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就业那么卷,为啥高考还那么热?

2022-06-10 15:18:07  来源: 虚声公众号   作者:虚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先说下,这个话题并非贩卖焦虑,而是描述并分析一个现象。也是借这几天高考,说一说这个话题。

  01冰冷的数据

  数据一,毕业生创新高。

  教育部统计: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这是中国年度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千万数据,而是一个庞大的人才资源宝库。

  为直观一点,咱们拿一个数据来对比。世界人口排名第88位的希腊,总人口是1038万,比不上中国今年的毕业生总数。

  一千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在任何时代里、任何国家、任何体制之下,都是一笔了不起的财富。而这才是中国2022年一年走向社会的人才。

  但是在今年,大学生就业遇到很大的困难。今年年初,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1、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些压力会对就业产生影响。

  2、今年教育部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全力确保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的稳定。

  今年就业难,是有目共睹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互联网大厂,以往都是到处高薪抢人,今年纷纷裁员。中小企业因疫情影响,更是困难重重。

  很多名校毕业生也为就业发愁。为什么会这样呢?继续看数据。

  数据二,财政压力大增。

  6月2日,财政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基层三保(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托底。预算司司长表示:在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近9.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和增幅都是历年最大的

  ——不到半年时间,中央对地方的各项转移支付增加1.5万亿。换句话说,地方财政不足,反应了经济形势不景气,就业形势也就很难。

  数据三,2022年,中国高考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193万人。

  这个数字(1193万)如何体现出内卷呢?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高考之前的求学过程是12年(9年义务教育加3年高中),按七岁上学来算,现在大约19岁,对应2003年出生(区间大约在2002年到2004年)。

  大家可以看一下中国21世纪人口出生数据。

  从上面这张表格至少能看出两点:

  1、2003年出生人口1599万,其中大部分人(1193万)今年都在高考,占比约70%。这是好事,表示大家都重视学习,同时也表示大家都很内卷。

  2、按照人口出生趋势判断,不论是毕业生(1076万)还是高考生(1193万),都会多于今年人口出生总数;意味着未来很多年,毕业生就业内卷问题依然严峻。

  通过上面三组数据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就业很卷,高考也很卷

  回到标题上,既然就业很卷,那么大家为啥还热衷于高考?

  答案有三层:

  1、个体命运之无常

  2、国家政策之导向

  3、历史规律之残忍

  02命运无常

  每个年轻人都有过“鲜衣怒马、仗剑天涯”的梦想。

  然而如何逆天改命?成功学砖家们会说需要机缘。

  比如说贵人相助的机缘,某个时刻在某人的帮助下一飞冲天。这种情况也不是说没有,实际上很多成功者,都有过贵人相助的机缘。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能存在于幻想中。

  比如说把握风口的机缘,就是那种很多人口中猪也能飞上天的风口。这种风口每个时代都有,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本看不懂起风的征兆,只会在风起之后抬头望向天空。

  比如说运气降临的机缘,例如买彩票中了大奖之类的。

  这种所谓的机缘,都是成功学中的营销卖点。大约十年之前,成功学大师和他们的书籍都很火。然而在任何时代,成功学都不过是吸附在成功者身上的狗皮膏药,和大多数人是没有关系的。所以现在成功学大师和他们的书籍已经冷却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命运是无常的。改变命运比较靠谱的途径还是去读书,主要有三个原因:

  读书第一个原因,考一个好大学,谋一份好职业。

  ——这已经成了一个常识。认可这个常识的人越来越多,所以高考越来越热。

  因为大家都在接受现实,即普通人极大概率还是要通过普通的途径改变命运。而高考,是所有普通的改变命运途径中,相对靠谱的选项。

  过去几十年,无数年轻人通过高考洗礼之后,从农村走向城市。

  读书第二个原因,认知这个世界,从而寻找自己的定位。

  我之前说过,大家对读书有一个误区,认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其实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时刻,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真正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认知。

  再说一遍,知识从来不能改变命运,认知才能改变命运。

  相比摄取知识,认知世界更难。但改变命运,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对吧。

  总体上来说,读书这条路,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能改变命运的几率也在降低,这也是诸如“寒门难出贵子”的话题热度持续很高的原因。

  但是相比其他改变命运的途径,读书还是相对靠谱一些。因为高考,总体上依然很公平,甚至可以说是当今最公平的领域,没有之一。

  03政策指挥棒

  今年考完数学,很多考生哭了,说太难。有人说今年的难度已经超过2003年(19年之前那次),成为中国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二难,仅次于1984年(38年之前那次)。

  1984年高考时数学有多难?满分120分,72分及格,全国考生的平均分是26分;有的省份平均分才17分;据说北京当年数学平均分是19分。可以想象当时的考生是多么崩溃。正常情况下,高考数学的难度不会再超过1984年了。

  回到国家政策层面,中国高考可以说是史上最强的政策指挥棒。

  中国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取得的辉煌成绩,其根源就在于高考选拔出大批量的人才。

  中国高考大体上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7年到1996年,是计划阶段,特点:

  1、参与的考生较少。

  2、录取人数较少。

  3、录取率较低。

  4、包分配。

  ——1996年之前,中国高考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分配。

  从1996年开始,国家颁布了《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奠定了毕业生改革的基础。从1998年开始,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到2000年,全面停止了包分配制度。大学毕业生遵循市场化原则,自己去社会上找工作。

  与之对应的那段时间(1996年到2000年),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期另一个显著的社会改革,便是开启房地产商品化周期,掀起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波澜壮阔的房地产大牛市。

  房地产的核心卖点就是学区房。

  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考就是房地产的核心支点,所以两者的市场化同时启动绝对是珠联璧合。

  从1997年起,高考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市场化阶段,特点:

  1、高考总人数逐年增加,十年之后的2007年便突破千万大关。

  2、录取人数大幅上升,前所未有地突破百万大关,并且飞速增长。

  3、录取率大幅增长。

  为什么我把高考市场化阶段划分到2010年呢?

  其实2010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非常重要。因为那一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是中国工业化历程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当时整个世界都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中国能够率先摆脱危机,并且继续高速发展非常不容易。

  高考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内卷阶段。

  这个阶段的最大特色,就是高考人数、录取人数与录取率都逼近历史的高点。以2021年为例,录取率达到惊人的92.89%。

  当然这个录取率,包含了中职考生以及高职专升本等考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普通高考。如果只谈普通本科录取情况,2021年普通本科招生444.60万人,取率约41.6%,仍然非常高。

  这种情况会造成正反两面影响。

  不利的一面在于:

  当经济形势不好(就像今年)时,就会出现人才过剩。

  人才过剩就会出现就业内卷。

  有利的一面在于:

  通过扩大受教育群体的途径而提升了国人的综合素质。

  民族复兴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国人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

  所以从国家政策层面,必然会尽一切努力让更多的人接受更高的教育,政策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不会改变。

  04历史残忍

  最后从历史角度谈一谈吧。

  教育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考试选拔人才也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自古就有。

  当然在帝国时代是搞科举考试,本质上也是选拔人才。但是在帝国时代,每一个王朝初期,科举考试都会相对容易一些,随后便越来越内卷。

  原因其实很简单,王朝初期经历了大洗牌,对人才需求旺盛。随着王朝局势平静下来,很快便会出现人才过剩,从而造成科举内卷,所以才会出现“范进”和“孔乙己”那样的角色。

  人才过剩的根源在于,经济触及到天花板。

  为什么帝国时代的经济那么容易触及到天花板?是因为帝国时代处于农耕文明阶段。

  按照立体史观大周期律,农耕文明的科技天花板很低,这决定了经济天花板很低;导致科举选拔人才很容易演变成内卷。

  这便是历史的残酷性。

  更残酷的地方在于,科举选拔人才的方式无法破解科技与经济天花板的桎梏,最终导致中华帝国在近代落伍,面对工业文明周期的列强变得软弱无力。所以清朝末年变革,科举选拔人才的模式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向近现代大学选拔制过渡。

  民国时期战乱,虽然出现过一些不错的大学(如西南联大),但绝大部分国人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共和国时代,基本国策之一就是搞工业化建设。要达到这个战略性的目标,就必须让更多的国人接受教育,这也成了基本国策。但是前30年,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制度并不完善,而且一度长时间中断。

  本质上来说,高考选拔人才制度直到改革开放时代才最终完善(注意,这里说的是完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日渐深入,人才过剩问题浮出水面。

  按照立体史观,人才过剩的本质是科技天花板的浮现,从而导致经济天花板浮现。

  在工业文明周期,经济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发展,本质上在于科技天花板只是隐隐浮现,并没有最终确定。

  如果科技天花板确定,那么所有工业化国家都会遇到巨大的麻烦。人才过剩的危机,将会难以解决。残忍的历史规律再次将领。

  如果科技天花板只是一个影子,现代人才选拔制度能成功破除掉这个影子,推高科技天花板的上限,那么人才过剩危机就会自然而然地化解。残忍的历史规律将会被推迟。

  但不论历史如何进展,在可以预期的将来,高考热度不会下降。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