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经济危机

2024-07-27 11:15:45  来源: 工农兵大道微信公众号   作者:工人理论学习组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以前,例如,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中,社会经济生活方面也曾多次出现某种危机。由于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洪涝、干旱、害虫、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以致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劳动人民流离失所,成千上万地死于饥饿和瘟疫…那个时候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危机,是以生产不足,特别是粮食生产不足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不是生产不足,而是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最突出的现象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工厂关门、银行倒闭、股票跌价、失业人数激增,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陷于瘫痪和混乱状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所谓“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过剩,不是说社会上生产出来的东西太多了,老百姓都买不过来。在危机爆发时,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工人接到了解雇通知,说是生产过剩,产品没有销路,所以要缩减生产、解雇工人。但是,工人们由于实际工资不断下降,又有房贷车贷以及各种苛捐杂税等等,他们越来越消费不起通过自己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而且又要养家糊口,总是担心有了上顿没下顿,一直都是勤俭持家。所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过剩,是相对的过剩,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只是在同人民群众的购买力相比较的时候,才显得太多了。在危机时期,一方面,是资本家的仓库里商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眼看着某些商品白白地过期或者烂掉,他们甚至会人为地大批毁坏掉;另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贫困,买不起东西,缺吃少穿,挣扎在饥饿线上。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现象,但是,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却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早就潜伏着了。商品生产者卖掉自己的商品得到货币以后,并不一定马上就拿货币去购买生产资料或他需要的生活用品。而如果他不买进,那些作为他的交换对手的商品生产者,也就不能卖出。这里就有可能发生买和卖的脱节,就已经存在着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当商品生产还是以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生产的时候,生产目的是为了换取其他的商品来维持自己的生产和满足生活上的消费需要,所以,卖后不买进的情况一般是不多的;同时,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还不很发达,生产联系还不紧密,所以,买和卖的脱节虽然可能发生,但它的影响也只是局部的,不会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经济危机。所以,尽管商品经济本身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危机的必然性却只能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中去寻找。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发生经济危机,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斯大林指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什么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呢?这首先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趋势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同手工业者的个体生产大不相同。个体生产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即使在市场条件十分有利的状况下,它的生产增长也是非常缓慢的。资本主义生产是大机器生产,具有迅速增长的可能性。而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无不力图扩大生产,因为生产规模越大,资本家榨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同时,资本家为了要在竞争中使自己能站住脚,不被别的资本家挤垮,也不得不努力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随着生产的增长,要求消费水平相应地提高,才能使增加的商品卖得掉,社会生产才能继续进行。但是,在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的情况下,资本家总是力图把工人的工资压到最低限度。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新技术的采用,又必然要把大批工人赶出厂门,扩大失业者的队伍。资本主义的竞争,则必然使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使中小资本也被大资本排挤和并吞。所有这些,都必然使市场的扩大赶不上生产的增长。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一方面是生产的巨增长,另一方面是劳动人民购买力的相对缩小,正是这种生产巨大增长的趋势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还因为这一矛盾必然要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使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更加密切了。例如:纺织厂所需要的棉花是由农业部门供应的,纺织机是由机械制造业供应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究竟需要多少棉花,需要多少布匹,需要多少纺织机,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计划和安排,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可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却使整个社会割裂为千千万万个各自为政的资本主义企业。从一个企业来看,这个企业的工人都听命于同一个资本家,企业内部的生产是有组织的。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不同资本家的各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却是各个资本家的私事,谁都管不了谁。所以,整个社会生产是在无政府状态中进行的。由于整个社会生产的盲目性,各个资本家不可能了解社会对某种商品的真实需求情况。只要有利可图,资本家就要相互竞争,拼命扩大生产。同时,资本主义的商业活动也会造成虚假的需求,掩盖社会真实的购买力情况。尽管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越群众购买力的水平,但是,只要市场上价格的上涨势头还没有落下来,商业资本家还会盲目地向产业资本家订货,借贷资本家也会拼命向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扩大信贷,助长产业资本家盲目地扩大生产,造成市场上的虚假繁荣。这种虚假繁荣,掩盖了实际存在和发展着的生产过剩,以致当生产过剩终于掩盖不住而暴露出来的时,它就要像雪崩一样地通过经济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可见,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这一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就必然要爆发经济危机。要消灭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及其辩护士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论断,怕得要死,恨得要命,费尽心机地捏造出种种谎言,妄图把危机说成是与资本主义制度无关的事,以此来欺骗劳动人民为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效劳。例如,他们有的把危机的根源,说成是“消费不足”,并据此提出可以用“刺激消费”的办法来消灭危机。其实,劳动人民消费不足不是资本主义出现后才有的,它是自人类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以后就有了,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却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的。可见,经济危机决不能用“消费不足”来解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民经济军事化造成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时虚假繁荣,资产阶级辩护士们就好像找到了救命的稻草一样,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国民经济的活动,因而就出现了所谓“自动调节器”,这些所谓的调节器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能“自动地趋于稳定”了。这也是欺人之谈!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资产阶级国家搞国民经济军事化也好,调节经济生活也好,无非是通过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使资本家发财致富。

  列宁早就指出过:“无论美国或德国,调节经济生活的结果是给工人(和一部分农民)造成军事苦役营,给银行家和资本家建立起天堂。这些国家的调节办法就是把工人‘勒紧’,紧到挨饿的地步,另一方面保证(用秘密手段、反动官僚手段)资本家获得比战前更高的利润。”资产阶级国家调节经济生活的结果,不仅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自动地趋于稳定”,相反,却在资产阶级获得惊人利润的同时,使劳动人民更加贫困,市场更趋缩小,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更趋严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存在着愈益严重的趋势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就要发生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不是爆发一两次的问题,而必然要经常周期性地重现。从历史上看第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是1825年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此后不仅仍不断地爆发,而且日趋严重……

  经济危机的周期,就是从上次危机到下次危机之间的时期。它一般由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所组成。其中危机是周期的基本阶段,它是上一次周期的终点,同时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危机阶段:危机往往是突然到来的。危机到来之前,市场上存在着一片虚假繁荣,工商各业都是“生意兴隆”。虽然生产早已超过了实际的需要,但是,由于信用制度和投机活动非常活跃,工厂还是开足马力在为仓库和订单而生产。突然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链条上某一环节的脱节,经济危机到来了。一旦某一部门的生产过剩暴露出来,商品销售发生困难,便会很快地影响到其他部门,并发生连锁反应。例如,汽车制造业生产过剩,减产停产,必然影响到钢铁工业、橡胶工业;而钢铁工业的减产停产,又必然影响到煤炭工业、电力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等。商业上的投机活动者,曾经一度推波助澜,助长虚假繁荣,现在转过来抛出他们手中的存货,不惜削价出售,加剧了形势的恶化。这时仓库里存货增加,销售困难,物价猛跌。资本家为了阻止物价下跌,甚至人为地毁灭大量的商品。在商品没有销路和价格惨跌的打击下,许多中小企业首先大量破产,不少银行也纷纷关门。没有倒闭的工厂,也缩小生产规模。这时,社会上失业工人和其他各行各业失业者的人数激增,整个经济状况急剧恶化。

  萧条阶段:经过危机时期急风暴雨的袭击以后,工商企业倒闭的浪潮终于平息下来了。经过危机后还能维持下来的企业,生产和流通都在缩小了规模的情况下进行。尽管商店门前张灯结彩,大吹大擂, 生意还是很清淡。大量工人依然失业,生活无着。资本主义的工业、商业、银行业都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但是,在这个阶段,社会的消费毕竟还在进行着,积压如山的商品,经过很大的破坏以后,毕竟以很低的价格,缓慢地销售出去了。在停滞的表面下,促使生产恢复的因素正在逐步积累起来。

  复苏阶段:随着存货的减少,商品价格逐步回升,利润逐步增加。资本家一方面加紧剥削工人,一方面改进技术,添置新设备,进行固定资本的更新,以求在剧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这样,电力、钢铁、机械设备等第一部类的生产首先逐步扩大,这个部门的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而就业人数的增加又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刺激第二部类生产的发展。这样,生产逐步恢复,失业人口逐步减少,原来处于极为萧条的资本主义经济,又逐步走向复苏。

  高涨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市场商品畅销,利润激增,生产和流通的运动日益加速,信用和投机活动又开始活跃,市场上一片“景气”。资本家都拼命扩大生产。这样,在一片“繁荣”的气象后面, 新的危机的因素又日益积累起来了。恩格斯曾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这种活跃形象地描述说:“运动逐渐加快,慢步转成快步,工业快步转成跑步,跑步又转成工业、商业、信用和投机事业的真正障碍赛马中的狂奔,最后,经过几次拼命的跳跃重新陷入崩溃的深渊。”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体现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同时也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不可能是不停顿地向前发展的,它只能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迂回曲折地进行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反复地出现,但是,每一次危机都不是前一次危机的简单的重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有愈益严重的趋势。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危机更加频繁、更加剧烈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危机的周期缩短,危机更加频繁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危机大约每隔10年左右发生一次,而在战后的几十年中,危机的周期显著地缩短了。特别是美国和日本表现的尤为突出,大概隔个4、5年就发生一次…二战以后,危机周期明显地缩短,是因为在垄断资本的统治下,劳动人民受到愈来愈严重的剥削,购买力相对缩小,国内市场问题更加严重;还因为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加剧了帝国主义同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各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使帝国主义国家的国外市场日益缩小,商品销售经常发生困难。这样就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一切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第二,固定资本盲目更新,使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更加失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每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都是固定资本投资急剧下降。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固定资本投资额一般都比战前有相当大的增加,即使在危机时期,投资水平还是比较高。战后危机期间固定资本投资水平较高,一方面表明了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机器,加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把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加速资本积累,同时也加速了无产阶级贫困化,进一步削弱劳动人民的购买力;另一方面,还表明了战后美国固定资本的投资,主要是由军事定货以及同扩军备战有关的需要构成的,这样,不仅大量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造成第一部类的盲目扩大,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更加失调,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因此,它又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更加频繁,日益严重。

  第三,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整个经济危机更加深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不仅在工业方面发生,而且也在农业方面发生。农业危机爆发时,表现为农业资本家仓库里的农产品储存量迅速增加,批发价格下跌,耕地面积缩小,农业工人失业增多,在业工人工资下降,大批个体农民破产成为无产者(流向城市的形成农民工)。可见,农业危机同工业危机一样,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都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农业生产过剩的危机就同工业生产过剩的危机一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同工业危机相比,农业危机一般持续时间比较长。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成为经济的一个严重问题。工业危机使大批企业倒闭,工厂开工不足,工人失业, 工资下降,结果造成对农产品需求的减少,促使农生产过剩的危机加深。同时,农业危机也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农业劳动者贫困破产,这样也减少了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其他工业品的需求,使工业生产过剩的危机更加深化。在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相互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将愈陷愈深。

  第四,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同财政金融危机相互交织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更加缩短的同时,财政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频繁,而且往往出现经济危机同财政金融危机的“并发症”。财政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一样,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的必然结果。它的主要表现是:财政收入不敷支出,滥发钞票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黄金储备枯竭,货币被迫贬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各国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妄图用扩军备战的办法,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打激素。但是,这样一来,军费开支和军事工业生产的费用却越来越多,财政收支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为弥补庞大的军事费用,帝国主义国家拼命增加税收、 举借外债、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美国就是一个典型。通货膨胀日益恶化,货币就越来越不值钱,造成物价不断上涨。以往经济危机爆发时,物价一般总是下跌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和通货膨胀政策,造成危机期间物价不仅不下跌,反而猛烈上涨。货币在国内的贬值,必然要影响到货币的对外信用;美帝国主义连续发动侵略战争,海外驻军和作战费用大大增加,造成美元大量外流,更使美元在国际上的信用一落千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市场上,不断爆发金融危机,经常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

  经济危机同财政金融危机的“并发症”,使帝国主义经济陷入不能自拔的深渊。一方面,经济危机造成的生产大幅度下降和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影响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从而出现大量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促使财政金融危机更加严重;另一方面,随着财政金融危机的加深,通货膨胀,捐税增加,工人实际工资下降,人民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又必然进一步促使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可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一种恶性循环,它愈演愈烈,愈陷愈深,促使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对抗性矛盾进一步激化。重重危机就像狂风暴雨般地震撼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剧。在危机期间,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许多中小企业竞争不过大企业,首先遭到破产的命运。为了偿还债务,许多中小企业被迫低价拍卖。少数大企业竞争能力强,就乘机低价收买,予以并吞。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每经过一次危机,资本就更加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使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更加加速。生产和资本的加速集中,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化。

  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资本家为了减少自己在危机中所遭受的损失,总是要在劳动人民身上开刀。他们大批解雇工人,降低在业工人的工资,实行通货膨胀,增收苛捐杂税,千方百计地把危机的负担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同时,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工业对农业、城市对乡村的剥削也更加沉重,造成大量农民破产。 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促使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同资产阶级和大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促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浪潮越来越高涨,从而不断动摇着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

  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对于庞大的社会化的生产力来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在是太狭隘了!!!它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危机期间,必须在生产力大大破坏,生产猛烈缩减以后,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才能得到暂时的、强制的解决。但在同时, 导向一次新的危机的因素又在逐步积累起来。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有愈益严重化的倾向,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系已经腐朽了,它必然要被另一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