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都有人在抱怨现在生意难做,民营企业日子难过。很多老板都在怀念已经远去的90年代,说那个时候赚钱简直不要太简单。现在,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
这些老板很多都是在九十年代赚到了第一桶金,实现了财富自由,但这些年又把曾经的积累亏了回去,很多背负着巨大的债务,一夜回到“解放”前。所以有句话一度很流行:靠运气赚到的钱,又凭实力亏没了。
不是说这些人都凭运气赚钱,但同样的人,为什么现在容易亏钱,以前就容易赚钱呢?有一些人都做了简单化处理,把问题甩锅给政府和政策,没有从经济运行的深层和企业的内部寻找原因。
发牢骚可以理解,但光停留在发牢骚的层面也于事无补。这些人有些怨气也可以理解,毕竟谁在压力之下,也会发发牢骚。毕竟还是要找到真正的原因,才有可能对症开方。
牢骚归牢骚,但还是应该认识到这种现象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只不过因为各种因素,正好在这几年这个时间点出现了。
其中既有外部原因,如世界经济整体下行,一些出口重点国家因为需求下降,导致出口作为经济的引擎之一哑火。其中也有美国等联合一些盟友针对中国进行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因素发挥作用,但这不是唯一的重点原因,还有内因。
内因是什么呢?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条是国内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的矛盾。这个矛盾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问题,可以作为解释各种内卷问题的逻辑起点,包括劳动者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内卷。
中国的工业(包括制造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全世界的30%左右,就这样,中国的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为70%多,有些行业要更低一些。比如根据精研智库公布的研究报告,到“2022年上半年,国内再生铝平均产能利用率达到50%左右,较前几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再举个例子,根据统计,中国电池生产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低于50%,行业龙头宁德时代的产能利用率也只有81.25%。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明高教授的数据,2025年时,中国电池产能规划将超过3KGW,但是全球电池市场需求却仅为1.2KGW瓦,产能过剩已经达到惊人的60%左右。
“世界工厂”真不是虚有虚名,如果有足够的市场空间,让中国的产能得以充分发挥,中国的制造业能够覆盖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需求也不在话下。
制造业产能的过剩,迫使很多资本向服务业寻找投资机会,也造成了服务业的供给过剩。
当然无论是制造业和服务业,都不可能是任何一个细分行业全部无遗漏的存在过剩,还有一些属于蓝海,即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卖方市场。这个在后面会分析到。
网上一些人把民营(私营)企业目前遭遇的困难,要么说成是政府政策的原因,把国家调查处理一些企业的违规行为,说成是对整个民营企业的打压;要么就说民营企业家因为某些自媒体账号对某些企业存在问题的批评,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失去了信心。这些都是夸大其词,强行加戏。
我认识的一些企业老板,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但还真没有多少人采纳网络上这些夸张的那些说法,把失败都推给政府政策。毕竟大家还是要点脸面的,虽然现在生意确实不好做,不能跟一些媒体那样过于信口开河,基本事实与逻辑都不讲了。
民营企业家现在遇到的困境,恰恰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出现的现象、早晚要经历的结果。
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竞争就会有淘汰,有成功就会有失败。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也必然会产生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就意味着一大批企业会在竞争中倒下,大鱼吃小鱼的真实剧情始终存在,并持续进行中。不这样,那就不是市场竞争机制了。市场竞争就是要通过残酷的淘汰,淘汰一大批,留下少数。企业亏损,破产现象始终大量存在。
现在为什么很多企业老板感觉生意都不好做呢,因为这些老板大都是做传统行业的,传统行业都已经过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在受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的困扰。一些国家急需的高技术和高端产业,有过硬的技术和产品,日子过得还是很舒服。以被美国重点打压的半导体行业为例,美国对中国的半导体打压政策,给中国本土企业让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整个行业高技术、高标准设备供给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是标准的蓝海细分市场。半导体设备制造的多数头部企业,利润这两年都在大幅增长,迎来了发展的快车道。
所以,现在说什么行业都赚不到钱也是不准确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从传统的中低端产业向美西方垄断的高端产业发起冲锋。但这些属于高科技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有着很高的技术、资金门槛以及高风险,而且不是有钱任性往里砸就可以了。所以,那些在传统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无法参与其中,吃到这块红利,只能在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传统产业里面卷,卷来卷去,就把很多人卷到困境当中了。
这种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在各个搞市场经济的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出现过。要不,西方发达国家也不会在传统制造业向外转移之前,因为生产过剩饱受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折磨了,为什么现在西方国家的很多细分领域,只有几个或几十个有竞争力和规模的企业在做,而且他们与上下游已经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肯定是已经经历过严酷的竞争,淘汰了数量的大多数,就剩下这么多,维持平衡。而且,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中低端产业已经很少了。有着最强大海军的美国,现在的民用造船业已经所剩无几了。这也是市场竞争淘汰的结果,大量的企业在竞争中被出清了。
很多人喜欢市场经济,但还是要提醒不要过于相信那些经济学家的话,把市场经济想象成岁月静好的一番景象。经济学家又不直接经营企业,他们习惯于俯瞰整个经济,个体企业经营的艰辛、竞争的残酷,他们又亲身体会不到。甚至,他们有些人都能云淡风轻地把西方制造业对外迁移之前,因生产过剩而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给以正面描述,说这是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方式。市场危机过程中大量资本家破产,劳动者失业,要面对的生存问题,则很少在他们的关注视野之内,他们主要关注在淘汰游戏中胜出的那些成功者幸存者,赋予他们以各种光环。毕竟,根据经济学家樊纲所言,经济学家是为既得利益集团服务的,竞争失败的人又没有办法给他们以具体的利益。
市场经济的残酷经常被一些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的赞美淡化或掩盖了,但市场经济不会因为经济学家的选择性无视,就改变了其特点,变得温柔可人。
为什么很多老板怀念的九十年代生意好做?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种说法本身就有一个生存者记忆偏差的问题,那些早就在竞争中淘汰出去的人,早就牢骚发过了,说不定有的正在专心跑出租送外卖,也没那么多时间继续吐槽到现在。
其次,当时的经济还没有出现普遍而严重的生产过剩现象,而且,随着国企还有乡镇企业的大量破产改制退出市场,大多数行业有较大的市场空白,当时大多细分行业还没有跟现在这样被几个头部企业吃掉了大部分空间。当时的民营(私营)企业可不就感觉生意好做吗?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演变,资本是必然要走向集中的,自由竞争迟早要被垄断竞争代替。同时,伴随着商品过剩,资本也会从不足走向过剩。所以对于私企老板,总有一天要产生比较普遍的生意不好做感觉。
不过现在刚好是这个时间点到了。除了中国企业正在发起冲锋的高端产业,传统产业,包括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都在面临着资本过剩,淘汰加剧的困扰。
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意不好做的主要现实原因。把问题推给政府,都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好像中国搞成西方那样的政治体制,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就变化了,企业都可以持续躺赢,轻松数钱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可忽视。那就是自媒体时代,大家都有话筒,都有发声渠道,所以,生意不好做的现象以前都是线下小圈子的吐槽话题,现在则很容易成为网络上的共同话题和社会关注热点。何况,还有一些媒体在有意无意把这种焦虑继续放大,要制造新的中国经济崩溃论,要把不满的情绪引向中国的体制,就说是中国对市场的干预太多了,要是市场能够自由不受干预的运行就好了。
市场经济学家喜欢说“无形的手”,认为只要政府不去管市场,市场就会自动以最优方式实现资源配置,把一切都安排的妥妥贴贴。好像他们推崇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存在我们上面说的这些企业之间残酷竞争和大量淘汰的现象似的。
我们用最简单的逻辑去分析,无人管理的市场经济与原始丛林和非洲草原有什么区别?最后能够成为食物链顶端的,不就是老虎狮子等极少数大型猛兽吗?
可是他们把故事讲得,好像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人人努力,就能成为原始丛林的老虎和非洲草原的狮子一样,很多成功学鸡汤就给人这样的错觉。
确实在理论上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老虎和狮子,但几率呢?只谈机会,不谈几率,就是耍流氓。
如果成为狮子老虎的几率和彩票中大奖差不多,对大多数怀着财富梦,想成为人上人的老板们来说,这机会和没有也差不多。
他们成功过,但他们很多又失败了,他们曾经踏着别人的肩膀成功,现在也被别人当成了继续向上攀登的肩膀。这就是自由市场经济,这个游戏没有止境,人人都想把别人当成猎物,人人都可能成为别人的猎物。除非,他们真能成为狮子,成为老虎,走到食物链最顶端,可以俯瞰其他猎物,自己很少有机会成为猎物。
在市场经济这个游戏规则中,很多企业的属性要么是猎手要么是猎物。
所以,喜欢市场经济没问题,但要有随时成为别人食物,接受竞争失败的心理准备。不能失败了就怨社会,就恨政府。
那些被吃掉的羊啊牛啊,他们埋怨丛林、草原有用吗?而且那些牛羊如果有思维能力,在被猎杀的那一刻,它们应该憎恨丛林和草原只有自由没有管理者。同理,所谓的自由市场,就是自由地淘汰,弱者被自由地淘汰掉。
商场如战场,市场经济的残酷程度,不一定比丛林草原的食物链差多少。在资本过剩之前,资本之间还不怎么卷,主要是劳动者在卷,当时有很多欠薪现象,打了一年工却拿不到工钱。资本过剩之后,资本也开始卷,最后产生数量有限的巨鳄。这就是资本游戏的基本规则。拥抱市场经济,就要接受这种规则的考验。成功了,那么你是幸运者;失败了,就掉入打工人的阵营。
市场经济的竞争是无止境的,真正能够站在塔顶能够决定别人命运而自己命运不被决定的只能是极少数,他们可能是人口的1%,以后还可能是人口的0.1%,财富越来越集中,贫困(包括相对贫困)越来越普及,这才是自由市场经济运行的普遍规律。大多数企业只是别人的垫脚石,虽然不像体育比赛,冠军只有一个,但要走到顶端,残酷程度也不遑多让。随着竞争的持续进行,财富和资本越来越集中,能够成为人生赢家的人越来越少。
最近房地产行业正在经历暴雷的风暴。不只是大多数中小规模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出局,而且原来的头部企业,包括恒大、融创、碧桂园等,也遇到了经营性危机,发生了兑付问题,资金链已经断裂或快要断裂。房地产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胜出,成为金字塔顶的其中一员,他们选择了高负债经营,负债率早就已经拉响警报,国家早就已经发出警示,但他们却听而不闻,继续举债高价拿地,心存侥幸,希望自己成为最后能生存下来的那一个赢家。结果,现在已经跳进挣扎不出来的债务深渊。
看看已经暴雷或快要暴雷的这几家头部房地产企业的的债务规模,动辄上万亿,背后不仅仅牵扯着银行、金融机构,还有很多家上下游企业,还涉及到不知道多少万人的打工人饭碗。是这些头部企业的决策者拍板人,都失去了理性判断吗?这是市场竞争游戏规则决定,为了赢他们选择铤而走险,因为他们太想成为最后生存下来的那个赢家了。
好在国有房地产企业,因为有国资委这个婆婆管着,比较听国家招呼,在负债率方面没有普遍地像这些头部民营企业那么激进。
在这方面,国有企业的内部决策机制也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民营企业,虽然在形式上都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该有的董事会监事会都有,还设立了这个委员会那个委员会作为决策智囊,但很多企业最后拍板的还是实际控制人或家族。实际控制人的心态和判断能力,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天花板。
从管理的角度,这是优势还是劣势呢?
他们当中有一些企业,也不惜高薪聘请经济学家作为高级智囊,但经济学家给他们提供了有效的决策建议没有?
现在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夸大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矛盾,把民营企业的困难说成是国有企业争利导致,把不断减少国企数量,缩小公有制经济比重,作为民营企业脱困的办法。这就更是居心叵测的虎狼之药了。
中国就是百分百的民营(私营)企业,市场竞争规则还是会上演竞争淘汰,还是会走到资本过剩,竞争加剧,大量淘汰出局的那一步。而且,到了那一步,如果没有国企出来托底,引发的社会连锁反应会更严重。
同理,如果按照一些经济学家的说法,排斥政府“有形的手”,只相信市场“无形的手”,那这些民营(私营)企业的结局就是竞争更加激烈,淘汰更加残酷,资本更加过剩。
还是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例,资金链出现问题的企业出现了大量在建工程停止的问题,很多已经通过按揭贷款支付购房款的人,迟迟无法拿到房屋。企业已经失去能力。如果继续按照经济学家的主张,政府不要介入经济微观操作层面,那么那些停顿的工程怎么办?那些交了钱望眼欲穿等待交房的人怎么办?
这么多房地产企业出现问题,足以说明不是政府不该发挥“有形的手”作用,而是这个作用发挥得很不够。现在有很多人把问题怪到限制房地产开发商融资的“三条红线”政策。要讲道理,“三条红线”出台之前,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已经很高了。国家已经三令五申,多次提示房地产商的高负债风险,但有几家企业认真听了?要不是最后没办法才出台“三条红线”,这些企业会贷更多的款,高价竞争更多的地,债务规模更大,暴雷引发的地震震级更高,被拖下水的就是中国整个银行和金融系统,结果就是全国人民集体买单。
“三条红线”不是不该实行,更可能是实行有一些晚了。不能寄希望于资本控制人的理性能够抑制住资本的贪婪和狂热。如果真的普遍那么理性,西方那些市场经济国家怎么会历史上爆发那么多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市场经济不是实行完全而彻底的自由运行,就真的能够实现经济学家描述的自动均衡状态。所谓自由市场经济能够实现自动均衡,那是经济学家给大家描绘的经济学天堂,那是西方经济学的乌托邦幻想,地球上并不存在。所以,很多人一直讥讽西方经济学本质上是经济神学,把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的当成信条,这不是自带宗教属性又是什么?
不是市场经济救了中国经济,而是中国以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救了市场经济,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火车头。单纯用市场经济无法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如果市场经济自由运行就那么有效,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普遍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那套规则,为什么成功者只有少数?如果不是中国有强大的调控能力,一定程度克服了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不可能这么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而没有发生西方国家曾经遭遇过的严重经济危机。
西方承认印度是市场经济国家,但一直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如果市场经济能够解释中国的经济成就,那印度不是应该比中国发展的更好才符合逻辑?
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运行了几百年,成为发达国家的,至今不过十亿人口。而且,基本还是比较早通过工业革命进入工业化时代的那些国家。大多数国家的贫穷,并没有因为实行市场经济而得到了有效解决。
反而有很多因为比较彻底自由的市场经济而失败的案例。新自由主义指导的拉美自由化经济改革,让拉美国家返贫了,几乎要摸着发达国家边儿的巴西和阿根廷,又回到了发展中国家阵营。相信西方那套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实行彻底经济转轨的前苏联国家,有几个经济比改制前更好了,而不是更坏了?我们看到的真实场景是前苏联国家的工业体系被这套自由市场很快摧毁大半,保留的是那些没有被市场经济规则覆盖的军工产业,与之相伴的,还有前苏联地区因为经济转轨而降低三四岁的人均寿命。无论普京怎么努力,即便俄罗斯有取之不尽的各种丰富资源,但俄罗斯还是无法再次完成工业化,重建强大的工业体系。乌克兰就更不用说了,这是一个相信自由市场经济,一副好牌打得稀烂、而且不惜作死到底的典型。
所以,既不能否定市场经济取得的历史成就,马克思也是认可市场经济在历史的一定阶段所起的正面推动作用。但也不能把市场经济神话。比如张维迎说市场经济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平等的一种制度”。纯粹的市场经济不但不能实现市场均衡,反而任其自由发展运行会产生马太效应,造成了事实上的全球范围的贫富悬殊。
经济学家可以脱离现实,在理论假设里面畅游,我们不能现实去相信理论假设,社会主义国家尤其不能。
我国要在特定阶段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经济,需要凭借政府的力量对市场经济加以引导,对其负面因素加以限制。要驾驭市场经济,而不要被市场经济驾驭。解决中国企业的困境,还是要对症下药,先说两点:一是抓住主要症结,从财富分配的角度,让更多人有消费能力,充分发挥国内大市场的消费能量。二是支持各类企业突破技术限制和外部封锁,加速实现产业升级,拓展中国企业在产业链的盈利空间。
民营企业家普遍不怎么喜欢大胡子老马,因为觉得他不给资本说话,反而一直站在劳动者的角度,巴拉拉吧说资本这问题那问题,听着就不顺耳。其实,老马从来不对企业家进行道德性批判,他也不认为资本家的种种问题都是个人的道德问题,虽然因为道德问题,资本家也有相对的善恶之分。他只是发现并说出了那个客观存在的规律,认为资本和市场经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只能作为历史上某一历史阶段的存在,终究要被更高的经济形态,更高效的经济组织运行方式取代。
【文/尹国明,红歌会网专栏学者。原载微信公号“明人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