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谈谈群体心理机制及莫言小说消极心理场的危害

2022-11-14 16:41:39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颂明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早几年,学界推出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被冠以“社会心理学著作”小册子,首次出版于1895年。距今整整127年了,还被国内学者当作群体心理学圭臬,实在是不合时宜的。当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苛求先哲。但推出者的醉翁之意显然不在“心理学”,而在于意识形态。不过借钟馗打鬼而已,因此,我看到这本书时,便在第一时间予以了批判。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本小册子其实还没有摸到群体心理学研究的大门。完全是站在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谈“群体心理学”的。

  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这本小册子并没有找准群体心理的形成的机制而仅仅是从“说服和被说服”关系的角度来谈群体心理学的。实在是隔靴挠痒,不得要领。我们的当下的“心理学家们”在这本小册子面前智力也被极大地“削弱”了,完全丧失了思辨能力而陷入了情绪化的发泄和一种意识形态的引导之中。

  不兜圈子了,我就直接说说群体心理的发生机制吧,直接影响群体心理发生的要素有哪些呢:

  首先,是文化的影响。比如说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同时包括精华和糟粕)是该民族人民群体心理的基础。这个现象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中西方人的心理就具有显著差别。中国趋于保守,讲究中庸,包容而西方人更注重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其次,信仰。这是仅次于文化对于群体心理影响的要素。有着共同信仰的人往往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第三,宣传,通俗而略带贬义的说法就是“洗脑”。从心理学的角度,我杜撰了一个名称叫“单一信息强刺激”。就是在短时间内,暂时切断人对其它信息的接收而用某种单一信息对大脑进行“狂轰滥炸“似地强行输入,破坏人的正常思维逻辑而强加于人一种设定的逻辑,控制人的思维。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所熟悉的 “传销培训”。

  第四,就是人际之间的“暗示”。这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影响群体心理的要素。比如说“癔病”,其成因除了个体处长经历中特殊因素的刺激以外,还具有明显的“精神感染性”,即在生活圈子之内的人群之间可以相互感染,尤其是在具有相同气质或者相似生活经历的人之间,有着较强的感染性。

  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和精神。上述四种导致群体心理发生的要素,最终都会与共同利益密切相关。所谓群体心理,说到底就是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心理共振现象”。我们又把这种心理共振叫作“心理场”。可以这样说,只要有群体存在,无论群体的大小,都会存在“心理场”。心理场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以上,我简洁地概述了“群体心理”的发生机制,下面重点谈谈群体心理中的“文化影响”。

  由于任何文化作品的本质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换言之,任何文化作品之中都会有一种“心理场”的存在,文化作品主要是通过引起读者(听众、观众)的心里共鸣,形成更大的“心理场”来发挥它的影响力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作家(艺术家)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比如说,有一类音乐被称为Suicide Music,听了之后会引起人的精神绝望而自杀。代表作有Deliver me。还有一类美术作品,看过的人都会觉得有着莫名的诡异之感,甚至会诱导人自杀,比如A Painter's Lover(画家的情人)。

  我从2013年开始研究莫言作品,主要是小说。我发现莫言小说中具有一种诡异的氛围,让人读了之后具有明显的不适感:阴暗、压抑、厌世,有时候会使人出现恶心、冒冷汗的症状。由于我的世界观比较稳定,心理承受力属于较强的一类,因此会产生很强烈的反感,我会强制自己用“研究”、“解剖”的态度冷静对待之。昨夜网友和我聊天时提到“影响下一代”的问题,开始我还没注意到他的提问,后来在他的一再提醒下我终于发现了这个问题,心头不由得一紧,一下子想到了这个命题:莫言作品阴暗心理场对下一代的负面影响。因此,我郑重地提请真正的心理学家(不是只会掉书袋而不研究实际问题那种)及相关机构,应当认真评估莫言小说中的这种“阴暗心理场”可能对青少年精神所导致的危害。

  今天我把这个观点在“微头条”上发出之后,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也戳到了一些人的痛处。他们纷纷写诗、发表言论表示反对,恰恰证明这个观点扎到了群体心理的“阿是穴”,促使我特以心理学研究的形式专文进行讨论,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022年11月14日星期一

  【文/颂明,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