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记者暗访中药材网购乱象:药渣当药材,买真全凭运气?
作者:韩福涛
来源:新京报
时间:2024-03-15
3·15系列调查 | 记者暗访中药材网购乱象:药渣当药材,买真全凭运气?
在今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众多的打假新闻中,新京报《记者暗访中药材网购乱象:药渣当药材,买真全凭运气?》引发广泛关注。通过报道,公众看到了多种中药材造假案例以及无良商家造假的“高超”手段:
——每公斤二十元的扁豆,煮熟后染色冒充一公斤八百多元的中药材酸枣仁;
——每公斤几十元的独活,使用硫磺熏蒸后,摇身一变成了“特级野生当归片;
——从药厂回收已无药效的药渣,烘干后二次包装成正品药材销售……
这篇报道揭露了“中华药都”安徽亳州中药材销售掺杂掺假的问题,知名记者韩福涛用专业素养,揭示了药材造假的流程,曝光了供货商介绍造假做法时若无其事的态度。
新闻实践中,涉及医药领域的调查报道,一直面临着知识专业性强和制假售假隐蔽性高的难题。
这篇调查报道也是如此。一方面,中药材的专业知识门槛较高,一般人很难认识和熟悉上千种药材的名字和特点;另一方面,售假商家的警惕性也很强,不会轻易将假冒伪劣的中药材带进市场,更不会向不熟悉的买家售卖假冒的中药材。
同时,买卖双方交易也较为隐蔽,记者取证困难。
韩福涛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深入挖掘出亳州中药材乱象?“磨稿子”与韩福涛进行了对话。
磨稿子:
你是怎么想到做这个选题的?
韩福涛:之前我就听说过亳州有假药材的事情,后来在网上也会看到假药材的视频。这几年,疫情犹如助推剂,把中药材带火了,药材批发也从线下转到了线上。对于线下的药材批发,监管部门管得很严,不太会出现假药,但是线上批发的监管力度就小得多,容易出问题。
磨稿子:
这个选题你操作了多久?
韩福涛:用了一两个月的时间,因为中间隔了一个春节假期,时间比较长。
磨稿子:
这个选题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韩福涛:药材的专业门槛有点高,刚操作这个选题时我都有点懵,因为自己对中药材完全不懂。
药材市场上的药材大概有一两千种,在我看来它们长得全都一样,根本不认识,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后来,我用了几天时间去摸索、学习基础的药材常识。
暗访调查需要记者了解某一行业的专业知识,不然根本没办法调查出真伪来,这也是我在暗访时常会遇到的难题。
其实,我在很久之前就想做医药方面的报道,也接触过一些爆料,但因为没有专业知识,没办法到药厂或者医院完成暗访调查。我曾向部门建议,能不能招一个具有医学背景的记者进来,协同操作完成医药领域的选题。
正因如此,我会建议一些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要多掌握一些新闻之外的专业知识,最好是财经、法律、环境、金融都懂一点。因为,调查报道的趋势是越来越专业化,正在做调查报道的记者或有意入行的同学,要适应这种变化。
磨稿子:
你在暗访初期是如何切入破局的?
韩福涛:我当时用了一个很土的办法,每天都去药材市场瞎逛、瞎聊。
去之前我会提前做好功课,记得有个当地人跟我说,抖音有很多辨别真假中药材的视频,我就去刷抖音,看博主们怎么鉴别假药,还有哪类药材容易造假。
比如当归这味药材,为了找到假当归,我基本上把亳州药材市场里所有卖当归的铺面都跑了一遍。这是一种很笨的方法,但在和商家聊的过程中,信息会越来越多,我也开始逐渐找到了方向。
和商家聊之前,我会做一些准备工作,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人物背景。我一开始跟商家聊的时候自称是消费者,但很快就发现行不通,因为这个身份不会吸引对方透露太多信息,后来,我改称是开网店的,来亳州采购中药材,并且强调自己是刚刚开始干网店,什么都不懂,所以想向对方请教。听到这种说法,商家才不会起疑,才告诉我说开网店都是拿品质最差的货。
另外就是要找到合适的采访时间。像那种特别大的药材市场,通常情况下是在上午开市,大概三四个小时,商家卖货主要就集中在这个时间段,没人有功夫跟你闲聊,所以我就尽量避开商家最繁忙的这段时间,赶在下午或者人少的时段去。
磨稿子:
报道中提及三种药材,为什么选择它们?
韩福涛:药材太多了,我看的眼花缭乱,我认为需要从中挑出几种药材来做报道,首先要常见,是大家都熟悉的药材,其次是容易买到假货的药材,第三,造假方式要有差异。
我罗列了好几种药材,又去网上查了一下这些药材可能的造假方式,然后再去市场上问,这样才选出来了报道里的三种药材。
这三种药材的造假方式不一样,有的是用其他药材来替代,有的是制造假药来替代,还有的是用提取过药效的药渣子来以次充好。
磨稿子:
调查报道最重要的就是取证扎实,你是如何做到的?
韩福涛:调查报道相当于记者在指控暗访对象犯罪,如果证据上有瑕疵,后果会很严重,因为新闻报道是要承担侵权责任的。
所以,我做调查时非常谨慎,核实之后再核实,每次做调查报道都跟警察破案一样,要找出好多证据来,把证据链条的逻辑理清楚。如果有一条信息是我无法从第三方处核实的,那我一定是不会写进报道里的。
磨稿子:
暗访时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韩福涛:我觉得还是调整好心态。我发现很多记者容易胆怯,自己把自己吓得不敢去暗访了。其实,把心态放平稳后,即便在暗访时遇到问题也是不容易被别人察觉的。
我在暗访时会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会去想对方是不是起疑心了,发现我在暗访后会不会打我,考虑更多的是还需要哪些证据,如何完成调查。
当然,也不是说安全方面的问题我都不去考虑,而是说我会提前做好准备,去降低风险,像是应对怀疑的方法,例如这次,我去药材市场调查前会编好自己的“身份信息”,出现突发情况时应该如何处理。
我建议记者去暗访时要谦卑一些,不要太张扬,像说话声音很大,行为举止夸张,这样都容易让身份暴露。通常情况下,我会故意表现的怂一点,唯唯诺诺的样子,这样可以降低暗访对象的戒备心。
此外,还要注意一些细节,衣着外表要尽量贴近暗访环境。比如,平时是戴眼镜的,但暗访环境不适合,那就换个隐形眼镜。
这些细节准备都是在一次次暗访中的经验积累。
照片非本人
韩福涛,新京报首席记者,入行十多年,做调查记者八年。
代表作品有《实拍常熟童工产业:被榨尽的青春》、《卧底网红餐厅胖哥俩肉蟹煲》、《安徽太和多家医院欺诈骗保调查》、《环境监测机构造假调查》等。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磨稿子”,红歌会网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