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提一个善意的建议

2023-03-02 15:54:47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代数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厉以宁教授前天去世,中国各大媒体、很多自媒体都给予了报道,而且,都不吝惜赞美的词句。这好理解,曲终奏雅嘛。但是,那么多官媒体、自媒体在厉先生的葬礼上如此宣扬,那自然是要举办一场声势浩大、国失栋梁、举国同悲式的葬礼。

  但是,我还是要提醒一下相关方面,要办一场国失栋梁、举国同悲的葬礼,那主角必然是籍籍无名的无数老百姓,比如街坊邻居之类。仅仅有著名媒体、著名大学、厉先生的著名弟子出场,那肯定撑不起场面,肯定是尴尬的,而且,街坊邻居、普通百姓的眼泪,决非权钱所能致也。这是规律,是修改不了的,再大的官、再大的权,都无法修改这规律,必须面对这个规律,这很遗憾。

  但是,显然,葬礼举办方没有考虑到这个规律。这应该既是他们思想的惯性,也是他们长期地忽略了他们的街坊邻居的结果——他们住在高宅大院,或许没有街坊邻居,此其一;其二,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个规律,或许不知道,举国同悲式的葬礼的主角是老百姓、是街坊邻居,不是死者的亲朋好友及弟子等达官显贵。所以,在举办这场葬礼时,自然而然就忽略了这种葬礼的主角,即他们眼里的如蝼蚁一样的百姓。

  我注意到了,几家大媒体虽然进行了郑重的报道,但却对后面的跟贴、留言都进行了严格的筛选、限制,绝大多数留言被屏蔽掉了。可能是已经意识到了或者亲眼看到了尴尬,但为时已晚。

  这就是思虑不周的结果,也是长期忽略街坊邻居的结果,导致这场有声有色的葬礼出现了尴尬,美中不足,让举办方感觉到无法补救的大遗憾。

  这叫什么事呢?一方面要举着牌子、用上主流媒体,说这个逝世的人如何如何德高望重、贡献巨大、国家栋梁,一边又在出殡的道路两边派出很多保安,把老百姓隔得远远的,生怕老百姓出来扔石头、鸡蛋。

  不和谐。

  我觉得,这也是举办方对死者的不敬,至少,客观上显示了对死者的不敬,好像要借葬礼有意让死者出丑似的。

  那么,我想,这里面就有教训,就需要举办方总结。当然,即使总结出了教训,也无法挽回厉教授葬礼上的这个尴尬。不过,下一次再举办类似葬礼时,比如,给吴敬琏、茅于轼等著名经济学家举办葬礼时,就加以注意。当然,易中天、方方、阎连科、莫方等著名作家,还有其他人等,你们愿意吸取这个教训、接受我的建议,也是可以的——我不要版权,也不要你们的感谢。

  我的建议,或者说忠告:那就是,低调、低调、再低调,最好不要发什么讣告,不要搞什么治丧工作组,不要在媒体上大量宣扬,甚至不要发任何消息,也不要给死者定上“著名”、“杰出”的什么什么家之类的谥号。最好,找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联系好八宝山或者北京郊区的殡仪馆,趁没有人注意,让殡仪馆派车,子女、弟子们装的装、抬的抬,送到地方,然后再哭上一场,找好地方一埋,事就办妥了。这样,即使消息传播出来,但是,事情已经办妥,你们大伙眼里的网络喷子们即使想喷,也失去了机会,形不成热点。这就皆大欢喜,圆满了。

  我们老家有句话,叫抓贼容易放贼难。现在,我们还可以这么说:活时容易死时难,就是说活的时候风光无限的人,但死的时候若是冷冷清清,就显得人生极不完美,但这类人又极容易死得冷冷清清。当然,普通百姓倒还罢了,主要是著名人物避免不了这个问题。因为,如果没有盛大的葬礼,就显得和自己所谓的生平贡献、社会地位、舆论名望不相符,好像那些名望都是虚的、假的;要是举办盛大的葬礼呢?却没有街坊邻居参加,又显得冷清,场面空旷,好像办盛大葬礼的结果是证明自己生前社会人缘其实没有那么好一样。

  如果按照我的建议,低调、低调、再低调,那就避免了这个尴尬。而且,如果真要是世人追问起来,为什么这么低调呀?就说是此公崇尚简朴、不喜奢华,不想给世人添麻烦。这个回复,也显得很高大,倒哪儿都说得过去。

  我是真诚的提出这个忠告,并不是嘲笑谁。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