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鸿剑、刘光晨等诸多网友质疑人本质二元论,认为是我自己臆造的。我不得不从马克思的论著中寻章摘句,证实一番。上一次还是四年前,今天又得采用自己讨厌的方式来正本清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三笔记本【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清晰的解析出劳动的二重性,不但是思维的也是物质的。
“〔XXIII〕因此,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成果。人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或者说,人作为现实的类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的实现,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有可能:人实际上把自己的类的力量统统发挥出来(这又是只有通过人类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是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辩证法是否定性的,否定事物的一成不变之永恒性。推动性和创造性是其辩证法的两个原则。这与后人理解的主客辩证法显然不同,比环境造就了人的观点前进了一步。黑格尔阐述:是人创造了历史和世界。把人作为哲学主体,是黑格尔哲学的创新,马克思是后继者。刘光晨的马克思主体学,启发我们思考:“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区别”。哲学主体都是‘人’,在辩证法、认识论上、存在论有何不同。我赞同他的研究,主要赞同他研究的宗旨,批判后马克思时代的公式化、呆滞化。上述这些研究和区分最终要落实到‘人本质’解析上。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差异,恢复马克思哲学的原初面貌,恢复马克思把现实作为理性思维对象,做革命指导的宗旨。
从马克思哲学建立之初,他就解析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对现实的否定性,这种否定性来源于人的创造性和对历史的推动性。黑格尔把人看做是自我产生的过程,人是自己劳动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劳动、是创造,是劳动创造否定了现实、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果到此,马克思只是重新阐述了一遍黑格尔辩证法,确认了其伟大之处。但马克思前进了一步,从古典经济学和英法唯物学派对劳动的物质解析,看到了劳动不止是精神劳动、思维意识的运动,还是现实的个人—工人生活存在的物质前提,结合费尔巴哈哲学,对劳动、生命、生存做出了进一步解析。解析的方式,把人的对象性活动看做是人的本质的反映,在对象、对象性活动、对象性活动的结果即感性活动的结果,劳动产品上,进一步解析出,劳动的二重性:精神—思维活动;感性的物质活动。在后来的论述中,当提到精神就是指思维意识,当提到感性活动指人的物质活动。
感性只是人对外界或对自身的感性意识,这相当于动物的意识。虽然人类长期的发展结果,具备了理性思维结果,感性多建立在概念基础上,与动物感性意识有较大区别,但这是一种隐形存在,人们无法拿这种隐性存在做人与动物比较。人的感性活动,指能感觉到的自身肉体、物质活动。在这个活动上能体现人与动物的活动区别:创造性,能制造工具只是其中典型表征;创造性的另一点就是人按照美学韵律来让物质自然符合自己的需要。在思维运动上,能创制规范性语言,得以让其在广泛的人口和地域流通,就能收集该地域之人口的创造性成果。而其显性成果就是人类语言的丰富性,动物不可能创制文字,因而也不可能有建立其上的概念—相对复杂的归纳认知和较长期的理性思索。
没有文字作为意识乃至思维保留的形式,意识形式和流失都是瞬间的事情。这是我不认为,人脑可以瞬间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功能。今日人脑瞬间能做到事情,这是人类经过几百万年才到新石器时代的劳动积累,意识与劳动相互英雄的结果。哲学思辨规则,不能以结果作为过程的逻辑,因为这个逻辑需要论者证实,这也是马克思在《手稿》批判反击斯密等经济学家的原则。
文明社会的创造创新进展,与人类语言文字—意识到思维意识的发展密切相关。后马克思时代的哲学最大的弊端,把人类发展看成是单线的物质运动,把历史看成是人的单纯物质运动,否定思维意识存在及其对人的物质生产和交往的影响。有一点人类学考古学知识,我们就会看到人类创新创造的加快,时空节奏加快。物质创造积累是无法否认的,典型表现就是工具,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了么?人类创造不需要意识,不需要理性思维吗?而工具决定论和物质决定论的前提,就是否定思维意识的存在,否定思维意识对人的实践的扰动乃至决定了历史进程。美国的建立足,可以说明以思维意识为导向的巨大市俗功能,苏联的建立又一次证实。
马克思时代之初,商品已经贯穿、占领全世界。科学吸收了世界各区域人的思维和实践,成为世界思维意识。这是《共产党宣言》已经论述过的形势。如果只是单线的物质运动思维,今日中国只能是西方的附庸走狗,永远无法赶超。而从人的物质与思维双重本质,及其发展结果和趋势看,某国的先进工具和社会物质优势都是人的创造成果,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从历史的纵向几百万年和近现代历史,这种优势不是固定在某一国家,不是固定在某一地区。取得优势,在于一个国家对于对自身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利用,更重要的是对世界思维意识的吸收和正确利用。这是我要回归马克思,坚持二元论,重申马克思人本质,人的社会二重性之初衷。
马克思哲学不是为了显示其神秘、深奥,也不是为了显示研究者的智慧和知识渊博,而是为了解释现实问题,构建与理想彼岸的桥梁。这种哲学上的纠缠,不是无聊,而是为了去掉一切遮掩,揭示马克思哲学与劳动的紧密关系,与劳动者的紧密关系,与人类解放的紧密关系。离开了劳动、劳动者的事业与马克思无关,与共产主义无关,与人类解放无关。
马克思“我们将以《现象学》的最后一章——绝对知识——来详细说明黑格尔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一章既概括地阐述了《现象学》的精神、包含《现象学》同思辨的辩证法的关系,也概括地阐述了黑格尔对这二者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且让我们先指出一点︰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内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因此,黑格尔把一般说来构成哲学的本质的那个东西,即知道自身的人的外化,或者思考自身的、外化的科学看成劳动的本质;因此,同以往的哲学相反,他能把哲学的各个环节加以总括,并且把自己的哲学描述成这种哲学。其它哲学家做过的事情——把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看作自我意识的,以至抽象的自我意识的环节,黑格尔则认为是哲学本身所做的事情。因此,他的科学是绝对的。”
总结以上论述,我们看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赞扬,主要是对劳动辩证法的赞扬,也看到马克思没有否决精神—思维意识运动的作用,而是认为其有片面性。第一,黑格尔站在既有的国家及其经济学的立场上。第二看到了思维的异化外化,没有看到劳动的异化于人的生命本质—创造功能。第三,黑格尔把劳动只看做精神-思维劳动,人就成为概念、思维意识的抽象结果。他的实体是思维意识的表述对象,可以用抽象语言描述,而不是现实中活生生的劳动者-工人、从事创造社会物质的劳动者,感性物质活动被排除。这也是从事思维意识活动者的骄狂所在,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创造了人类文明和历史,是人类进程的尺度。
黑格尔类的思维者,认为他们自己是人,其它者—感性物质活动者不是人。所以他们认为,给予了劳动者生活物质就是他们的使命,人的基本存在形式,他们高高在上的评价这种物质生活。至于劳动者是在压迫、无思维自由、无人身自由情况下,是否在异化过程中,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唯物主义者在现实活动—-历史延续到当下,可以变成历史唯心主义,这就是单线思维导致的片面实践论。站在劳动者朴素立场上,现在意识到‘实践唯一论’的弊端和恶果,但无法透析其唯心本质。一切都假以革命导师之名,为什么实践后果对劳动者不利,劳动者呈现相对贫困化,社会不平衡—两极分化?
如果有人说:毛伟人文革失败,似乎是强调了思维意识,强调了思维意识单向度,意味着回归黑格尔。那么这种归纳没有看到,毛伟人以劳动者为主体,以物质劳动为人的主要存在运动的特征,所以他比黑格尔高明。也比斯大林哲学高明,斯大林把物质作为主体,把物质运动作为主体运动,忘记了劳动和劳动者解放的初衷。只有劳动者解放的物质标准,没有劳动者解放的思维意识标准。其实践过程是单向度的‘物质运动’,无主体,湮灭了与劳动的关联,最后创造活动衰落,两极分化严重。安泰,希腊力大无穷的神话英雄,离开大地母亲他就只是一个巨婴累赘。苏联被扼杀垮台时,劳动者冷漠,一滴眼泪都吝啬给予,恨不得再踏上一只脚。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革命导师、先贤都可以批判,但是千万不要把精华当成糟粕,重新陷入一元思维,做成唯物的单向度指导,做成无劳动者主体的实践过程。批判是为了继承前人精华、有益的思维,以便指导当下的实践,并非单纯的为了否定,不能把孩子与初沐的血污水一同泼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的思维要不得,得对历史和前人思想慎重,全面肯定与全面否定都是对思维运动和历史的误解。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或者叫‘唯物辩证法’,简述事物普遍联系、必然性和规律。本质上是主客辩证法及一般事物规律。具体内容不用我赘述,受过大学、高等教育的背的滚瓜烂熟,否则毕不了业。此类哲学教科书以恩格斯辩证法代替了马克思辩证法,遮蔽了马克思最核心的劳动与人本质论述、人基于自身物质和思维意识的辩证法。虽然说解放思想运动开了个天窗,能透过天窗看待人类思维意识者还是较少,多数只能看到商品,具象的西方优势。
《手稿》第一和第二笔记本,着重阐述了现实的个人—工人的物质本质,与自然的关联,这是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者都能接受的。而第三笔记本,揭示的劳动二重性:具象的感性物质活动和隐形意识以及发展到理性的思维意识。具象表示为显性、可感知,人们对此可自证。而隐性隐形的思维意识则不那么容易说明其存在。
马克思:“绝对知识。《现象学》的最后一章。
主要之点就在于︰意识的对象无非就是自我意识;或者说,对象不过是对象化的自我意识、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
因此,问题就在于克服意识的对象。对象性本身被认为是人的异化了的、同人的本质(自我意识)不相适应的关系。因此,重新占有在异化规定下作为异己的东西产生的、人的对象性的本质,这不仅具有扬弃异化的意义,而且有扬弃对象性的意义,这就是说,因此,人被看成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
黑格尔对克服意识的对象的运动作了如下的描述︰
对象不仅表现为向自我〔das Selbst〕复归的东西(在黑格尔看来,这是对第一运动的片面的,即只抓住了一个方面的理解)。把人和自我等同起来。而自我不过是被抽象地理解和通过抽象产生出来的人。人是自我的〔selbstisch〕。人的眼睛、人的耳朵等等都是自我的;人的每一种本质力量在人身上都具有自我性这种特性。但正因为这样,说自我意识具有眼睛、耳朵、本质力量,就完全错了。毋宁说,自我意识是人的自然的即人的眼睛等等的质,而并非人的自然是自我意识的质。
被抽象化和被固定化的自我,就是作为抽象的利己主义者的人,就是在自己的纯粹抽象中被提升到思维的利己主义(下文还要提到这一点)。
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都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的异化没有被看作人的本质的现实异化的表现,即在知识和思维中反映出来的这种异化的表现。相反地,现实的即真实出现的异化,就其潜藏在内部最深处的——并且只有哲学才能揭示出来的——本质来说,不过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即自我意识的异化现象。因此,掌握了这一点的科学就叫作现象学。因此,对异化了的对象性本质的全部重新占有,都表现为把这种本质合并于自我意识:掌握了自己本质的人,仅仅是掌握了对象性本质的自我意识。因此,对象向自我的复归就是对象的重新占有。”
黑格尔的劳动是精神活动,从意识开始到自我意识,然后升华为精神。其对象、实体,那怕是感性意识对象,都可以抽象为概念。感性意识属于五官功能,现代科学还包括神经反映系统,属于人自身。这里黑格尔把感性对象当成了意识的延伸物,用概念囊括对象。人能区分主客体是一大进步,能辨别自身与客体差异,这是与动物分离的标志之一。黑格尔的哲学却形成了倒退,他的全面科学混淆了主客体,二者之间没了距离。他采取这种方式解决康德主客体隔绝、意识与物自体绝对两分的世界观。他把奴隶的感性物质生产及其物质成果化掉了,只保留意识到思维的活动,那么他的人只是这种运动的载体,而不需要生活物质来维持。人不生活在现实中、地上,而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笛卡尔的悖论包含反宗教的质疑,到了他这里却有回归宗教的倾向。
近代哲学思维与存在的争论,一直伴随唯灵论的残余。唯物唯心的争论,如果不能合理的解决创造问题,解决思维、存在与人的关系,那就始终还在近代哲学范围。黑格尔隐晦的表达‘基督之死’,但是不能正确说明思维、存在与人的创造活动,唯灵论一直有避难所。恩格斯的思维与存在,确实是古典哲学焦点问题。马克思却在解决近代哲学争端问题,把‘思维与存在’与现实的个人、工人的劳动结合起来。
包括‘鸿剑’在内的许多人,揪住‘现实的个人’与社会的差异论述,视作二者的鸿沟。马克思在《手稿》第三笔记本【共产主义】中就有解答。“〔V〕因此,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能思维的意识说来,又是它的被理解到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整个这部分都在论述人的物质与人的思维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也生产社会。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它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因此,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感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可见,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又处于统一中。”
上述清晰的表明,思维和存在统一于人体中。生活物质的劳动创造既表现现实的个人活动,也表示社会存在活动。劳动不但可以解析出精神劳动还可以解析出物质劳动,社会正是表明个人活动与他者的连接。不能把社会概念神秘化,当成不可言说的对象,或者是个万宝囊,什么都可以归结为社会性。根据感性物质活动及其对象上反映自己的本质,人在他者那里即在社会里反映自己的本质。劳动必须进一步解析,社会也需要进一步解析。而赵磊最近的系列论文,对劳动和社会缺乏进一步解释,把马克思的人本质二元论解释成康德、休谟不可知的二元论。甚至把传统的人性论与人本质分析混淆。毛伟人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劳动者解放而实践。但不能说其哲学完全正确,关于毛刘人性之争,毛伟人只是引用了《提纲》抽象的结论,没有对社会、劳动进一步解析。而刘的观点,与动物比较说出了人的本质之一:人有思想(思维)。尽管刘说得不全面,没有思想的来源—劳动的说明。但不能因此就说他全错的。抽象的论说人本质、归纳于社会性,并不是透彻的说明,这就是《提纲》给人带来的教条成果。
【大约四年前,刘光晨、名哲和我就与赵磊争辩过,当然我们从各自角度,认为赵磊的劳动不可进一步解析、人本质观点存在问题。这种争辩也激发了我们对马克思哲学原著进一步解读。折辩不单是为了证实谁对谁错,更在于获得启迪,察觉自己理论薄弱环节,逻辑不畅。也许在立论上,也许在事实他洽和续冾上存在不协。这正是我重视‘鸿剑’的质疑的初衷,不能说服对手,最起码说明自己的理论不透彻,有改进的余地。我对别人的质疑和批判,抱着欢迎的态度。简单的对错判定不具有启迪意义,那不叫哲学思维。在此说点题外话,表示我对‘鸿剑’衷心的感谢,对于其折辩基本素质的钦佩。】
劳动在《资本论》中既有具体劳动,也有抽象劳动。马克思就是再做劳动的具体解析,社会解析。假如劳动只简单归结到人的本质,马克思后33年岂非在做无效劳动?哲学是反思、冲击边界的思维,马克思哲学就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边界思考,对现实经济学的再批判。把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截然分开,只能说明不了解马克思哲学特征:以现实为思索对象。目的:启迪劳动者思维自觉,以哲学作为头脑,以自身做武器,改变现实。消灭私有制,获得物质与思维自由,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
没有了对象,就没有了研究内容,那才是马克思哲学的终结。大约恩格斯也没有理解马克思表述和矛盾与哲学的真正本质,其后期的许多论述形成了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解。其对《提纲》不正确的评价到《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这种误解的典型表现。许多著作思路违背了与马克思共同著述的《形态》原则。比如把思维与存在绝然对立,把二者做归一的论述。《形态》:“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把隐形的意识转换成存在,这种存在与肉体物质存在不同质,是隐形隐性的存在,也可叫无形的存在。
《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初步建立,从哲学术语到论证方式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详细的论述。但要说二者前后对立,以意识、思维的存在论述在《形态》递延关系为例,显然说不通。在《形态》中马克思论述完人的物质存在,紧接着说:在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随后马克思做了详细说明:“但是这种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这些论述有不一致的矛盾。比如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物,那不就成了意识决定意识的存在?这不是本末倒置的循环论证了吗?赵磊就发出过这种质疑?该如何做出和谐的解释,捋顺他们的关系?每一个思想历史上的重大悖论的解决,都意味着哲学的进步,搭建出现实到理想彼岸的桥梁。在此设个提问,看看爱好理论者如何解决这个悖论。
【文/士心,本文为作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