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在某卫戍区退休的岳父看完《芳华》后直呼“烂片”,该片里的“政委”的扮演者赵立新的翻车更激化了“党指挥枪”原则的历史虚无主义之争。
2023年底公映的反腐剧《风雨送春归》里的赵立新被以AI技术换成于震,何以然?影视明星翻车后,有人选择躲在雪地里,有人想办法割脸或换脸亡羊补牢。不管是在娱乐圈还是其他领域,背离正确价值观的言论总会引起公众的关注与讨论。2019年,赵立新因不当言论遭官媒点名批评,此次事件不仅让他陷入舆论漩涡,也对他的事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赵立新,1968年出生在河南,成长于军人家庭。他从小就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因为家庭条件好,能轻松无忧地学习生活。1986年,18岁的赵立新即将参加高考,他与清华北大仍有差距,但在老师的建议下报考了北电、北广与上戏等艺术类院校。出乎意料的是,赵立新被这三所学校都录取了,最终他选择进入中戏。在中戏期间,他不仅接触到了表演,还结识了师兄张涵予并尝试为影视剧配音,用自己赚的钱去享受生活。大二时成绩优异,赵立新获得了公费出国的机会。老师们极力挽留,但赵立新还是决定走出国门,到苏联国立大学继续深造。在俄罗斯,赵立新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语言。为了更好地融入生活,他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学习俄语并适应了俄罗斯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在俄罗斯期间,他还谈了一些恋爱并爱上了一个俄罗斯女孩。但他的美好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他的妻子爱上了别人,最终两人分道扬镳。为了远离伤心的回忆,赵立新选择去瑞士发展。在瑞士,他成了一名备受尊敬的艺术家,经常在各处演出,享受着观众的掌声。后来,他还加入了瑞士国籍,成了瑞士人眼中的东方之鹰。但与余岚的相遇改变了赵立新的人生轨迹。余岚坚决要回国发展,而中戏向赵立新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回国任教。最终,赵立新妥协了并成了中戏备受欢迎的教师。他是话剧导演出身,但他很快意识到在影视剧演员方面挣钱更多。于是在2006年,赵立新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2018年,他凭借在《身临其境》中的出色配音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随后在《吐槽大会》上展现出幽默的一面。2019年赵立新在微博上发问:“日本人占领北京八年,为什么没有抢走故宫里的文物并烧掉故宫?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吗?”这个言论引发了无数网友的愤怒,甚至官方媒体也对他点名批评,认为他过于天真了。赵立新迅速在网上转发了一篇文章,试图证明自己言论的依据。但很快有网友发现这篇文章扭曲事实,漏洞百出。赵立新只能发表道歉言辞,但观众并不买账。他再三强调措辞不当,但人们在他的言论中看到了不友好的态度。对他希望得到的包容与原谅,网友们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如今,赵立新在演艺圈中销声匿迹,有人曾在北京的酒吧中看到他表演话剧,但观众似乎对他并不买账。
现在看来,让赵立新扮演《芳华》里的“政委”简直就是在对号入座。《芳华》中的政委戏份不是很多,且台词大多言简意赅,而且人物形象很正面,但他的每次出场似乎都是暗藏玄机。作为文工团的政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无疑就是组织的化身,所以他有着绝对的权威。依何小萍当时的家庭背景,能到军队文工团不可能不经过组织审查,而这个组织的代表理所当然就是政委,刘峰只不过是一个执行者,刻意隐瞒何小萍的某些家庭背景,但政委是心知肚明的,看破但没有说破。正因为如此,何小萍到文工团很长时间都只是担任B角色配角,根本没机会能在舞台上展现风姿,这显然是政委的意思,否则谁还能有这个权利决定谁登台与否呢?但何小萍显然不知道这些,而是藏着自卑默默习惯这一切。刘峰作为文工团多年的标兵与劳模,号称活雷锋,老好人的形象一目了然,而且曾把属于自己的大好上升机会让给了其他人,政委不可能不了解刘峰的个人品德与思想作风,但在刘峰“摸胸”事件发生后,刘峰遭到军队严厉调查的关键时刻,作为文工团主管政治思想工作的政委却没有为刘峰做任何辩解,反而在大雨中集合队伍将刘峰当众交给调查人员,这一举止无疑是对刘峰的落井下石,同时将自己与刘峰隔离开,如果他对刘峰还有信任就完全没必要当众让刘峰掉面子,而能通过私下将刘峰交于调查的方式。后来刘峰在遭到调查人员刻意诱供刺激的情况下发怒,这个政委也没有给予刘峰相应的支持与理解,而是将刘峰发配到边境部队的伐木连。下放发配是上级的意思,但作为文工团主官,政委是有发言权的,如果他据理力争,刘峰的结局就不会是这样。也许政委也觉的这个结果有些意外或是心里有愧,所以刘峰离开文工团时他没露面。但政委为什么宁愿放弃刘峰却要保那个“摸胸”事件的当事人丁丁?再说何小萍,由于在文工团长期受到的打压讥讽磨灭了自己的生活信心,所以在高原慰问演出时,面对能作为主角登台跳舞的难得机会,虽经领队再三劝告,她却用装病表示了抗议。作为一个曾有舞蹈梦想的演员,居然能舍得放弃跳A角的机会,甘愿干后勤做道具服装,可见她有多么的心灰意冷。这时政委出头了,已知道何小萍是装病,他却不去点破,反而在舞蹈序幕将何小萍一人推到台上,向全场观众告知何小萍是带着重病坚持演出并用了“如果她不慎倒在了台上,也请大家给予掌声”等煽情的言辞来引导观众情绪。这段激情的演讲显然起到了作用,台下顿时响起了“向何小萍学习,向文工团致敬”的口号,而且掌声经久不息。作为年轻的何小萍明显被现场热烈的氛围感染,心情也波澜壮阔起来,自然这个舞蹈她也就心甘情愿跳的挥洒自如了。但让人意外的是,舞蹈结束后政委在表彰大家圆满完成慰问任务的同时突然宣布何小萍立即调到野战医院工作,此时的何小萍显然还意犹未尽的沉浸在刚才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中,所以当听到政委这一调令时眼神顿时透露出茫然与不解,但瞬间神情中就有一丝冷笑。很明显,这一调令是政委对何小萍装病的严厉惩罚,是一个临时起意的决定,这个临时起意是在何小萍登台前就有的并已报告了上级,只不过他是要等到何小萍跳舞结束后才宣布的。刘峰与何小萍晚景凄凉,一个断臂残废,一个得了精神病,这一切真的与这个颇具城府与心机的政委没关系?政委数次在众多战友面前不遗余力的表扬刘峰,把刘峰塑造成雷锋式的人物。诚然刘峰的举动确实当得起这样的荣誉。但在政委眼中更多的还是从大局着眼,文工团要有这样的人物。他要立一个标杆引领文工团的风气,来纠正文工团的作风,来凝聚文工团的人心,这种做法好像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在高原慰问演出,卓玛扭伤脚,无法正常出演的情况下,政委安排何晓萍顶了上来。这时的何晓萍为了继续得到大家关怀,为了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不要散去,一直在装病,装高反发烧。但这个伎俩在被军医识破后,政委并没有立即责问、处罚。这时的政委阴谋家的手腕淋漓尽显,他让所有人保密,还说“我看她能演到什么时候”。其实不是何晓萍在演,大家都在演戏。政委利用何晓萍的发烧,在讲话中大肆鼓吹,成功挑起前线战士的情绪,将慰问演出推向高潮。不止前线战士得到满足,文工团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政委收获最大。演出结束后,还没有离开高原,没有离开前线,政委就宣布了何晓萍要到野战医院去锻炼的消息。卸磨杀牛,翻云覆雨……
文工团里正气不彰,相互倾轧,好人被嘲笑、利用,新兵被老兵歧视、霸凌,都与政委有关。除了在队列前发号施令板着一张令人生畏的脸走来走去之外,这个政委(尤其电影的背景还是四十年前)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改善文工团的风气。刘峰是团里的学雷锋标兵,也能说是宁政委一手培养出来的。剧中他曾试图安排刘峰去军校学习,但发生的事却又证明他其实对刘峰很冷漠,也并不了解。他对刘峰爱上林丁丁的“活思想”一无所知,刘峰因为向林丁丁拥抱示爱“出事”后又袖手旁观上级保卫部门将刘峰“发配”到伐木连。如果宁政委是一位称职的政委,对文工团里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想动态就该了如指掌,对有可能暴露的问题也早有预案。他知道刘峰与林丁丁之间正常的感情纠纷,只要一句话就能改变刘峰的一生,但他什么也不做。对此,冯小刚、严歌苓没有给观众任何合乎逻辑的解释,也许他们就想塑造一个令人憎恶的政委,至于是不是真实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宁政委最令人发指的是在对何小萍的处理上。何小萍受到郝淑雯、林丁丁们的霸凌、欺辱,他绝不可能毫无耳闻,但却视而不见,既不对郝、林批评教育,也不做何小萍的思想工作,而是听任事恶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待到因为刘峰的“被发配”,何小萍万念俱灰,再也不想登台,甚至装病逃避为骑兵连演出时又不做任何调查,也不批评何小萍,反而恶作剧般地将计就计,把何小萍逼得毫无退路。演出结束后,又是在不做任何思想工作的情况下直接宣布把何小萍下放到野战医院。这是纯粹的蓄意整人,哪里有一点点当年我军政委的气味?何小萍最后精神分裂,与这位政委“整人”的偏好息息相关。宁政委把团员视为“宫斗”、腹黑的对象,文工团解散时又流着眼泪唱起了《送战友》,这不是太虚伪、太矫情了吗?难道不怕有团员借着酒劲上来揪他的脖领,揭他的老底?在作品中丑化我军政工干部的形象,冯小刚不是第一次,十年前的《集结号》中就有两个指导员的形象。第一,急躁盲动,缺乏经验,逼着连长谷子地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冒险发起冲锋,不仅自己丧了命,还害得谷子地杀俘虏,被关了禁闭。第二,本是被炮弹吓尿裤子的文书,与谷子地一起被关禁闭。后来被谷子地“要”到九连当指导员。他纯粹是凑数的,九连没有一个人尊重他,最后只能以死来证明自己“配得上”九连。当然,在影视作品中丑化我军政工干部,冯小刚也不是唯一的,而是近四十年的一个潮流。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政工干部不是没有戏份(比如闻名遐迩的“战狼”)就是很衰,或咋咋唬唬或笨手笨脚或阴险毒辣,总之很少有正面的形象。《亮剑》中,政委赵刚的形象倒是果敢沉毅,但能赢得李云龙与独立团战士的尊敬,主要靠自己是一个神枪手,观众们也看不出赵刚对塑造独立团的“军魂”起过什么作用。李云龙说了,军魂取决于“首任军事首长”。但我军政工干部真的都是《芳华》、《集结号》里的形象吗?当然不是。人民军队自毛主席在井冈山建军以来,在历次战争中打败了无数强敌,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少胜多,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人民军队为什么能战无不胜?关键就在于政治优势。人民军队的勇敢精神,“压倒一切敌人而不绝不被敌人屈服”英雄气概,来自于指战员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政治认同,来自于军队内部“官兵一致”的平等精神,来自军队与老百姓之间“军民一致”的鱼水情谊。所以,做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高度重视军队政治工作。1944年4月,毛主席在修改谭政起草《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即军队政治工作史上著名的“谭政报告”)时提出“军队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军队的各级政工干部,就是这条“生命线”的主要承载者。试问:如果他们都像冯小刚们表现的那么“衰”,人民军队又怎能从井冈山一路走到今天?当然,不能排除政工干部中有少数不称职的,甚至有个别败类。但政工干部队伍整体上是好的,这保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是世界各国军队中政治素养最好的一支军队。一个好的政治委员,往往是一支部队真正的灵魂与主心骨,能使部队内部的“摩擦系数”降到最低,把部队整体的战斗力发挥到最大,政委也会赢得全体指战员的衷心爱戴。《集结号》、《芳华》中的政工干部形象是严重违反历史常识的,《红色娘子军》中党代表洪常青、《英雄儿女》中的政委王文清、《回民支队》中的政委郭陆顺、《铁路游击队》中的政委李正与《上甘岭》、《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指导员更能代表军政工干部的形象,丑化政工干部离不开“告别革命”(其实是否定革命)的大背景,中国文化精英仍然不认同中国革命的政治目标。自由主义的主流话语中,中国革命被视为“悖离了人类主流文明”,其实就是英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既然如此,作为“革命的政治目标”的主要宣传者、承载者、落实者的政工干部也就不能不是无所作为的了。文艺作品除了重新诠释历史之外通常还能折射现实,冯小刚们塑造很衰的“政委”、“指导员”形象在观众中还有一定市场,很大程度是因为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代入了现实生活的经验。军队政工干部中确实有徐才厚、张阳这样的败类,他们触目惊心的罪行玷污了整个政工干部队伍的荣誉,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现实也与政治教育中的许多说辞形成了张力甚至矛盾。解决丑化政工干部问题,继续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还原历史真相的关键下大力气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才能让政治工作的基础更坚实,冯小刚们对政工干部的丑化才会彻底失去市场。
片中看得出宁政委与刘峰关系不错,单说苦口婆心劝刘峰上军校就可见一斑,大家不能了解的是,为什么刘峰“触摸”事件发生后政委好像人间蒸发了?刘峰被下派滇川边界伐木连队时,送他的只有何小萍一人,别人不知道刘峰好不好,你政委会不知道?于是很多人认为政委是间接害得刘峰上前线被打残废了。苗苗扮演的何小萍被政委“害”就似乎更加明显了,这个文工团犹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孤苦伶仃的何小萍犹如香菱一般,从入队那天就不讨好,接二连三的受欺负,除了跳舞时被嫌弃味大,政委出来批评过之外,何小萍的委屈,政委从来没有帮过她,最可恨的是,高原军营慰问,A角的小卓玛排练时受伤,让何小萍抵上,但何小萍找了个高反的借口搪塞了,医生告诉政委何小萍作假时,宁政委用连环三计平定了事件。告知所有了解内情者不要伸张;当着大伙的面激励何小萍,让她“轻伤不下火线”,圆满完成任务;在何小萍完成任务后,圆滑的找了个台阶把何小萍下派到了前线,于是不少人又认为宁政委直接害了何小萍。赵立新扮演的宁政委不动声色却“心狠手辣”,但部队就是以打仗与准备打仗为目的的国家机器,文工团重在宣传,其中不少人是高干子弟或军二代,如陈灿与郝淑文,文工团政委说好听了是大家的首长,说难听了只不过是个大管家,大保姆。这样的圈子不是一般人能驾驭的,而他的八面玲珑恰好较为妥善的处理了一干事。人无完人,宁政委一样,作为文工团政委,他肯定有一定的才干才能胜任,这些所谓的“才干”或许令人恶心,但这恰好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潜规则”,刘峰与何小萍在没有“领导父母亲”的情况下,还能在团里立足其实已非常不容易了,而刘峰能当上学雷锋标兵,不得不说与宁政委的帮助有关,不然这么多军二代与高干子弟,有你一个木匠儿子什么事?何小萍调到团里,宁政委不会不知道,在那个那种鸡毛当令箭的年代,宁政委要灭了何小萍的梦想只是弹指一挥间。但片中的男女主角都成功的进了团,这与宁政委识人爱才是放不开的……他是一个老狐狸,权衡利弊是他的专长,他毕竟带着一个团,他也不得不对某些势力卑躬屈膝,陈灿撞掉一个牙,他居然率先到了那里问寒问暖,这或许是人世间最大的难,平衡中庸很多时候超过了拿起枪直接上战场。但他也有他的善良,他帮助刘峰进步,怒斥人与人之间的欺压,甚至让刘峰去告诉小萍她生父去世的消息且不是以组织的名义,保护了小萍的秘密也保护了她最后的尊严。但面对刘峰“触摸”事件,他保持了沉默,很多人很气愤,但你明白当年作风问题大过天时就知道被下放伐木连队有可能是最好的安排。很多人一样觉得他对何小萍不公却不知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小萍装病的事早晚传出去,没有这事何小萍已被众人排斥,再加上这样的弄虚作假,何小萍以后怎么办?他也已看出何小萍很难再融入这个集体了,但卓玛好了以后呢?何小萍又怎么办?太多的抉择面前,把何小萍下派到前线也是较好的选择。当然,不下派前线不一定会立功,不立功何小萍也许就不会疯,但何小萍的病其实早就在了心里,只不过被政委推波助澜了一下。他很早就知道文工团会解散,他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了让文工团能继续下去。可惜,这不是他能决定的,但他的确较好的完成了一系列的任务,作为一个领导,他的危机公关与领导艺术无疑是很好的,撇开人情来看,作为领导他还是合格的。当然,现实的发展,很多事是他无能为力的,这无关领导艺术,而是大环境的悲哀。文工团最后演出时宁政委的一句台词结尾指着自己的心脏说:“有的战士英勇负伤,有的战友受到的还不只是身体上的伤害,还有这里。”那种受伤的心一定有刘峰、小萍的,也未没有政委自己的,不难想象他们离开军营时的脸色。
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文工团真实的政委是什么样的?军旅作家侯大康书写着自己的“芳华”,曾任前线歌舞团、前线话剧团政治处主任与政委,著有《战地浪漫曲》、《战地文工团》等作品。在文工团的岁月是他的人生中永远不会忘却的青春记忆,用文字将其凝固起来,“我接触文工团最早是20世纪的80年代初,当时我从江西师范大学刚刚毕业分到部队,在军校里当教员。大军区文工团到我们学校来慰问,在学校的林阴大道上与文工团的队伍迎面相遇。”侯大康是第一次见到文工团团员,内心极其震撼,看到他们一个个清纯、漂亮、潇洒、威武,纪律严明军容整肃羡煞路人。“当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队伍从身边走过,竟然闻不到一点粉脂气。这就是后来我常说的:文工团员让人感觉如天之骄子高不可攀,但却非常朴实、非常清朗。”没想到十年后他也被调到文工团,而且是全军最著名的前线歌舞团。一个军事干部转行进入文工团,听上去比较偶然,但其中也蕴含了必然性。侯大康在地方大学学中文专业,一直坚持写作,这是他从部队院校调入军区文化部工作的原因。1993年任歌舞团政治处主任,1996年任前线话剧团政委,直到1999年提升为副师职领导离开文工团。“在文工团这些年我的体会太深了,酸甜苦辣都有,人生的收获是非常大的。在我的一生中,文工团的经历极其重要又极其多彩。”侯大康当政委期间,团里创作演出了当时引起轰动的话剧《虎踞钟山》,创造了文工团历史上新的辉煌。侯大康曾笑谈,文工团在许多人眼里,很神秘、浪漫、传奇,“我有一个生活体会,每当与朋友在一起被人介绍曾当过部队文工团政委时都会引起关注。其实我知道,大家关注的不是我,而是曾任职的文艺团体。跟这个经历相比,我的其他身份似乎能忽略不计了。”文工团领导好不好当?侯大康笑着说:部队流行一句话,“宁带千军万马,不带歌舞杂耍”,说明文艺团体领导不好当,因为演员、艺术家有时候既可爱又可气,与他们相处既要讲原则又要讲感情,既要讲纪律又要讲方法,既要讲效果又要讲艺术。“当文工团领导,非常重要的是正派、正直、公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团长、政委不是当不当得好的问题,而是当不当得下去的问题。”漫步在工作过的前线文工团大院,侯大康走走停停,回忆一点一点蔓延开来。在文工团电视制作部,他驻足了很久,那里是侯大康任政委期间收归到文工团旗下的。这个单位制作的《DA师》、《我的兄弟叫顺溜》、《我是特种兵》等作品都是荧屏上的迷彩风景,《战狼1》的出品方之一也是前线文工团。到外地任职后侯大康对文工团仍然感情深厚,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有了强烈的写作冲动,“这段经历是人生的‘富矿’,我要把这段生活记录下来,把它凝固起来,让更多读者了解我们文工团,同时也让自己这段人生变得更有价值。”到军分区后,侯大康迅速写出中篇小说《舅舅的一段革命经历》。“最好的编剧当然就是我。我太了解我的作品,我太了解我的文工团。”听说冯小刚的电影《芳华》上映,侯大康也表达了自己的某种期待,“《芳华》记录了一代人的青春,我的青春岁月也是留在了文工团。这段青春岁月与青春经历让我刻骨铭心,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我军在团级编制及其以上设立政委这个职务当然是跟前苏联学的,而当年的苏联红军的政委又是怎样的存在?在很多描述二战东线战场的电视剧里,德军俘虏一群苏联士兵后一发现其中的苏联政委就毙了,苏联政委的待遇与德国人排挤的犹太人差不多。德军为什么那么讨厌苏联政委?首先,有可能是被西方影视剧洗脑了,很多中国观众认为苏联政委只是那种躲在士兵后面打黑枪的存在,尤其是一些西方电影里更是把苏联政委描述成了苏联军人的噩梦,因为他们要么被德国人打死,要么被自己的政委打死。苏联政委在苏联军队里地位仅次于团一级别的,而不同于西方影视剧里躲在背后向自己人打黑枪的苏联政委,他们是带队冲锋的,很多士兵都是深受政委的鼓舞。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政委带领苏联士兵发起了一次次的攻击,愣是打得德军叫苦不迭。再加上苏联政委往往都是一些有极高的政治觉悟,德军在抓捕了这些政委后很难从他么最终撬到什么秘密,反而因为他们坚强的意志与勇于牺牲的精神,使得他们即便放入战俘营里也很快会成了战俘营里最大的造反势力,一个苏军政委就是一线部队士气的代表。甚至因为他们经常性带头冲锋,以至于苏联政委的伤亡率比士兵足足高出一大截,导致苏军政委的岗位缺乏替代者。后来,苏联的最高统帅部还专门下发文件到各个作战单位,要求严禁苏联政委带头冲锋。前期战争将这些优秀苏联政委全部牺牲了,后期苏联士兵的素质下降严重。优秀的政委牺牲完了,接下来斯大林不得不把罪犯派上战场,所以《我们的父辈》第三集里的苏军士兵闯入医院会对士兵大肆杀戮。别怪苏联太可恶,事实是德国人把苏联的精英分子杀光了。
“播下龙种,生出跳蚤”,从前苏联到新中国,红军政委“一代不如一代”?这不是简单的“历史虚无主义”之争,“军二代”们务必引以为戒。
【文/陈俊杰,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