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那么大的水灾,快穿棉袄时才种上麦子。”
正如河南省浚县傅庄村种粮大户傅太华所说,去年一场秋汛,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夏粮播种被迫推迟了15天。
农业生产环环相扣,耽误一天就可能耽误一季。这也就导致去年的小麦苗情出现近10年最差状况。
因此,从去年播种开始,2022年中国夏粮就成为广大农民、各地政府,甚至国际粮商共同的“心事”。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今年小麦竟然“有亩产1300斤、1400斤,甚至1500斤的好收成”。
2022年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粮食供应有充分保障,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在全球粮食紧张的2022年,夏粮保住了,悬在全国群众心中的石头也算放下了。
不过熬过去了天灾,农田更大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人祸”。
有人在这场洪涝后发现,城市里的大水没几天就退了,但农田却迟迟不见好转,为什么一场汛情对农业区的影响会这么大呢?
鹤壁浚县白寺坡蓄滞洪区内被水淹没的农田
关于这个问题,部分专家将责任指向一个群体——农民。
有专家认为,是因为农民滥砍乱伐,导致具有拦洪和蓄水功能的林地越来越少,从而加剧了洪涝灾害。
还有人表示,这是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加快了湖泊沼泽化的进程所致。
原本这些在洪涝灾害来临时充当“吸水海绵”的林地,充当“蓄水池”的湖泊,被农民破坏了,洪水来了之后,农田的泄洪就成了大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专家表示,这其实就是农民长年来焚烧秸秆、化肥滥用所造成的后果。
这些行为在农村非常普遍,看似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日积月累下来,却严重损害了耕地,加重了土壤板结。
板结的土壤,水分下渗率大大降低。水从土里渗不下去,自然就积在田里。
那么,农民到底应不应该为汛情“背锅”呢?
01
说到对土地的破坏,农民的确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
远的不提,拿2013年的大新闻来说。当时,内蒙古大兴安岭大杨树林区的工作人员每周在林区巡逻时就发现,时常会有一些树被连根拔起,树根东倒西歪地躺在四周,根须已经干枯、变形。
取而代之的,是新开垦的耕地。
这些耕地没有经过上报审批,都是农民擅自通过毁林“偷”出来的。
更让人吃惊的是,像这样的耕地竟然有多达200多万亩,占到了当地林区总面积的1/5。
要知道,大杨树林不仅是大兴安岭林区的“东大门”,更是阻止林缘后退的第一道防线,假如这道防线被耕田所替代,若干年之后整个大兴安岭林区都会有沙化退化的风险。
大杨树林区的一幕并不是个例。
四明山区域森林植被茂密,有宁波“绿肺”之称。但如今来到这里,却只能看到到处光秃秃的景象,仿佛山上被打上了一个个补丁。
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四明山区域毁林的面积已接近2万亩。
有“中国核桃之乡”之称的云南省大姚县,此前森林覆盖率达71.83%,如今跌到只有65%,此前遍布全山的云南松等树木,变成了核桃、烤烟、玉米等经济作物。
为了获得更多收入,各地都会出现部分农民铤而走险去毁林。
除了水灾之外,农民为了多赚钱带来的灾祸,还有火灾。
每年农忙季节,各地火灾不断。
6月11日,河南三门峡一处麦茬起火,快速蔓延;
6月10,江苏盐城一麦地因焚烧秸秆起火;
5月,陕西榆林因焚烧秸秆引发火灾……
几乎每一年,都能看到各地报道的因焚烧秸秆引发火灾的新闻。
为此国家曾屡次严令禁止,不允许将秸秆原地焚烧,有些地方甚至在春耕时期出台“禁火令”来遏制这类行为。
但不少农民为了图省事、也为了节省处理秸秆的费用,依旧我“烧”我素,不顾风险,坚持在田间“玩火”。
比这个更恶劣的,还有倒卖营养土。
说到营养土,人们一般首先都想到的是东北黑土。
由于其肥力高、适宜农耕,数量稀少,所以一直被冠以“耕地中的大熊猫”的称号。但一些农民却为了一己私利,将这些宝贵的黑土拿到市场上去售卖。
2021年4月,新华社报道了黑龙江省五常市一起黑土盗挖事件。在五常市沙河子镇福太村,盗挖团伙以改良土地为名承包当地村民的耕地,盗挖的黑土地面积达到9万多平方米,涉案金额达36万元。
近些年,在东北每年都会破获多起黑土地盗卖案件。但是,这种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甚至直到今天在某些电商平台上,2元/斤的东北黑土依旧赫然在售。
而营养土的减少,自然也就导致土地肥力的下降,一些农民不得不增加化肥的用量。
刚开始这种“大力出奇迹”的方式还奏效,但随着时间推移,化肥的效力开始慢慢减弱。
拿氮肥来说,从1998年到2013年,我国小麦的氮肥施用量增长接近200%,但单产水平却只提升了50%。与此同时,英国小麦的氮肥施用量不及我国的85%,单产水平提升却是我国的1.3倍。
“地越来越馋”的背后,正是大量施肥,导致土壤板结化所导致的。
为了维持产量,农民被迫还要继续加大肥料用量,导致土地更加贫瘠,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连农民自己都表示,“感觉就像吸毒,明知有害但停不下来。”
随着化肥的投入越来越大,还会加剧土壤的污染。
在山东,由于农民“用力过猛”,当地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程度逐年加重,不仅会导致作物发病率升高,农产品品质下滑,甚至还会加大谷物被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当人吃了这些谷物后,骨痛病的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所以回过头来看,农民为了私利而付出的代价,不仅伤害了环境,还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这时许多人会想,为什么这些农民这么“坏”?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农民的收入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杜鑫的研究《当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及收入分配状况》,农业生产的收入最高占到农民收入近46%。
换句话说,农民近半数收入,就是靠种地而来。
所以,农民应该对土地敬畏才对,为什么还要破坏土地?
02
因为,当下的农民太需要钱了。
根据浙商证券统计,我国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有5.5亿人,其中农民就有4.6亿,占比约84%。
而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9万元,不到城镇居民(4.7万元)的一半。
并且,他们挣钱的能力正在不断减弱。主要原因是,当下的农民学历普遍比较低,年龄却越来越大。
根据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当下农村劳动人口平均年龄为50岁,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比只有10%。
从这个数据推断,当下的农民主要是1970年以前出生的人,他们是经历过苦日子的人。
城里长大的孩子,恐怕很难体会到,当下的农民对“挣钱”,有多大的执念。
在他们的概念里,没有疯狂星期四的肯德基,没有购物狂欢节,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挣钱、省钱。
69元一盒的獭祭冰激凌,在广大城市白领看来咬咬牙也能接受,而在69岁来自淮南刘岗镇的李庆友而言,这相当于他一天的工资,再加两个小时的加班费。
而他为了一天能赚60块,凌晨4点就要从床上爬起来,坐在漏风的火车里颠簸2个多小时来到工地。
对城市白领来说,点外卖都是常规操作。尤其是劳累了一天以后,根本不想做饭。
即便是做饭的时候,对锅碗瓢盆和食材都有一定的要求。电饭煲、空气炸锅、烤箱、面包机、洗碗机……能上的都得用上。
但是对于李庆友们来说,点外卖这种操作连想都不敢想。不管一天工作有多累,他都要自己去买菜、洗菜、淘米,然后蒸饭、烧水、热菜。
并且,这一整套流程,都是在他自己用一个铁桶改造成的蒸锅里完成的。也就是说,他的厨具,价值只有几斤废铁的钱。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工作,工资都这么低。一位比李庆友小4岁的农民工,一天工资就有100块。
他是一名装卸工,扛水泥。
一袋水泥100斤,65岁的身板,每天要扛六七百袋水泥。
即便他们都已经过了退休年龄,尽管工作辛苦赚钱也不多,但他们依旧不舍得这份工作。
甚至当各地为农民工安全考量,陆续要求工地不得雇佣超过60岁农民工的时候,他们还抽出时间,学习如何护肤和做发型。
60岁的王兴华,皮肤粗糙、一辈子都没做过发型、用过护肤品的糙汉子,如今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染发膏、定型啫喱和婴儿润肤露。
促使他们这么做的,不是因为消费主义和内卷导致的容貌焦虑,而只是在想尽一切方法,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以便继续待在工地。
即便他们知道随着自己年龄增长,“出事”的概率也越来越大。
2018年,上海建筑工人中超过60岁的占比仅有1%,而全年因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的人员里,超过60岁的占比达到15%。
即便他们也知道自己过了劳动年龄,“出事”之后理赔也很难。
2012年5月,已经年逾六旬的老赵在干活过程中出现意外,经鉴定构成10级伤残。
在老赵住院治疗期间,因为公司认为和老赵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所以出了一部分费用后,便不再继续赔付。
他们“甘愿”冒着如此巨大危险而继续呆在工地,跟他们屡禁不止的焚烧秸秆、过度使用土地,背后原因是一致的,那就是:缺钱。
说实在的,他们自己需要的钱并不多。一个月挣三五千,也真的花不完。
很多农民工一个月生活费往往只花费几百块钱,日常三餐主要就是馒头咸菜白开水,以及从菜市场连买带捡的白菜萝卜。
住宿的花费更少,一般是住在工地的工棚,或者桥洞,条件好的才会几个人一起合租上下铺。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肩上承担并不是只有自己,还有整个家庭。
1970年,中国城镇人口的大约17.4%。
如今,根据《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到2020年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1%。
也就是说,农民的后代,大部分都离农村了。
当下,农民的后代面临在城镇结婚、买房、生孩子等问题。这些,都需要钱。
因此,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挣钱。能从土地中多获取一分就多获取一分,能外出打工就竭尽全力。
目前,农民劳动人口,除了1/3的全职务农,剩下2/3都会努力进城务工。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曾帮助大家做过对比,“现在北京的劳动力市场上,普工一天是300元,如果他回村去做农业,一天能有30元吗?农业对劳动力要素的回报,恐怕一天不超过30元。”
从宏观层面来看,粮食安全、耕地安全,问题大于天,广大农民应该努力保护耕地、科学合理种植。
然而,从微观层面来说,广大农民要养家糊口,要帮助子女在城市定居,他们连自己的身体健康都顾不上了。
那么,能否让农民在保护耕地的同时,又获得更多的收入?
03
说实话,鱼和熊掌兼顾,真的很难。
因为,种地成本很高。
除了人力成本外,犁地、播种、收割等所需要用到的农机,保证粮食产量必须用到的种子、农药、化肥、除草剂,都是成本。
以四川某地的水稻田为例,2021年,种1亩水稻的收入是1300多元,其中成本就有700元;1亩玉米的收入1200元,成本600元。
并且,这些成本,一直在不断升高。
早在2002年,随着中国入世,工业快速发展,铁矿石进口需求暴增。作为全球主要铁矿石出口大国,澳大利亚趁机涨价,此后铁矿石价格越来越高。
2003年,上涨9%;2004年,上涨19%;2005年,上涨超过70%……
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导致农机价格不断提升。
除此之外,国际油价的波动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
绥化市某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蒋庆财表示,由于柴油涨了近一倍,仅此一项给合作社带来的农机额外成本,就高达23万元。
犁好地后,还要用化肥才能保证粮食产量。
氮、磷、钾是主力化肥,今年这些化肥的价格比去年普遍涨了30%。钾肥更离谱,直接翻番!
一套组合拳下来,蒋庆财估算今年种1亩地,要比去年多花至少60元。18亿亩地,就是1200亿元。
虽然国家已经连续3年上调水稻收购价格,但每次上调幅度不足1%,按照亩产1200斤计算,1亩地也就能多卖十几块。
这个时候,再要求农民进行秸秆还田,那就相当于还没等农民把粮食卖掉换成钱,又得继续掏钱租用农机去处理秸秆。
所以一把火烧了秸秆,是最省事、最省钱的做法,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国家对焚烧秸秆行为都是从严处罚,却年年禁、年年有。
那么,确保农民收入和落实耕地保护,就只能二选一了吗?
上面我们提到,农民近半数的收入,是卖粮来的。但,农民又处于一个“粮价涨幅低于成本涨幅”的状态,那么过度使用土地就是必然现象了。
所以,最快速解决农民收入的方法,就是提高粮食收购价。
粮价涨了,收入高了,农民进行秸秆还田、免耕休耕的意愿,不就提高了吗?
可为什么国家每次上调粮食收购价,都扣扣索索,每斤涨个0.01、0.02元?
因为,根据世界银行最近的估算,即便粮价看似不起眼的上涨1%,也会导致近10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中。
更何况,要想让农民收入提升,1%的价格提升远远不够。
这就可能会出现一个结果:虽然农民短期内收入增加了,但也让更多人陷入贫困。相当于中国好不容易才实现的脱贫成果,将面临严峻的威胁。
而且,短期内提升粮价,农民很可能种的更起劲,更过度的使用土地。
既然涨价不是个好选项,那么就要努力降低农民的种植成本了。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钱。并且,包含粮种、耕种、施肥、收割、秸秆还田等各个环节,都要发钱,才行。
根据山东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学者《种粮直接补贴政策效应评估》研究表明,中国种粮直接补贴政策从2003年开始试点,2004年全面实施,19年来从未间断过。
而今年由于成本飙升,补贴力度尤其大。
不仅在两会后,安排了200亿元的一次性补贴,给实际种粮的农民。同时中央财政还紧急安排了50亿元资金,用于小麦的促弱转壮。
事实上,国家补贴也在努力覆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比如:
6月之前,是50-100元/亩的基本农田补贴。
6月,是轮耕休耕补贴。其中东北地区试点补贴标准是150元/亩,而对于土壤危害严重地区,如果是休耕半年以上的可领到500元/亩,全年的可以领到800元/亩,有些地区超过了1000元每亩。
7-8月,是对实际种粮食农民的直接补贴,例如宿迁一亩补贴是120元。
8月,有50-140元/亩的粮食补贴。
10月,是秸秆还田的补贴,例如北京是25元/亩。
此外,灌溉系统也是国家重点补贴的项目之一,因为旱涝灾害对粮食产量非常大。根据陕西学者的研究,陕西因为旱涝灾害每年平均减产超过百万吨!
为此,"十二五"以来,国家每年都会投入超过340亿元,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
如今,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经达到了耕地面积的54%,其中仅大中型灌区就有7000多处,贡献了75%的粮食和90%的经济作物。
客观来说,上述补贴是在确保粮价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减少农民支出的方式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大化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和全国粮食价格稳定。
但是,当下,耕地退化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了,需要加大力度进行保护了。
这需要从两个层面入手。首先,要有解法。
如今,东北摸索出来的“龙江模式”和“梨树模式”,已被列入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龙江模式的核心在于秸秆还田给土地增肥,而梨树模式的核心在于让土壤休耕。
其次,农民得自愿。
为了能让农民秸秆还田,各地都出台了严令,拘留、罚款。
村干部们也真是没少想办法,村村通大喇叭广播、贴标语、拉横幅这都是常规操作。过年的时候,还拎着门神上门做宣传。
我认为,让农民意识到秸秆还田的重要性,并不难。难的是,需要给到他们更多的补贴,让他们更有意愿去做。
毕竟,农民真的很缺钱。只要补贴够多,他们甚至可以进口秸秆加倍“还田”。
尾声
建立之初,农民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国家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也离不开一代代农民工的付出。
从建国之初的四万万五千万人,到现在14亿张吃饭的嘴,所需的粮食增加了好几倍。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也是所有人都不得不承担的成本。
今天,我们不在耕地保护上花钱,明天就会在进口粮食上花更多钱。
如果不是此次俄乌战争造成全球粮食危机,或许很多人都已经遗忘了,我们国家还有数亿人一直默默为我们生产粮食,数亿人一直在土地上顽强谋生。
国家粮食安全,最终要靠广大农民来完成。此时此刻,他们,需要需要的不是指责、义务,而是更多的“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