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个热点事件落下了帷幕。
第一个,是“毒教材”事件。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通报,之前引发全网愤怒的教材插图,只是存在“不美观向上、不严肃规范、不细致准确”三方面问题,最后的处理结果是,27人被问责,插图已重绘,不再和原作者吴某合作;
通报里还说了,虽然教材有这些问题,但这背后“不存在利益输送”。
也就是说,在策划、绘制、审核、印刷等各个环节,一直到一本本成书送到孩子们的课桌上,中间没人收黑钱,这些教材里面的文字和插图问题,都是符合所有流程参与者的审美和价值观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觉得就该这么编、该这么画、该这么写!
如果是真的,是不是比收了钱这么干更可怕?
第二个事儿,是“苏州和服女孩儿”事件。
目前,这个事件的最新进展是,警方已经归还了女孩儿的衣服鞋袜,并“表示了关心”。
不过现在这个案件和这个女孩儿本身,显然已经不是重点了,舆论焦点已经被拉偏到了“中国人仇日”“中国人极端民族主义”“中国警察官僚主义”“中国人缺乏包容性”“中国人不自信”上,从“站不起来的民族性”到老生常谈的“体制问题”,炸出来一堆各种冷嘲热讽。
现在我们回过头看一下,这个事儿一路发酵到现在,还有人在讨论“日本投降日”吗?
没有!
所有的话题都集中在了中国人有没有做错、要不要“反思”上,一个本该铭记历史的日子里,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径没被谴责,中国社会反而先自我撕裂了!
在这两个事件收尾的同时,另一则国际新闻却并没有引发很大的热度——
日本媒体日前报道称,为了“完善国内外支持日本政府和自卫队活动的环境”,防卫省将在2023年年度预算中,列入专项经费,以分析海外的“虚假信息”,并积极发出“有利于自己国家的正确信息”。
具体的做法是,在明年的《防卫计划大纲》《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外交和安全文件中,日本会将“认知领域”设为自卫队的第四大新领域,成立专门部队,集中力量建立“认知作战”的能力。
这里的“认知作战”,就是通过操纵信息的传播,将公共舆论武器化,不断分化敌国内部,制造社会怀疑、扭曲社会信任,或者施加特定影响,以争夺敌国民众的“制脑权”。
说白了,就是潜移默化给你洗脑,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目标国民众的信念、思维、心理等等。
举个例子,好莱坞就是美国搞“认知战”的基地,通过电影这个意识形态媒介,美国向全世界传递了很多信息,比如美军有责任保护全世界,美国人的形象永远是正面的,美国的敌人都是邪恶的等等。
所以当美国带头在全世界打仗的时候,不管是在阿富汗、伊拉克还是南联盟、利比亚,它永远都站在“正义”的一方,并没有出现铺天盖地的反对声。
反面例子就是当前俄乌战争,西方舆论一遍遍洗脑,传递“俄罗斯是入侵者”的认知,所以从国外到国内,多少人真把俄罗斯当成了二战后唯一的“侵略者”痛骂不休的?
再比如,前美国驻华大使庞博培曾经提到一个扳倒中国的办法,那就是给中国的5亿的年轻网民洗脑,将他们变成美国“在中国内部的盟友和支持者”,进而将年轻人变成武器来搞垮中国。
大家想想,洪博培说这话时的2011年,当时国内互联网上那些“带路党”有多猖狂?
现在日本自卫队要列为专项的“认知领域”,其实和美国这些手段也差不多。
只不过作为中国邻国,日本对中国的渗透远比美国要“熟练”和深入。
咱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前面提到的两个事件,是不是很符合“认知战”特征?
“毒教材事件”,教材里的内容,除了我们民族自我矮化、丑化,还夹带了多少日本改变中国人认知的“私货”?
比如穿着和服的“中国家庭”——
比如日军侵华的战时宣传,截个图就变成了“学雷锋做好事”——
比如日本武士装扮的岳飞——
这不就是典型的“施加特定影响”?
而咱们教科书上这么明显的日本元素,却能过审印刷,说明什么?
说明日本的“认知作战”已经深深地锲入了中国的文化领域,他们要的就是从娃娃抓起,搞意识形态渗透,让我们的孩子熟悉日本元素、喜欢日本文化,改变对日本的认知!
而且这个战场不仅仅限于咱们的教科书上面。
比如请一帮“文化人”唱日本赞歌——
比如赞助一些中国媒体人去洗核岛无辐射——
此外,还有在课堂上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大学老师梁艳萍、公然说日本没有发动细菌战的上海交大教授曹树基、认为日本在南京的大屠杀是“不已”“误杀”的复旦教授冯玮......这不就是在给日本侵略洗白,改变中国对历史认知么?
还有“苏州和服事件”,很多冷嘲热讽的人,就是抓着两个点攻击:对中国人,警察“保守执法”,程序有问题;对日本,中国盲目排外,民族主义严重。
总结起来就是,中国的公权制度也有问题,中国人也有问题。
但他们没说,所谓的“保守执法”背后,是之前有人在这里穿和服拍照,已经被当地居民投诉过,是确实在公共场合伤害到当地居民的民族感情了,当天这个女孩儿也因此和人起了争执,所以警察的执法不是基于个人好恶,程序是合理的。
那当地居民为啥要投诉呢?这就和所谓的中国“盲目排外”指向同一个问题——中国人为啥对日本有意见?
这些在网络上肆意叫嚣的人不会说,是因为日本的右翼化,因为日本拒不道歉还屡次拜鬼,因为日本通过修改教科书洗白侵略史,因为日本搞“钓鱼岛国有化”,因为日本喊“中国威胁论”仇视中国,因为日本在一步步复活军国主义,因为日本人对中国搞出“自由与繁荣之弧”“印太战略”,为西方围堵中国开路,因为日本倚仗美国操弄台湾问题,加深了中国目前的战略困境......
美国或许是中国的头号竞争者,但真正下最大力气、最为积极想弄死中国的,一直是日本!
日本为啥要这么干呢?
归根结底,2000年之后,中国逐步崛起,特别是2010年前后中国GDP逐步超过日本,到2021年已经超过日本3倍多,让日本不适应而已。
所以,中国人民当前对日本有意见,只是对日本行为作出的反应,说到底,起因还是日本自己心态失衡。
但现在打起来“认知战”,在中国公共舆论上成功烧起把大火后,问题全成中国的了。
日本多白莲花啊,多无辜啊,在“日本投降日”,中日之间最大的问题不是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复苏、在台海高喊“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而变成了“中国人容不下日本人”,处处针对日本人!
问题的归因,成了中国民主主义下的“盲目排外”。
中国人“排外”吗?
你在中国随便哪个城市的街头,随便穿着哪个国家的民族服饰,都不会有人拦你吧?小沈阳当年把苏格兰裙穿上春晚,被人骂过吗?
哪怕对日本,中国如果容不下,改革开放后,还能有那么多日企来中国赚钱?那么多日本人在中国定居生活?
所以这个问题的症结,就是中日今天关系是怎么到今天这个地步的,这就要问日本自己了!
这个道理,那些给和服鸣冤的人不会说,他们只会借着这个事件倒打一耙。
有意思的是,如果把历史线拉长,这种明明是日本做错了事,但反向给中国扣帽子的操作,并不是第一次了。
当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是这么搞洗脑宣传的——
“中国政府不但不闭门思过,反躬自省,反而变本加厉,把所有的排外手段,集中于日本一国,对内施行排日、侮日、仇日的煽惑教育,对外用以夷制夷的卑劣手段,中伤或牵制日本。日本固然宽宏大量,由东亚大局上着想,隐忍自重。可是日本越隐忍,中国越狂;日本越退让,中国越自负,日积月累,由排日而侮日,由侮日而挑战。就是没有卢沟桥的冲突,也必有其他的冲突”。
你看,是不是和今天有类似之处?
所不同的是,上面这段话当年是日本的内宣材料,而今天,这些话换种方式已经放进了某些中国人的脑子里!
还有之前安倍遇刺也是。
一个右翼标杆倒了,给中文网络上一群人气得不行,正气凛然地责问,中国人为啥不哀悼?为啥不给日本人哭丧?
中国人为啥要哀悼?
有那功夫关心下枪手,还有枪手背后的日本社会问题不行么?
本质上,这就是有些人瞄准了中国舆论场,有意找茬制造话题。
按照咱们前面说的,“认知作战”就是用“公共舆论”这把武器,制造社会怀疑、破坏社会信任,现在咱们网络动辄被人点火,这些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所以,日本对华的“认知战”,其实早已经开始了。
这次把“认知作战”正式写进外交和安全文件,无非两个目的,一来继续渲染“中国威胁”,为修宪作舆论准备;二来配合美国的认知战,辅助美国占领舆论制高点。
日媒已经扬言,日本“认知战”就是针对中文的信息传播,为了赢得对中国的优势,日本政府不仅将主动投送信息,还会加强与美国、英国等盟国的合作,甚至向绿蛙的1450取经。
也就是说,在拨给专项预算、组建专门部门之后,日本的“认知战”还会继续升级,在中国认知环境里的投入还会增加。
这场战争,已经进入新阶段了!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向中国打响认知战的,不仅仅是日本。
举个例子,最近海外社交平台上掀起的“大翻译运动”,就是选取中文网络里的个别过激言论,比如之前某些调侃乌克兰女性、讨论安倍之死的言论,翻译成多语种的文字,然后在全球平台宣扬这是中国人的群体特征,其目标就是将中国人定义为 “骄傲、自大、民粹主义盛行、残忍、嗜血、毫无同情心的集合体”,以操纵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进而反过来影响中国人的自我认知。
所以类似调侃乌克兰女性、讨论安倍之死的某些过激言论,往往被反华媒体大肆报道,在国内还会被带一波反思“中国人良知”的节奏。
但是从苏州和服女孩儿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我们国家其实并不习惯打这种认知战,别人在一个特殊时点稍微点把鬼火,咱们有关部门的公关节奏完全跟不上去,舆情发酵面临失控,最后是被一部分情绪带到哪算哪儿,很被动。
希望咱们从这几次事件中能够总结经验,从清理国内二五仔开始,慢慢在国内、在全世界赢得这场持久战的胜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