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了红歌会网“学者观点”栏目发布的《孙立平 | 扑朔迷离:俄乌战争冲击下的经济走向》一文(以下简称:《迷文》),笔者就该文相关内容谈点个人看法。
对于俄乌战争冲击下的世界经济“扑朔迷离”的走势,《迷文》作者,“梳理”出了三个关键词。
《迷文》作者“梳理”出的第一个关键词:短缺经济。
《迷文》说:“而这次的乌克兰战事,有可能将短缺经济这个现象,重新拉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并“提醒我们,我们的生活中有可能还会有这么一档子事,我们脑子里应当有这么一根弦。”
笔者认为,全球经济应当是畸形经济,是总体性过剩和个别性短缺的经济。可能会出现个别商品一时短缺,但受规律支配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短缺经济”,所以,就不会再有形成“短缺经济”的机会了。
笔者认为,宣传“短缺经济”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站在世界资产阶级的立场,通过吆喝“短缺经济”,在思想和情绪层面起到吓唬老百姓的作用,目的在于促进全球的消费;另一种是短视和近视,仅仅只能看到了局部和个别表象。
《迷文》作者 “梳理”出来的第二个关键词:高成本时代。
笔者赞同现在全球资本主义处于高成本状态。笔者认为,高成本状态,其实是站在资产阶级立场来说的;对全球老百姓来说,应当用“高消费状态”或者“消费不起状态”,可能更为贴切。
为什么会处于高成本状态?正如《迷文》作者所介绍的那样:“现在世界性的通货膨胀,是一个众所关心的问题。最近,美国、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地方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明显,消费者价格指数飙升至40年来最高,通货膨胀达到1981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为什么会出现“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因为,“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便利的物流,不断降低的交易成本,使得产品的成本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过去几十年所熟悉的物美价廉时代,是当时全球化的产物。”全球化的确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对全球范围的剥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幸”的是,“但现在这一切似乎正在远去。”笔者认为,不是“似乎”,不是梦幻,而应当是确切的,真实的。于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了经济危机。为了苟延残喘,都开始进入拼命印钱阶段。又于是,酒出现了“现在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笔者对《迷文》中的几句话作如上重新排列,不知与《迷文》作者的原意是否相符?
尽管全球资本主义高成本状态是真实存在的,但笔者不赞同《迷文》作者所概括的“高成本时代”。笔者认为,高成本状态不具有可持续性,不会持久,更不可能形成一个“时代”。
对于“似乎正在远去”的全球化,《迷文》作者“前一段时间,我曾经提出过一个大拆解的概念。大拆解与脱钩不同,脱钩的含义主要是局部或要素性的,而大拆解指的则是原有框架的拆除与重新构建”,“冷战后的全球化秩序是建立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三重依赖关系之上的。这三重依赖是:西方特别是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中俄对西方的科技、高端设备及金融体系的依赖;西方对中国的市场和产业链的依赖。这三重依赖关系,是世界弹性的基础,也是冲突中投鼠忌器的因素。而未来的大拆解,或者世界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将会围绕解决和摆脱这三方面的依赖来进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认为,正是全球资本主义国家国内普遍存在的严重的两极分化瓦解了全球化,而不是其他。如果全球范围内各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的两极分化得不到解决,什么“未来的大拆解”或者什么小拆解,都只能是想想和说说而已。
《迷文》作者 “梳理”出来的第三个关键词:经济衰退。
“向松祚教授最近指出,现在世界经济衰退的信号越来越明显”;“有人甚至认为,我们也许面临一场类似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对《迷文》中的这个观点,估计大多数网友也都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但《迷文》文中所持有的“全球化终结引爆一场全球经济危机不是没有可能的,甚至可以说是应属题中应有之意”的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笔者认为,不是全球化引爆了一场全球经济危机;而恰恰相反,是全球经济危机瓦解了全球化;全球化的瓦解,只是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一个表象而已。因为,多少有点马克思主义常识的,都会知道经济危机是怎样产生的。
综上,笔者认为,俄乌战争对全球经济的确有影响,但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有限。造成所谓全球经济走向的“扑朔迷离”的,不是俄乌战争,而是各路“高人”的不同“高见”,造成了雾罩青山,乌云遮月,使原本并不“扑朔迷离”的东西,变成了“那种建立在意识形态幻觉基础上的超理性繁荣情景”,因此,变得形名不符,真假难辨,“扑朔迷离”起来了。
欢迎孙立平老师及其他网友批评指正!
【文/尚士高,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