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生产队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公有制实践

2022-03-23 14:40:01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钟建民
点击: 1889    评论: 7 (查看) 字体: / /

  今日浏览红歌会网时,看到了《tml" target="_blank">吴尚达:生产队的哲学(一)》一文。

  文章开头谈到:“研究‘三农’问题的人不少,真正了解生产队的不多。因而对生产队的认识就必定是肤浅的,甚至是歪曲的、错误的。用形而上学的观点不能正确地认识生产队,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生产队。”

  要我说,“真正了解生产队的不多”,除了认识方法方面的原因之外,更有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学界,之所以到现在为止,对生产队模式的实践缺乏正确的认识,一个更重要原因是,许多人习惯于从产权的立场和观点来看问题。

  生产队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是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公有制模式,由于采用了工分制的计酬制度,它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按照劳动者为集体提供的劳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从而第一次真正在实践中展开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因此,生产队模式的建立和产生,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之一。

  生产队,听起来就是一个生产组织的名称。但事实上它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实体,而且是不同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的经济实体!国营企业,听起来就是一个高大上的企业名称,但由于它误用了产权制度,误用了工资制度,从而把劳动者的收入与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分配隔离了起来,由于它采用国有国营的产权管理体制,从而否定了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权利,因此,国营企业事实上只是按有关部门要求组织生产的生产组织。

  在印象上,人们一说到生产队,就想起了“大锅饭”和“大呼隆”,想起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好象生产队就是平均分配,人们也缺乏生产热情。这显然是脱离实际、把一时一事当作整体状态的肤浅认识。在生产队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你做一小时是一小时的工分,做二小时是两小时的工分,你挖一丈排水沟是挖一丈排水沟的工,挖10丈排水沟是挖10丈排水沟的工,哪里有什么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反倒是在国有企业,你一个月拿多少工资,基本是固定的,与实际个人的劳动状态好象没有关联,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也没有直接的联系。

  更为关键的是,生产队模式,采用工分分配方式和社员大会、队委会的管理方式,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模式,是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的模式。工分制所体现的是“谁劳动谁所有”或“谁劳动谁受益”的基本原则;社员大会、队委会的领导体制所体现的,正是“谁劳动谁管理”或“谁劳动谁经营”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生产队模式所体现的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体现了劳动分配权和劳动管理权,体现的是劳动所有权。

  站在资产所有者的立场上,用资产所有权的基本观点是无法理解生产队模式的。几千年来,“谁投资谁受益”的产权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他对于新兴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难以理解的。解放思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

  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已经消灭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也消除了,从而产权赖以产生的基础也已经不存在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公有制企业建立产权制度呢?

  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我们不难理解生产队模式的伟大意义:即它通过劳权制度的建立,形成了体现劳动者实现劳动所有权的生产方式,形成能够满足全体劳动者利益要求的经济实体。

  然而,即使是在东欧演变、苏联解体的情况下,我们依然没有认识到苏联模式的错误所在。既然我们没有在改革前走出产权的误区,没有能够走出工资的误区,那么,弄不明白生产队模式的性质和特征,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但最值得讽刺的是,那些没有放弃生产队的地方,几乎都实现了共同富裕。而普遍实现了分田单干的地方大多出现了“三农问题”。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这40年,是生产队与个体的承包制哪个好,个人的积极性好,还是集体的机械化好,已经淋漓尽致的显示出来了。如果是真心为农民着想,真心为中国的农业着想。怎么去作,是应该有结论了。
0条回复
用镰刀割,积极性再高,也没法与收割机相比。可见当时毛主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是非常重要的。而生产队这种形式,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把土地连接成大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后来的40的承包制。彻底证明了这一点,那些坚持集体经济,坚持生产队的农村的村庄,很快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节约出了大量的劳动力。而又利用了生产队这种形式,办起了工厂,企业。使农民在村里就当上了工人,把农村变成了城市。生产队有了企业,企业的利用得到的利润,给村民们搞了各种福利。使农民逐步的过上了正常,不断增长幸福生活。而那些由于搞了承包制。生产队被破坏了。农民开始虽然有了一点积极性。但是随着这种积极性逐渐消耗殆尽。这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落后的一面就显示出来了。中国的农村,
2条回复
15098725537@钟建民:那些家庭农场,那些承包大户。看起来可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但是如果得到利润,都装到了那些老板,大户的手里去了,给他们打工的农民什么也得不到。仍然是富不起来。
3年前•山东省   20回复
钟建民别的地方不去说,至少在苏南这个地方,如果不分田单干的话,可能已经实现了共同富裕.因为如果一个生产队办一个企业,一个大队就有10多个队办企业,想不富都难.而分户单干之后,私营企业也不少,但老板发财了,与多数人无关.
3年前•江苏省   20回复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当时农民在生产队中干活,积极性不够的现象确实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就是。当时农民的自留地的庄稼,就是比集体经济的大田中要长得好。农民在自留地里干活,比在集体经济的大田里干活的积极性要高得多。不过不能凭着这一点就否定集体经济的作用。其实集体经济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现。由于中国的特点。就是人口多,土地少。人均土地面积非常小。这样对于实现农业机械化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尽快的实现农业机械化,就要先集体化,把土地连接成大片。然后对于以后的农业机械化就好办了。当然,搞农业集体化之后,农民的种地的积极性会有所下降。但是如果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会带来更高的劳动效率,比那个积极性要高得多。如农民割麦子。用镰刀割麦子与用收割机割,完全不一样
0条回复
反对。社会主义失败,就是从强调按劳分配开始的。
1条回复
钟建民社会主义的失败不是强调按劳分配开始的,恰恰相反,是由于没有实现按劳分配造成的.由于陷入了工资制误区,使劳动者的收入与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的分配隔离了开来,从而使劳动者失去了参加生产的积极性和管理企业的责任性,这是公有制经济失去活力的根源所在.
3年前•江苏省   20回复
已加载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