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整个”知识分子都支持莫言,或者说莫言代表知识分子。
尽管这完全是个误解,但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事实。我单单说是“误解”肯定是难以服人的。我必须得说服他们。如果我说服不了他们,还是等于我失败了。
于是我先写了一篇小说《利益共同 群体心理》。
然后再做这篇文章,具体讨论。这是个深层次的问题。文章不好做。长篇大论人们懒得看,短小的又不容易说得明白,身体又跟不上。只能尽力了。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阶级主要是按照占有社会财富的多寡所形成的社会层次。
在封建社会里,占有财富的主要指地主阶级和大商贾。他们的对立面就是农民和雇工。
近代以来,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发展起来。他们的对立面就是工人。
我们简单地把这两个阵营分别以“有产者”和“无产者”两个名词代之。
人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指从事教书和写作这两个方面的专门职业文化人,介于上述“两者”中间的位置。
资本不但垄断着财富,同时还垄断着文化和教育。“资本驱使”是现代社会的最基本的特征。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资本压榨劳动者,劳动者反抗压榨。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运动形式。
作为个人,人人都想追逐财富,都想成为财富占有者,这就是所谓“人往高处走”。
作为财富地位相同或相近的人,又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
在这个复杂的利益纷争的社会矛盾及运动过程中,也形成了两大文化对垒,一是资本文化,鼓吹有产者是“有文化、有智慧、有财富、有颜值”的上等人、社会精英。就在刚刚,我还看到有网友说“地富反坏右”就是这样的人。我才把这“四有”的词借用来了。
而意识形态,主要就是包括“有产者”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和“无产者”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两个对垒的阵营。
文化主要也是为反映这两个阵营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服务的。
“知识分子”有没有自己独立的价值主张呢?
表面上有,实际上却没有。
这又是怎么说的呢?
知识分子表面上主张自己的“独立性”,既不倾向有产阶级,也不偏向无产阶级,只“坚持真理、主张正义”。
实际上他们的中间的许多人无时无刻不在想“往上爬”。这时候,他们就鼓吹“精英优先”的理论。刚才提到的“四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思维。这种思维很容易滑向“人种优劣论”,他们自认为是“优秀基因,优等人种”。《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就是一个“人种论者”,人种论必然导致“种族歧视”,勒庞的“人种论”给了希特勒很大的影响,最终发展成了“法西斯主义”。
另外有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却站在了“无产者”的一边,成为他们翻身解放的代言人和先驱者。他们首先创立了“无产者必然获得解放而最终成为社会的主人”的理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
后来有人把这个理论付诸实践,有的失败了,有的折衷了,也有目前还处在基本的“成功”阶段。这就是中国。
中国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真正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紧紧扭成了一股绳。尤其是他们把马克思主义“消灭阶级,世界大同”的思想传播给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他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并自觉为之奋斗。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批最优秀的知识分子都甘心情愿地牺牲了自己的财富、个人幸福和个人前途乃至家庭和生命;他们的精神感化了人民,赢得了人民、团结了人民。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要求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融入到劳动人民中去,很多人自觉地响应,更多的人则是被历史潮流裹挟不得已而为之,还有一部分人是抵制、对抗的。由于当时退守台湾的政治势力在还有相当的武装实力,并且有国际资本的支持,因此,对大陆来说,政权巩固依然是第一位的。稍不留神敌对势力就可能复辟,因此在这段时间在对被推翻的残余进行改造的同时还需要对一小部分人实行“专政”。在海峡对面,则施行了长达37年的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戒严,直到1986年10月8日才最终解除了“戒严令”。也就是说,在此以前,当时台海两岸实际上依然处于战争状态。
过去,“劳动人民”在财富被剥夺的同时,文化也被剥夺了。劳动大众在政治上翻了身,但文化上真正翻身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尽管新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工农子弟优先入学等政策。但实际上文化权和教育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掌握在“知识分子”的手中。
一部分知识分子朝思暮想要“上升到”有产阶级的路子被堵了,他们便感到了极大的委屈。要求他们与工农相结合,他们则认为是受到了“迫害”。在当时人民当家作主热情正高、气势正旺的时候,他们只能把这个“怨气”憋着心中。
(待续)
【文/颂明,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