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青年赵文凌:《我的县长父亲》VS《我的区长父亲》:一个时代逝去的悲歌

2022-09-21 10:03:13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青年赵文凌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最近,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其中《我的县长父亲》一文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这篇文章题目和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我的区长父亲”撞梗,由此引发了一部分网友的嘲讽。随后德州作协删除了获奖信息和链接。

  但看过原文之后,大家才发现这篇作品中的“县长父亲”和电影嘲讽的内容截然不同,这位“县长父亲”是一位来自毛泽东时代的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而本文作者即县长于志明女儿于忠东也已经退休,应该根本不清楚这种互联网梗。

  看过《我的县长父亲》全文后,再看看这次德州作协和网络上的舆论反转,我只能感叹:这真是一个时代变迁后的无奈巧合。

  首先,我非常理解为什么网友们一看到这样的题目就先是嘲讽的态度。现代互联网用户大多数是80后、90后,我们生长在全新的21世纪,对“我的区长父亲”的认识是——这是凭借着上一辈的荫蔽获得特殊对待的群体。

  就像贾浅浅的屎尿诗歌被嘲讽一样,她如此庸俗的诗歌获得追捧不过是因为父亲贾平凹的名气而已。前一段时间曝光出来的周公子也是类似的。他们不劳而获,凭借着家族中某些人的权势便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无数勤勤恳恳的打工人无法想象的财富和权力。

  文艺来源于现实,电影《夏洛特烦恼》里,袁华的作文可以得奖,不过也是凭借着“我的区长父亲”而已。所以,互联网用户把这句经典台词当作一个梗来映射这种不良社会现象。

  而当网友们没有查看原文,只是看到“我的县长父亲”这个题目时,心里可能认为这大概率又是一个凭借着父亲权势获奖的典型。但我们要知道,存在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恐怕是,近些年里这种不良社会现象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

  但网友们没有想到,这篇获奖作品的作者是一位已经退休的阿姨,她的县长父亲是一位来自毛时代的好干部。于志明,1943年投身革命,1948年入党,1955年成为新中国山东省禹城县第一任县长,1988年去世。他不属于我们互联网一代熟悉的现代干部,他是一个我们没有经历过却真实存在的毛时代的干部。

  在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抱怨”自己的父亲经常不管不顾家里人,就算是家人生病了也不急着赶回去看望,似乎有些“无情”。但在父亲去世后,在整理他的日志时才发现,那时候他正忙着和百姓秋收秋种。

  父亲虽然是县长,但从来没有给自己的孩子们谋过一点私利,在去世后除了129本工作日志,没有留下一点物质财富。生前,家中的亲人想要接他的班,他只是说“我是党的人,违反政策的事咱不能做”。就算是组织上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主动提出安排一名子女在他身边工作,他却说,组织上调动他的工作,子女掺和啥?

  但正如毛岸英同志在给自己的表舅向三立的信中写的:

  “反动派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性,不讲人情,如果他们所指的是这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正是没有这种“人情”,不讲这种“人情”。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亲戚在内。”

  于忠明正是这样一个把自己的私利放在最后,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的好干部。当人民的利益和自己亲人的利益相抵触时,他选择的是人民。

  所以,在子女亲人眼中,他似乎“一根筋”、“抠门”、“无情”,但在百姓心中他却是有情有义的好官。无论是救助生活困难的百姓还是带头到农村研究抗涝救灾的办法,他心中始终装着的都是老百姓。日志中出现最多的也是种树、抗旱、改碱等,一心想着如何让老百姓吃上饱饭。

  看到这样的干部,我们谁能不动容?

  朴实无华的语言里,最有力的是这位县长的所作所为,这样的作品获得“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一等奖,实至名归。

  要我说,不仅仅是廉洁,这位县长父亲的所作所为是如今所有党员干部的楷模。他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该有的气节!

  我看到新闻报道称,作者于忠东最后告诉记者,“那一代的人都是这样,像焦裕禄式的干部,这种精神应该发扬光大。我们这一代的人要是不说的话,下一代的人就不知道了。”

  我很感谢作者把她父亲的经历写了出来,让我们知道了毛时代又一位焦裕禄似的好干部。于志明虽然不像焦裕禄一样有名气,但正说明这样的干部在毛主席时代可能还有很多,并不一定为我们全部知晓。那时候,干部被称做“人民公仆”,毛主席倡导干部要参加劳动,倡导干部要下基层调研,倡导干部要学点马克思主义,最终要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干部在如今已经是凤毛麟角。如今的“县长”似乎已经变成了乌纱帽、通行证。因此,也就出现了这样一篇朴实无华的“我的县长父亲”撞梗“我的区长父亲”的无奈巧合。但某种程度上,作者用了撞梗的题目反而扩大了此文的影响力,在这篇文章和撞梗电影的内核对比之下,也引发了更多人对毛主席那个时代和当今现实的思考。。

  最后顺便说一下德州作协的做法。关注网络舆情是没错的,但明明是一篇可以理直气壮拿出全文来回应一看到标题就感到不适的网友们,这里的“县长父亲”不同于电影里的梗,这位“县长”完全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学习的好干部。但德州作协却选择了简单粗暴的删除。这样的做法和这篇文章里描述的“县长父亲”恐怕是相去甚远。

  【文/青年赵文凌,红歌会网专栏作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青年思考”,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