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县中无清北不等于县城无清北

2024-01-24 09:38:05  来源: 纸上建筑微信公众号   作者:纸上建筑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今天一个热门说#县城高中是否再难出清北生#,对于城乡教育的落差分析是有价值的,但有些焦虑是没必要的。

  经过对九省一线调研,发现曾经辉煌的县中普遍“塌陷”,多年培养不出一个清北生。譬如湖北某县中,在2004~2008年期间共有16名学生考入清北,教学质量位居全市前列,而在近年再无一人考取清北,一本上线率仅为31%。(南方都市报)

  首先,清北生并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筛选出来的。一个中学要想“培养”清北生,首先要在中考时留住或招来清北苗子。根据报道,该县中自2014年到2021年,中考成绩前100名有超过一半学生外流,前30名留下来在当地就读的学生仅占约15%,高分学生几乎全部流向当地位于J市的省示范高中(南方都市报)——可见,县中再难出清北的最主要原因是掐尖,尖子生都被更好的市重点和省重点给掐走了。

  虽然这些学生最终从省重点考上清北,但他们仍然是县城出来的孩子,只不过求学之路走得远了一些。所以说也不必太悲观,优秀的孩子终究还是有路的,县中无清北并不等于县城无清北。

  这个趋势的背后,实际是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城市化的进程,所有资源都在向中心城市整合,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在产业和医疗等领域,其整合力度更为猛烈。尤其像湖北这样的中部省份,几乎举全省之力打造一座首位城市,它会像黑洞一样吸干全省的所有优质资源。

  教育资源最主要的体现是生源,而不是想象中的师资或硬件。达到一定支持流动的条件之后,优秀生源就会向头部重点校集中。这是一个双向奔赴,优秀学子希望进入更好的环境提升上限,而重点校也希望优秀生源带来学校业绩的进一步提升。结果就是好的更好,而一般的掉队,最终师资硬件等资源也同样集中在少数头部学校。这是不光九个省而是全国各地都在发生的事情,包括北京上海这些教育高地。北京很多郊区也是多年难出一个清北,而人大附中每年有一百多个清北。海淀、西城、东城三个区几乎囊括了全市清北人数的90%,而北京总共有16个区,区域不平衡程度并不比中部省份小。即便在海淀、西城各自几十所中学之内,其清北生源也高度集中在“六小强”和“五金刚”等几所头部高中,其它大多数学校,包括多数区重点也是多年剃光头的。

  原因也是同样的,人大附等市级重点校,拥有全市掐尖的能力,中考时对每个远郊区都有录取名额,几乎每个郊区的前20名都会通过“市级统筹”、“校额到校”等升学模式进入西城、海淀的头部高中就读。当然,这些学霸孩子可能生在延庆、密云等远郊区,初中也在那里念,但将来考取清北的功绩被记在海淀、西城的重点高中而已。凭借今天的经济和交通条件,他们通过住宿等方式跨区就读也不成问题。同样,虽然延庆一中不再奉献清北,不等于延庆的孩子上不了清北。

  在中国城市化率超过65%的今天,区域经济愈来愈集中于省会和发达城市的今天,县中资源的被虹吸也算比较自然的事情,但并不等于县城的孩子没有好大学可上,只是他们有了更好的就读选择。就好像农民有了钱进城买房一样,农村的空心化也不一定全是悲哀,可能只是人往高处走的自然结果而已。

  当然,对于并非顶尖的中部生源,就像没有能力进入大城市谋生的留守村民一样,前途确实更黯淡了一些。活跃的县域经济曾经是本地人的财源,比较好的县中也曾是中等生考上一本的摇篮,现在随着资源的抽离,这些机会都在变小。如果可以选择,直接生在中心城市当然还是更好。

  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关闭跨区掐尖的路径,自然趋势可疏不可堵。而是继续发展头部地区,让中心城市的经济外溢反哺到周边,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各种资源就会慢慢走向均衡。一个可参考的样板是散装江苏,县域经济可谓百花齐放,不亚于苏州南京,他们的县中也是八仙过海,县县有清北,谁也别想独揽生源。这样,县城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资源,头部想掐尖也不一定能掐走。张家港、昆山都是县级市,他们都拥有非常优质的县中,年年考清北。不仅学生不怕被掐,本地人都舍不得离开,北京上海都未必有吸引力。因为本地就能挣到钱,生活商业啥都不缺,教育医疗也都跟得上,干嘛舍近求远。这才是未来县中的图景,乃至中西部未来发展的目标。

  教育的问题,根子从来就不在教育身上。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