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日报·每日文摘》发表了一则心灵鸡汤类型的短文,名曰《管好自己 莫渡他人》。其内容如下:
乍一看,这种忠告确实是像人生导师所言,但是细品起来又让人有种味道怪怪的感觉,就像变味的米酒一样令人上头,而且许多网友都产生了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有道是忠言逆耳,有些话说出来虽然味道很冲,但是却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榴莲气味虽然很冲鼻子,但吃起来却是甜的。
然而这段劝人《管好自己 莫渡他人》的文字是否也像“良言一句三冬暖”那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呢?
请看这段文字的第一段的内容: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管好自己,不渡他人。克制自己纠正他人的欲望,很多事情就算你是对的,也无需证明别人是错的。位置不同,少言为贵;认知不同,不争不辩;三观不合,浪费口舌。
仔细释来,其中心思想,怎么看都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出自于明代张凤翼的《灌园记·后识法章》,原句为:“进去罢,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此论主旨是向世人灌输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思想。
有网友对此评论道:
个人感觉人民日报的“管好自己 莫渡他人”(人民日报语),至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的“友善”相悖吧?和中华民族自古推崇的,从小课本上描述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太不协调了。我虽然不懂“管好自己 莫渡他人”的出处或者是什么典故。以我浅薄的理解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位朋友你们怎么理解?
而我的理解是,这种“管好自己,莫渡他人”的处事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国家是人民的江山,国家所发生的事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安危冷暖,所以做为中国人须关注社会时事,培养社会责任意识,而不是漠不关心。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因此每个人就必须积极关心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做为国家公民,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而“管好自己,莫渡他人”所灌输的意思,是认为人只要自保,至于别人的事情、社会的事情一概与己无关,都不要去关心,不要去管。反映了一些人的麻木不仁的心态及做法,我觉得是消极表现。
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体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身上,做为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关注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应该有责任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这不仅是个人的责任,而且是社会组织的责任,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其次,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体现在履行社会公民义务,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社会责任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公共利益,要求自己和他人都有义务履行社会规范的要求,保护社会的秩序和正义。
当然,也有人打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旗号,却总是干着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事,把天下搞得乱糟糟的,真还不如先管好你自己,别给“天下”添乱。但这反映的是站在什么立场、说什么话、干什么事的问题,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总是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好人都不说话、不作为,那么这个世界会被坏人糟蹋成什么样子?
在现实社会中,经常听到“不要多事”的经验之谈,这似乎是正确的选择,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不要去过多的牵涉,说不定会引火上身、自找麻烦。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这种现象反映的是一种现实社会的冷酷,是“现代人”的麻木不仁,只贪图自身利益,不管他人死活。因而教授别人在现实中学会权衡之术,实质上是很功利的,这也是与“以天下为己任”的世界观格格不入的。
毛主席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曾经深刻批判过这种极端的利己主义,把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 过。”“各自打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等等,指斥为“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结果是腐朽庸俗的作风发生,使党和革命团体的某些组织和某些个人在政治上腐化起来。”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是“自由主义的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因此产生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自由主义。”
毛主席所引用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来源于清代李海观所作的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其第一零一回:“老爷只管起身高升,事不关己,棒不打腿,对管闲事做什么哩?”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是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把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远远丢开不管,主张“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明哲保身,原指明于事理的人善于自保,现指为了保全自身的利益而回避原则斗争。明知这件事不对,还是会自动地选择少说最好,这也表明了人都是会把不和自己有关的事情放在心上。
问题是这种价值取向好么?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人是一群看客,只要自己不是当事人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无疑在揭示中国人骨子里的劣根性!“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是鲁迅先生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的一贯看法。
但那些“看客”不仅存在于他的笔下,更存在于现在,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老百姓关心时事并不是坏事,因为老百姓居多都是好人,所以他们对是非的评定多数还是很中肯的。
有道是天地之间有杆称,秤砣就是老百姓。如果凡事都让老百姓三缄其口,堵老百姓的嘴巴,那可真是“万马齐喑究可哀”了。
“管好自己 莫渡他人”,这种说辞无疑是主张大家像一盘散沙一样,只顾自己,各自过好各自的小日子。
问题是,国家的大日子过不好,个人的小日子很难说过得好。所以对这种舆论导向,我并不看好,因为它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就是今后没有人会以天下为己任。
有些人认为我说的话是小题大作,但是听一下一位网友的感受后,内心会做何感想呢?这位网友说:
读了《人民日报·每日文摘》的这段话如醍醐灌顶。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这一辈子之所以活的不快乐,活的那么累。就是因为操的闲心太多,甚至都老了还要每天在头条上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个看不惯,那个不顺眼,你说是不是自寻烦恼?《人民日报·每日文摘》说的多好啊,“管好自己,莫度他人。”“位置不同,少言为贵。认知不同,不争不辩。三观不合,浪费口舌。”所以,每天在头条上瞎比比,胡咧咧是一点用也没有的。《人民日报·每日文摘》告诫我们,“余生,愿我们穿好自己的鞋,走好自己的路。”“群处守嘴,独处守心。” 看来少说为妙这句话就是真理,不思不想,不言不语,少了多少烦恼,免了很多麻烦。想起了多年前一位老领导对我说的一句话:“少说威信高,多吃营养身体好。” 往后余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看到了吧?看到这种洗脑的结果,心里有没有一种酸楚的感觉?
这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价值取向的蜕变会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思想的灌输,无疑会使中国人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都袖手旁观做看客,“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成了傻瓜哲学。
这对中国好吗?
看到微博上的一个视频,2012年《解放日报》记者朱晨发布微博称,周五早八点在上海新华路淮海西路口,一老人躺倒在地,满头是血,围观路人无人敢上前搀扶,一个外国的姑娘上前救助,说了句“fuck you Chinese!”来谴责路人冷漠。
“管好自己,莫渡他人”,好么?
这是不是拉低了中国人自己的形象?
这种老滑头式的圆滑处事,人人不说真话的主张,让人们每天重复着:“今天天气……哈哈哈!”这难道不是社会的堕落?
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讲,这是不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呢?这难道不是一种浅薄的鼓吹“天下兴亡,匹夫无责”的鸡汤文吗?
网上发言的人,大都是底层人,底层人关注社会的细枝末节,因为那里潜藏着世间冷暖。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底层的人永远是大多数。虽然他们生命顽强,但幸福却很脆弱。哪怕社会的一点风吹草动,就足以让他们生活变得艰难。在历史的兴衰败亡时,“躺枪”受苦的总是他们。他们虽然位卑、生活艰辛,但匹夫的责任让他们未敢忘忧国,也因此,“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成了他们世代薪火相传的座右铭。
作为个人,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为国家做贡献,都对国家的兴亡负有责任,而不是“管好自己,莫渡他人”。
电视剧《大秦帝国》有句台词是“小政在朝不在民”,施政的是少数人,但政策面对的却是多数人。春秋时期鲁国平民曹刿,在齐军袭扰鲁国的时候,主动献策,为国分忧。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何为“渡人”?
“渡人”这个词出于佛教,佛教通过宣传自己的教义,让人们接受佛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用佛家的教义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就叫做“渡人”。
“渡人”是帮助世人的意思,而且这里的渡指的是渡恶中的善。佛法将人从生死大海的此岸,渡到无生无死的彼岸。真正的彼岸就是佛地常乐我净的境界。
佛家的观点是,多一个人行善,这世界就多一点温暖。单纯的消灭,并不能真正的消灭恶,只有善行天下,恶才会消亡,这也就是“渡人”的真正含义。
渡人是一种情怀,渡己的同时也是在渡人。如果在大雨中自己带伞了,别人却没有伞,可以和别人一起用伞,既方便了别人又不妨碍自己,渡己渡人与大乘佛教的宗旨是相辅相成的,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完善自身,“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本就是一种因果关系。
作家克莱尔在《摆渡人》里写道:“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有人说,生命就像是一条孤独的河流,我们是过河人,同样也是自己的摆渡人。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们的一生,都是在“渡”。
渡人就是渡己。渡人指的就是帮助别人克服困难,当然是精神鼓励上的,帮助别人某种意义也就是帮助自己,所以说渡人如渡己,当别人迷茫彷徨,你给予建议使人看到希望,这就是渡人,当别人经历困难,你给予帮助使人走出困境,这就是渡人。
反之,如果秉持“管好自己,莫渡他人”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只要事情与自己无关,就把其放在一边不予参与;明明知道对方说的不对或做的不对,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少说话为首选;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只为求得没有过失隐患。
如果世人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旦事若关己,谁会帮你?不关你的事,你就不管不问,冷眼旁观,你想过如果你有事时,有谁会来心甘情愿帮助你呢?因为你的自私冷漠,造成如此一地鸡毛的局面。
所以,做人绝不能仅仅把自己视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更要有集体观念,众人拾材火焰高,为人间正道该出手时就出手!
所以不得不佩服鲁迅先生对人性的透澈解析,鲁迅在《示众》这篇文章揭示旁观者看客心理中对“恶”的麻木与冷漠,某种程度上,是助长罪恶的帮凶。
拥有看客心理的人就像看戏一般,漠视着一切。因为这近在咫尺的“恶”伤害的并不是自己,所以便与自己无关,即便这个“恶”在未知的未来很有可能会反噬自己,因为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问题是,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应该秉持什么样的舆论导向,应该引导人们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如何鉴别和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成果,应该如何防止被庸俗低下的自私自利思想带入沟里,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试问,如果主流媒体倡导人人只顾自己而“莫渡他人”的社会导向,那今后谁还会见义勇为?战争来了,谁还去打仗?豺狼来了,谁还会举起猎枪?因此说,肤浅的鸡汤文成为主流,这绝不是什么好风向,是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无意中网上寻寻,原来主流媒体所宣传的这个观点来自于莫言,真够讽刺的了!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