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顾凌英:学习郝贵生教授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7讲的体会(上)

2023-06-26 11:13:51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顾凌英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感谢郝贵生老师用了两个月宝贵的时间,为我们系统地讲完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7讲。使我们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批判中加深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使我们今后能更有战斗力地投入保卫社会主义的斗争。

  郝老师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恩格斯说,要努力增强工人阶级的理论感。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阐明了学习马克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

  上世纪60、70年代,全国掀起了群众学哲学的运动。毛主席要求理论工作者“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我也是在那个时代学哲学的热潮中,初步学习运用哲学武器的。

  郝教授更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当代中国更加需要全党和人民群众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资产阶级,批判修正主义,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我现在就来总结和谈谈自己学习的收获体会。

  关于“劳动的异化”

  郝老师说:“所谓异化,就是一个事物在发展进程中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后又受这个对立面的支配、制约。”“劳动异化思想。包括四点内容。一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二是劳动者同劳动自身的异化,三是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四是劳动者同人的关系的异化。马克思接着指出,劳动异化的根源就是私有制,也是异化劳动的产物。”

  这段话的意思是不是说:人类劳动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和幸福;而在私有制下,却成为了自己受压迫、剥削和痛苦的根源。而私有制也是劳动异化的产物。因此,在否定之否定发展规律的演化中,必然被公有制所扬弃和得到复归。

  这种“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阶级斗争的结果,是无产阶级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阶级斗争自我解放、自我完善的过程。

  从这里也证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私有制的灭亡和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

  关于科学实践观

  对于历史上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唯心主义等错误观点,郝老师在讲课中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批判。强调了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改造自然界,改造外部世界,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制造工具。离开了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离开了劳动实践,人类社会就无法生存,这里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人类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可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客观世界和它的发展规律,才能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得到预想的结果。

  不间断的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本身。人类的思维、文明、文化、理论和科学知识,也就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发展繁荣起来。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产生了,并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一切都说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

  讲座还联系到改革开放初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他们借这次真理标准讨论,要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实践的观点及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理论地位。他们用实践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实践只是体现主体性原则否定实践体现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的辩证统一。”也就是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标准思想,否定了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对实践重要的指导意义。企图把自己的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他们放下了毛泽东思想,去学戈尔巴晓夫的“新思维”,美国的“普世价值”,终于闹到1989年6.4事件的发生。

  关于认识“权力”的本质

  郝老师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观和群众史观认识权力的本质。他对权力是这样定义的:“权力”实质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的实践活动中,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标,在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过程中形成的少数人具有和体现出来的能够指挥、率领和组织大多数人凝聚为更大合力的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统一的能力、力量、关系。这个定义突出强调“权力”这样几个显著特征:一是“权力”是人类一定社会群体实践活动的产物,而应用“权力”活动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二是“权力”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但“权力观”是具体历史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观,不同的阶级“权力”观念本质是不同的。三是阶级社会的“权力”观是原始社会“权力”观的异化,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扭曲的“权力”观。社会主义“权力”观是克服“权力”异化现象的回复,是否定之否定。四是“权力”关系不是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单向关系,而是双向、相互作用关系,把“权力”看作单向关系本质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权力”关系表面是支配者决定一切,实质是被支配者永远最终起决定作用。五是“权力”应用中一定有具体的利益目标,这个利益目标在阶级社会中实质是“权力”的阶级性(如法律)的突出表现。六是权力所具有的支配能力、支配力量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统一,而非单纯的强制力。

  我觉得在六条特征中,其中的第二、三条,特别深刻。统治阶级的权力观,我们不去研究。可以分析历史上我们革命队伍中一些同志对待权力的态度。譬如毛主席从他领导革命几十年的经历看,他就没有什么个人的权力观。他就是全心全意去做革命工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一心一意想办法克服。对于个人得失,从来没有放在心上。还有方志敏,作为革命一方的领导,他身上没有一个铜板。被敌人抓了,他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死。在监狱里,还在坚持写作,宣传革命的理想,为我们留下了《可爱的中国》这部共产党人不朽的遗作。他们都显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一心一意为着阶级的利益,不畏艰险、不惧困难、不顾生死,宁死不屈,纯洁的无比高尚的革命灵魂。这就是无产阶级的权力观,就是否定之否定“权力”异化现象的回归。

  再看看张国涛,在革命的生死关头,利用党的困难来争个人的权力。毛主席和同志们耐心地、苦口婆心地做他的工作,他最后还是投靠到蒋介石那里做官去了。从这里看出,他哪有一点共产党员的党性呢?!完全是一个个人野心家。虽然他也混在我们的革命队伍中,但是在革命历史的考验面前,他终于现出了原形。

  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了阶级斗争。对于无产阶级来说,仍然没有所谓的个人权力;我们只有阶级的专政,人民的利益。那些没有建立无产阶级革命世界观的干部,在资产阶级权力观的诱惑下,贪污腐化,纷纷倒地,成了革命专政的阶下囚,教训极其深刻。

  可见,尤其在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多么的重要了。

  改变环境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马克思批判了法国环境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思想的实质:他们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前者是教育者,是思想家、是理论家、是大人物,是权力者、统治者,他们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是历史和社会的主宰者。而后者则是受教育者、是小人物、是群众、是劳动者,是被统治者被压迫者,他们在主宰者、教育者面前,只能任其宰割和支配、受教育,而无任何的主体性和支配权。

  马克思认为,这种观点不对。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这个改变环境的“人”主要是绝大多数从事物质生产的和阶级斗争实践的人民群众。环境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致的同一过程。统一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每一个人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他们都在改变环境;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就都改造自己。每一个小人物、每一个群众的作用是极其微小的,但不是零的作用,正是无数个极其微小的作用的凝聚和集合力,构成了极其巨大且最终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如果联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就可以看到革命的实践,对环境和人们思想、精神面貌改变的巨大威力。

  在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就是鲁迅笔下的阿Q、闰土、祥林嫂,他们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的重重压迫和盘剥下,过着混沌、糊涂、艰难、困苦的生活。但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的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就变成了千千万万个韩英、吴菁华、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这样的革命英雄。

  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集体农民更是成了改天换地的天兵神将。看看吧!修《红旗渠》的农民是多么的英勇。在当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之后,他们再也不是屈服于老天爷的顺民,他们成为了改天换地,征服大自然的英雄人民。他们在国家最困难的条件下,用了九年时间,终于彻底地改变了林县祖祖辈辈缺水的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劳动人民创造世界无穷力量理论的真理性。这样的事业、以及创造的精神,在我们中华大地,至今100年来已经数不胜数。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2023.6.23未完待续)

  【文/顾凌英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