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孩子们上历史早读。
面对着了无生气、味同嚼蜡的历史课本,前排的一位女生无心背诵,看着百无聊赖的我问道:
“老师,你觉得自己的这份工作好不好?”
我苦笑一下,说:“你看我的样子,像过得很好吗?”
这里介绍一下我的形象。
浓重的黑眼圈,还没到中年就已发福走样的身材,因着这两个特征,被孩子们戏称为“熊猫老师”。
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联想能力。
仅用一个动物名词便将我的憔悴与肥胖简练地形容了出来。
也许是对我的回答不满意。
女生说:“还不好啊?每天坐在空调房里工作,又不用像我们爸妈那样大夏天还要在户外做事。”
从工作环境来说,教师当然是比这些孩子的农民工父母要好很多。所以很多农村孩子从小就被父母灌输,要好好读书,争取以后考上教师这样的体面工作。
但应该认识到,一份职业的幸福感并不单由物质条件决定,精神压力也该被纳入考量因素。否则,每年那么多出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的教师,都可以被扣上“身在福中不知福”“无病呻吟”的帽子。
但这里我不想陈列乃至渲染教师工作的难处,毕竟对于广大还困于生计的劳苦大众而言,教师至少已经摆脱了生存危机,二者痛苦的来源有质的区别。教师工作的那点辛酸,在底层工农面前确实不值一提。
学生的话,引起的是我另一层面的思考。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对这个贫穷落后的乡镇来说,这里的孩子来到学校,天然地就背负起改变家庭命运的使命。
通过学习,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不用再像父母那样过着朝不保夕,吃苦受累的生活,就是这些工农子弟最朴素的愿望。
然而,社会的竞争机制决定了读书晋升这条路是场零和博弈。
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名额对农村而言是极其有限的,一个农村家庭荣光的背后,是无数农村家庭希望的破灭。
也就是说,如果抱着纯粹为满足个人私利的目的学习,其结果往往只是个人的命运被显著改善,阶级命运的改善则遥遥无期。
不改变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社会环境,底层子弟受环境压迫的概率要比借环境翻身的概率要大得多。
所以,这种只图改变个人、家庭命运的学习目的应当被扬弃。
我们当然应该勤学进取,提升才干,做社会竞争中的优胜者。
但在竞争胜利后,也不能只满足于胜利过后得到的安稳富足的生活,还应该利用自己掌握的社会资源为促进社会公平做出更多的贡献,让淘汰者的生活也能有所保障,不至于滑入贫困的深渊。
几年前曾有一个漫画作文题,漫画的内容是:
两位母亲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过马路,看到对面有个清洁工。
A妈妈教育孩子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你的结果就会和他一样。”
B妈妈则说:“如果你好好学习,你将能够为他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毫无疑问,第二位母亲的理念更加高尚。
从今往后,我也要教育孩子们:
不要只为自己读书,还要为工农阶级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