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除夕夜,相信不少朋友都会熬年守岁,除了祝福阖家欢乐,我们更期许祖国繁荣昌盛,期许两岸团圆的那天早日来到。
纵观三十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在大陆不断释出善意与关怀的同时,岛内总有一撮人处心积虑地制造对抗对立,想把团圆美梦变成分离噩梦,而在制造噩梦的过程中,他们也少不了甜言蜜语、温柔毒药, “台独”教父李登辉便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个。
1994年2月9日,除夕之夜,李登辉以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身份发表谈话。在讲稿中,他对当时岛内的政局、两岸关系以及国际局势作出了总结与展望。他提到了1993年底的地方县市长选举,在经济方面宣称致力将台湾打造为亚太营运中心(至今未实现)。
在涉及两岸部分,他重申“当前中国处于分裂、分治状态的现实”;认为应依据《国家统一纲领》的进程,审慎推动大陆政策,并强调台湾的发展不会和大陆脱离,两岸是兄弟关系,甚至李登辉在结尾时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希望民众能继续携手同心,为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而奉献,为振兴中华民族大业而奋斗。
平心而论,李登辉的谈话虽然符合岛内民众当时对两岸关系的认识,但他之后的表现证明,这只是其大搞两面手法的“台独”策略。
早在1993年5月,台当局已经开始鼓吹以“一国两席”方式“重返联合国”,企图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
1993年11月21日,在美国西雅图举办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上,代表李登辉出席的台当局经济部门负责人在记者会上提出“以一个中国为指向性的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李登辉打着一个中国招牌,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暴露。
就在李登辉1994年发表除夕谈话的一个月之前,日本右翼作家司马辽太郎走进了台湾的“总统”府。李登辉向他倾情告白,“身为台湾人的悲哀”。他把国民党称为“外来政权”,隐喻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的故事,表示现在已经出发了,希望可以将台湾人民带领到新的境界、新的时代。
彼时他心中没有一丝中国情怀,他要让台湾人都跟他一样自悲自哀,要阻隔2000万同胞与14亿人携手前进的正道。
1994年7月5日,台湾当局发表“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一个中国”被定义为,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
李登辉以“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作为两岸政治定位的架构,这种强调“两岸处于分治局面,理应各自有平行参与国际社会权利”的主张,本质上是假统一,真分裂,之后历史的发展更证明了这一点。
李登辉大搞“台独”两面手法,还体现在1991年制定的《国家统一纲领》的内容中。
表面上看,它是李登辉时期领导的台当局关于大陆政策的最高指导原则,但细究文字,虽然纲领强调“一个中国”,但更加凸显“分裂分治”的主张,要求大陆承认台湾的“对等政治实体”地位,目的是要在国际上取得“平行代表权”“双重承认”。
而《国统纲领》所谓近程、中程、远程目标,本质是将“统一”目标虚悬处理、无限期的推迟。至于达成条件,更是排斥大陆体制无视14亿人的民心所向,是用一种近乎抽象的远景来回应现实的两岸问题,与李登辉执政后期的分裂主张互为表里。李卸任后也不否认,当初主要目的是为安抚蒋经国遗留的外省老臣,是他稳固权力的手段之一。
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表现,贯穿了李登辉执政的十二年,他说了100遍自己不是“台独”,可干尽了分裂的坏事,他说“两岸统一”,但他的全部政策与行动都是向“台独”迈进。
在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后,根据台湾《联合报》民意调查,有8成民众赞成“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5成民众赞成李登辉的“特殊两国论”,另一份《中国时报》的民调也显示,有4成民众支持“两国论”主张。
事实证明,很多岛内的民众确实被他忽悠的无所适从,在台当局的长期误导下,让李登辉的分裂主张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2000年2月4日,是李登辉最后一次以台湾地区领导人身份发表除夕谈话,他回顾了自己主政十二年,在谈话最后表示,“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别具有意义的吉祥年。登辉要和大家共同在新年的开端,许下愿望:.......也要和大家一起尽最大的努力,实现我们共同的美丽愿景。”
自此,“中国人”在往后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除夕谈话中成为绝响,对当时的李登辉而言,这三个字的意义恐怕也与“统一”无关,而是对历史文化中国的泛指。尤其今时今日,当我们看到岛内一些人说什么“经济中国人”“文化中国人”时,他们所代表的显然不是追求结束两岸政治对立,更不是拥护祖国统一。
更有甚者,当一些人明明拾李登辉余唾还妄想对大陆颐指气使,对于他们鼓吹的“治权平等分立”,称台海现状是“整个中国内部的两个宪政秩序主体”等主张,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当中的荒谬,那就是,往事并不如烟。
纵使这些人滔滔雄辩,言必称要清除李登辉余毒,可当他们做的是和当年的李登辉一样的事,再想以“马加扁”,也请他们不要低估大陆民众的慧眼,不要低估14亿人民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决心与意志。
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不在如何说而在如何做,听其言不如观其行,千破万破,唯真不破。
【文/郭茂辰,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