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卫健委表示:“没有yi情发生,也没有输入风险的地区,查验核酸不应成为一种常态”。
毫不意外,这样的信息获得了广泛的共鸣。
这并不奇怪,在二周目已经开启的“东方明珠”,某种意义上,查验核酸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最典型的莫过于只要带上24小时内的采样证明就可以进出公共场所。
只需要采过样的证明,而不是等待结果出来,这就必然引发一个问题,假设市民A采样后立即进出多个公共场所,6小时后结果出来,A的核酸为阳性,那么这个核酸检测的意义何在?
再如,某中部大省,不但新一线的省会在搞48小时核酸证明,还将其推向了全省。
同样令人诟病的是,该省省会为了推进15分钟便民采样圈,采购了大量的核酸检测小屋。结果这核酸检测屋的供应商成立时间只比采购项目公示时间提前了11天,并且以46800元一份的高价中标,从设计来看,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被采样者都极不舒服、极不方便。
这就很难让人不怀疑,这背后到底有没有什么利益纠葛?
还有,某些西部地区的穷县,已经被某外省回来的老乡手持阴性报告但落地即阳给吓破了胆,于是在全县范围内准备搞数轮全员核酸筛查,但是财政没钱,医保基金也不让动了,只好向群众收钱,这自然引发了诸多不满。
离谱的还有,明明已经多日没有出现确诊病例了,但在空旷的地方下地干农活、甚至抢收抢种都需要48小时核酸。
最后,少不了的是核酸检测公司在数据上弄虚作假。北京已经严查了三家公司,它们不是部分样本不检直接虚报数据就是多管混检——反正常态化下去,对它们最有利。
……
以上种种,自然会引发人们的种种不满,卫健委这个表态可谓正当其时。
当然了,3月以来,东方小孟买玩崩自己的健康云之后,以一己之力摧毁了全国绿码通行的信用体系,并且无论在四一一刀切前后还是六一逐渐回归正常后,都有着大量核酸阴性落地即阳的案例,这种情况下,瑟瑟发抖的各地实在无法认为本地没有“输入风险”,至少也会将该市全域作为中高风险地区来防范。
这个时候,各地出现疏漏,干扰了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要被追责,又被要求对某外省市人员不得限制流动,这不就逼得各地只能以邻为壑+阳奉阴违+层层加码?
是的,过度的核酸检测对地方上某些人而言,倒不一定都有利益纠葛在里面(有利益的也有,典型的比如北京房山区卫健委被免职、调查的副主任),而仅仅是万一“出事”之后自己脱责的一种手段,毕竟该做的动作全都高密度地做了,之后纵出问题,“罪责”也能减轻不少。
所以,真要让各地放松,减少不必要的核酸,除了打击利益链条之外,最重要的是关口前移,真正在萌芽状态解决问题,典型的正如3月深圳与某外省的区别,还有,对入境的人和货以更为精准和科学的态度应对,而不是一味地实验缩短入境隔离时间,加快流转。
再想一想,去年的南京,是因为禄口机场业务外包,为了省几个小钱,境内外保洁混用,几乎废掉了全国的暑期档。
今年三月的深圳,是被从一河之隔的HK过来的偷渡人员搅得天翻地覆,好在措施得力,一至两周后大体恢复正常。
某外省,最初快速扩散在于华亭宾馆的不当使用,及问题初显之后,相应的与会人员并无防范意识,之后的全城扩散,那才与某地医疗专家们普遍的意识里深层次地这不过是个“大号流感”有关。
然后,华亭宾馆事故说是展开调查了,但至今没有追责,没有说明,并且在一周目和二周目档期中间,华亭宾馆又再一次启用做隔离九点了。
所有这些,难道其重要性不如核酸检测?
如果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看,其重要性甚至比核酸检测要高,为什么就不能在这些地方多用点力呢?
说句实话,就全国范围而言,除了瑞丽、丹东等少数边境城市,大多数城市是安全的,前提在于特大型城市能够在入境及日常管理层面堵住疏漏。正如国家卫健委所提的,15分钟核酸采样圈针对的是输入风险比较高、人口多的大城市。这其实是为了防止万一再出现类似华亭宾馆或禄口机场那样的疏漏,能够在定期的普筛中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出现第二个“东方小孟买”。
只是,要关口前移,实在考验水平。
一股脑地常态化核酸对地方而言是最省事的。
只不过这一次,没有外来的诸如医保之类的资金支持,在风险较低的时候/地方也不大可能让群众自费。
这个时候,势必需要作出调整:关口更严,其它环节更松,同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统一标准,并彻查背后的利益纠葛。
只有这样,常态化的防控才是可持续且有效的。
【文/重楼,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针砭药石”公众号,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