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来说,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成功的实践。人民教育的巨大成功基于科学的教育理论。而科学的教育理论则基于其哲学的基础。
教育的导向对于社会风气的形成以及民族的兴衰,具有决定性意义。新中国的教育实践对此最有说服力。
在民国时期,整个国民的精神是迷茫的、麻木的、绝望的。关于这一点鲁迅先生的文学做出了深刻的表现。当时军阀林立,人心涣散,遍地黄赌毒黑匪。
而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些社会的污泥浊水荡涤殆尽。一个“学雷锋”运动就能让几亿人民不分老少都自觉行动起来做好人好事,整个社会风清气正,充满着正气、朝气延续几十年长盛不衰,这是何等的教育伟力啊!
教育的方向一旦错了,便一切都错了,严重混乱的局面必定随之出现。
21世纪,人类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于是有人便产生了一种臆想,非正式学习可能是将来一个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而学校教育将逐渐淡化,学习中心将最终取代学校。人工智能有可能主宰人类。
这种臆想是完全没有依据的,对于人工智能的迷信实际上是“唯灵主义”在新时代的翻版。
有人提出未来教育将重在培养思维方式,这是有道理的。而哲学是思维方式的基础。从总体看来,人的思维方式大致有
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他们是“意识决定论”,意识又分为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两种。主观意识决定论者迷信自我,客观意识决定论者迷信超自然能力。
机械论的思维方式。他们是条件决定论。过度迷信物质、金钱和权势的力量。强者恒强,强者奴役弱者天经地义,是他们的基本论断。
辩证唯物论的思维方式。他们承认物质的决定因素,同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意识对于物质的反作用以及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
人民教育的理论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论”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认为知识和能力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特别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人是理论和知识与客观事物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主观和客观、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
只有确立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始终牢牢把握住主动权而不会迷失方向。
因此,国家对于教育,要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合理严密的组织体系,严肃明确的法律管理,优秀正气的教师队伍,科学严谨的课程教材。一旦离开这些,人们就会思想混乱、是非不明、精神萎靡,一切消极丑陋的现象都会死灰复燃且积重难返。对此我们必须有高度认识,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2023年3月16日星期四
【文/颂明,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