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医学院内科学习临床教授孔繁毅3月28日称,当地死亡率高企是因为此前计算方法错误,如果分母以估计的确诊人数400万计,死亡率不过0.18%左右,与每日流感死亡率大体相当。这就必然远低于此前测算的0.59%。
众所周知,数据是可以“做”出来的。比如,数据辗转几次,中间就可以偷梁换柱;又如,控制数据上报的时间和区域;再如,采用不同的概念,进行不同的关联;还有,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诸如此类,都可以得出迥异的数据和结论。
上文提及的那位专家,采用的就是放大感染人数,即增大分母的办法,来体现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的无害性。毕竟,HK目前的确诊人数,除了核酸检测的外,还有自测抗原后在网上自主填报的,反正是测不尽,只能做大略的估计,自然也就留下了“做”数据的空间。
识破这一点,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看火葬场。
HK回归二十余年,在今年这个三月份以前,有向内地申请过棺材支援的吗?此前的火葬场是怎样的,目前当地的火葬场目前还忙得过来吗?为什么人去世殡仪馆要排半个月左右?
或者再换一个思路,在地区人口没有出现大幅减少或增加的前提下,直接对比因病死亡人数就可以。
根据HK卫生防护中心2014-2021年的流感数据,以最为严重的2019年计算,全年累计死亡499人。而最近这一波,一个月内死亡就多达7207人(截至3月底)。仅以数量计,也差了一个量级。
他们处心积虑,为的就是证明这个病毒很nice,可以和平共处。
真的是,为了“流感化”,脸都不要了。
除了冰冷的数字,更重要的其实是每个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人命,HK作家屈颖妍父母都确诊,后来父亲终究没能熬过去,她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前去医院与父亲告别,在医院她看到的是:
瞥见旁边的病床,全是一个个没了呼吸的老人,有的蜷曲身体、有的死不瞑目、有的张大了口,急救房内,没一条生命是活的。
打开门,极低温的冷气袭来,一地都是遗体,全用白床单木乃伊式包裹着,小房间的地上就躺了十多具,应该是跟爸爸差不多时间过世的死者,还未计早上的、下午的、黄昏的…
每一个冰冷的数字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啊。
除了那些信奉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谁看到这样的惨烈景象能不动容?
再反观各国,有几个口头称“流感化”的,真把它给当“流感”了?
政要确诊要对外公告,强制的苗/口罩还在继续,社交聚会的人员限制在某些地方依然存在(比如声称“共存”的新加坡3月29日起将聚会人数上限放宽到了10人),更别提身边不时空出来的工位及惶惶的人心了。
“流感说”的始作俑者其实是向世人推销体内注射消毒液的川普,早在2020年初他就声称,这不过是个“大号流感”而已。
然而,2018年美CDC估计上一年的流感死亡数据是8万人,2020年发的18-19数据是2.8万人。
相比之下,川普下台的2021年1月20日,因xin.冠死亡人数就累计达40万;最近,累计死亡超过了百万。
有这么凶残的“流感”吗?
这还没算上可能的后遗症,比如味觉丧失、头疼、脑功能受损、生殖系统受影响等等。
的确,相比此前的德尔塔,奥密克戎的毒性降低了,95%以上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抗一抗基本能熬过去,也正是如此,奥密克戎的病死率下降了,但是因其传染性远比德尔塔要高,同期造成的总死亡数却依然要比德尔塔时期要高。
3月25日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也证实了这一点,其对比的数据是有关国家去年8月至10月与11月至今年1月。此外,他还提到HK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如果当前真的蒙着眼睛硬是要“流感化”。
那么,你做好准备了吗?
准备好把每天数万到数十万的确诊不当回事?准备好所在城市每周几百到数千的死亡及由此带来的火葬场/殡仪馆紧张不当回事?准备好不病到半死不进医院,哪怕到那时候也不一定有空位进医院,只能差不多了就报名排队等着,生死全看运气?
准备好身边不时传来认识的谁又确诊或死亡的消息,及由此引发的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准备好与这些负面情绪做长期斗争?准备好每天给缺勤的、确诊的同事做替补,以本就过劳的亚健康的身体干更多的活?
如果都做不到,又何谈“流感”,何谈“共存”?
说到底,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闹剧罢了。
其背后,从“明珠”市网红医生两年多来无视现实,不遗余力以英美为模板,且从始至今不断给西方医药公司的药品和苗带货看,很难说除了脑子里盖了思想钢印以外,背后没有一丁点儿的利益在里头。
说到底,还是个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
【文/风雷,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针砭药石”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