五月二十一日的黎明,敌人以整师团的兵力从四面八方搜索前进着。我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张俊峰同志在这陷于重围的严重情况下,英勇而沉着指挥着我冀南军区二十七团三百多名壮士对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枪炮声怒吼着,战士们的杀敌怒火燃烧着——“同志们!为国家为人民牺牲是光荣的!”“我们是共产党的队伍,毛泽东的战士,不妥协不投降!”“冲啊……”
我军在张主任率领下不屈不挠地,前仆后继地,进行了五次冲锋。
太阳从东方转到西方,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已杀伤了大量敌人。当恼羞成怒的日寇倾巢进犯时,而弹尽援绝坚守阵地的我军壮士们,仍与敌人进行英勇的短兵搏斗,坚持到全部的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而张主任的热血也流尽在这次战斗里。
烈士们,安息吧!你们的热血不会白流的。英勇的中国人民已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赶走了日寇,并把中国人民的死敌蒋介石卖国集团赶出中国大陆,现在正突飞猛进地建设着美满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生活在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人民——特别是武邑县人民的心里都深刻不忘地悼念着:“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一九五五年二月二日
碑文记述了“五·二一”战斗的背景和经过,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战士们英勇抗战的精神以及武邑县全体人民对烈士们的敬仰之情。
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
1942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一年。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的侵华战争,人力、物力遭到极大的消耗,他们为了扭转这种危机局面,继续其野蛮的侵略战争,急忙调集华南、华中地区的侵华日军,回师华北,把主要兵力用来对付领导人民坚持敌后抗日的共产党和八路军,妄图把华北变成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为了粉碎日寇的侵华阴谋,有力地打击敌人,我党领导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分编轻装开赴华北各地,配合地方武装,深入开展游击战争。
5月21日拂晓,冀南军区5军分区第27团在武邑县任角村附近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参加作战的有第27团第1连、第5连和第9连的一个排以及正在执勤的县大队2中队的队员,共300余人。第27团在政治部主任张俊峰的带领下,先后5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敌人恼羞成怒,调来了近3000名日伪军,100多辆汽车,几十辆坦克,还有飞机,以密集的炮火向我军阵地进行猛烈攻击。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之大,不仅仅是人数相差甚多,武器装备也是天壤之别。
就是在这样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战士们凭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英勇顽强地与敌人血战到底。这正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支老百姓口中的“铁军”
1942年5月20日夜,为了阻击敌人,战士们急行军20余里,连夜转移到任角村村东的场院里。为不打扰百姓,战士们就在场院里和衣而卧,休息待命。张俊峰同几个战士找到村里的堡垒户,组织乡亲们撤离,乡亲们为战士们准备了食物,每人两个菜饼子。张俊峰冷静地分析了形势,最后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保证群众的安全。他在阵地向战士们作了简短的战斗动员:我们是共产党的队伍,为国家为人民立功的时候到了,坚决和敌人拼到底!
战斗从黎明激战到黄昏,炮火连天,震耳欲聋,风尘滚滚,烟雾弥漫,黄土地打成了黑土地。当地老百姓这样形容:“只听见呜呜的声响,也分不清是枪、是炮还是坦克、飞机,也看不清是鬼子还是八路军。”战士们一天滴水未进,米粒未食,饿着肚子和敌人拼打,子弹打光了就同敌人展开肉搏战,最终消灭了日伪军800余人。由于敌我力量悬殊,300多名战士绝大多数以身殉国,最终他们确保了任角、何村、孙村的老百姓全部安全转移,无一伤亡。这次战斗是一次成功阻击敌人保护百姓的胜利之战!在百姓的眼中,这300多名战士就是一支“铁军”。
一座长长的烈士岗
战斗结束后,当地老百姓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把战士们的遗体掩埋在当时作战的交通沟里,并堆起了长长的烈士岗。烈士岗纵横交错,总长度近千米。几十年来烈士岗伫立在当年的战场上,庄严肃穆,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自1942年堆起烈士岗,当地老百姓就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着烈士岗,大家深知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为了更好地保护烈士岗,近几年武邑县有关部门在原来土岗的基础上进行水泥加固,并且立汉白玉石碑以作纪念。这座长长的烈士岗,代表着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它时刻提醒我们后辈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