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士心:现有马哲教材之问题

2023-04-02 14:55:44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士心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以陈先达和杨耕所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范本,其中表达的并非是马克思哲学。首先说哲学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但这个定义缺乏对哲学的深刻解析,缺乏对既有的反思。哲学最早起源于对物质自然外界的认知,随着人类劳动创造的提升,对感性的归纳总结形成抽象和折辩。折辩意味着反思,对既有事物的再认识,对既有概念的再规定。哲学需要对外界的认知,对人和社会的认知,更需要具有怀疑和反思的精神。从当代发展的角度看,缺乏反思的定义,就不能成为哲学。再缺乏逻辑,就成为普通需要记忆的知识。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就是人类历史存在的事实,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事实,而不是局域的,或者以西欧的历史来定义。

  这本教材好的地方,就是区分了科学与哲学的范畴,但由于编篡者缺乏对当代科学的知识,缺乏对当代科学前沿的关注,不能对科学把握世界有确切的了解。由于对马克思哲学的起源没有认真解析,把两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混淆了。马克思是人化自然观,世界是人的感性劳动实践对象,也是人类的精神对象。人在这两方面接触的对象才是实在的物质世界。而教材却从抽象方面去定义世界,世界统一于物质性。但是这种看法,是以人的思维做工具,把人的思维外化成世界,本身存在悖论。这种人类的‘主观’通过对物质的定义,转换成客体的客观。这种抽象定义、设定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方式,与黑格尔的抽象精神是一路,本质上是同一类问题的两种反映。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切哲学的批判】一章中从多方面说明这种思维外化,对感性对象的设定是主观的臆想。

  以历史过程看,自打哲学出现,哲学家们不断对世界给予各种属性,中国有金木水火土,外国中世纪以前大抵如此。随着西欧科学的进步,这些定义和属性相形见绌。16世纪,科学开始与哲学分离,对物质自然世界属性的把握,无论从外延的广阔度和内涵的深度,哲学远不如科学。哲学为什么要强装内行,做自己不善于干的事情呢?这是未脱离形而上学的古典规定,把哲学定位在一切学科王座位置上。马克思一生没有对物质自然下过抽象的定义,他只是告诉我们,感性对象和感性活动接触的物质自然才是实在的世界,即人化自然观、人化世界。他知道哲学家对物质自然做设定、定义都不会是确切的,只能是主观的臆想。

  这部教材以抽象的方式对世界定义,与科学争锋,倒退成古典唯物主义,追究世界的抽象属性。与旧哲学的形而上学有共同性,其主体和本体论必然与旧唯物主义有共同性。思维外化、设定世界,本质是唯心主义,其派生出来的结论就有了抽象推演的特征。马克思论述人与动物都源于自然,人是自然一部分。这是与旧唯物主义的连接点和共同基础,此后马克思考察人与动物存在活动的区别:劳动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也可以说用‘物质生产’来区分开动物,区分开人的存在活动与一般物质活动。编篡者在他们的哲学论文里都有这种认知,教材却不遵从他们的思想,不遵从马克思哲学发生历史。难道吃饭哲学使得他们如此吗?哲学家要是没有了反思精神、没了风骨,一切社会学都趋于虚伪。该教材没有说明马克思新唯物论和旧唯物论区别。从主体和本体论上判别,缀上一个主客观辩证法,依然不是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哲学以劳动者论说人类为哲学主体,以创造物质为存在活动,说明创造由物质和思维两方面交织活动组成。这是对唯心论的主体‘人类’的进一步发展,人不再是只有思维意识抽象概念的人。从本体论上说,存在运动不再是抽象的一般物质运动,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转换成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创造。具体来说就是从劳动者出发,说明物质生产由人的物质力和思维意识合成。由这两方面形成的创造才是人类历史的推动力,即辩证法由人的这两方面构成。黑格尔把世界作为思维意识的衍生物,倒过来说人的思维意识是物质自然的衍生物。这种说法遮蔽了人类劳动创造活动,本体论上与旧唯物主义相同。这才是主客体辩证法的问题,不能确切说明思维的来源,似乎人们原初就有认知世界的本事。唯物论在人类历史认知上变成唯心论,杨耕教授以‘踏板’命名这种认知。不能区分新旧唯物论,也就解释不清自然唯物论者如何成为历史唯心论、主客观辩证法如何成为历史唯心论的法宝。

  该教材未遵从马克思人化世界观即劳动创造世界,从工人劳动入手,而是从抽象的实践和抽象的世界定义入手。一方面这样的抽象与黑格尔的实践类同,认识论也就一样了。一方面从抽象世界入手,与旧唯物主义的主体和本体论相同。没有揭示出马克思哲学对旧哲学—追究世界终极本质的形而上学的超越,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超越。近代哲学的唯物论和唯心论,没有能说明思维与人类存在活动关系,都认为人的认知是原始的。他们的区别只是选择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按发生历史,思维显然在后。但这种区分是形而上学的分法,不是马克思的说明。这种形而上学遮蔽了人类劳动创造历史,遮蔽了人类特殊的存在活动。恩格斯注意到与唯心主义的区别,但是没有深刻解析唯物主义的问题,劳动创造方面强调的不够,思维与劳动创造的连接没有深入下去。他遵从的是达尔文路线,从形体外观方面谈得较多。比如直立行走对人的视野影响,手的运用对大脑的影响。一句话从自然科学角度,现在还无法解析清人类思维的复杂性,强做历史主导解析,基本上走向唯心主义历史观。杨耕教授做出了贡献,但是没有体现在教材里。

  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里总结出人的创造本质来源于人的物质和思维活动本质。在《形态》里把人的二重本质分离作为根本分工,这种分工是私有制的前提,私人占有劳动者的产品只是结果。从动态到静态说明了私有制根基。如果从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思路去谈,异化劳动无从谈起,对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学和现实的批判就无法展开。在我们今天看来,就无法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苏联领导层的蜕化,从管理者与劳动者分离开始,如同原始社会垮台一样,从物质劳动与思维活动分离开始。他们分裂了劳动者的二重本质,如同中国传说中的大禹变成他儿子,私有的祖宗启。安泰是希腊神话中力大无穷的英雄,离开大地母亲只是一个巨婴。苏联垮台,劳动者吝啬,没有一滴眼泪。管理者和劳动者太远了,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的太久,劳动者与管理者没有感情。蜕化不过是人本质分裂的外在表现,偶然说明不了历史,深刻因素来自管理与劳动壁垒。社会主义人本质分裂是劳动者的异化,也是革命先锋队之蜕化,安泰走向死亡的初始。

  我不赞同把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说成是实践唯物主义。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与创造关联的活动叫实践,与之无关甚至反创造压抑创造的也叫实践。共产主义运动叫实践唯物主义,资本主义运动更是地道的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是个中性词,只是表明人的活动,没有价值标尺。马克思哲学从工人劳动开始,具有强烈的主体观,与创造关联的价值观、正义感。马克思哲学着重解析劳动异化问题,并非一切社会生活。另一点,无主体无存在活动特征的实践是抽象概念,与马克思哲学把具体现实作为对象特征风马牛不相及。这部教材有一些变动,但整个框架与苏联传统一样,新鲜的局部观点也闷死在过去思路里。

  辩证法的形式和具体规定是需要讲得,但是以主客辩证法,第一性与第二性关系讲起,那是对马克思哲学的颠覆。如何调整到人的物质力和思维差异与交织方面,才是马克思辩证法的初衷。就像安启念教授所说:教材辩证法论述现实,废话千言离题万里,不着边际。我硬着头皮翻看了多次,这部教材把马克思哲学的初始和重要内容当成了边角料,放在教材最后,三言两语敷衍了事。比如最后七捌玖十章,其中第九章取自‘典型论述’。对照《形态》费尔巴哈章的第三节,缺乏对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解析,大多数人不了解马克思有关的解析。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是中国秦以后历史轮回的主要因素,这是用生产力、主客观辩证法无法解释的。没有思维自觉的劳动者创造了社会存继的物质基础,但主导不了社会变迁,只能被过去的意识形态牵着鼻子走。朱元璋夺取政权后如此,太平天国占了半壁江山也是如此。过去注重了政治经济形态的劳动阶级,没有考察到他们的思维自觉性。他们超越不了既往存在的社会制度,其它阶级和民族也是在旧意识形态染缸里轮回。

  对照网上的哲学文章,大部分照本宣科,讲不出可借鉴的新意,也就无从说到启迪。原因就是传统、教材问题,不是交给人们反思能力和规范的逻辑,而是教条;是旧唯物主义的思维—形而上学,追求终结本质,何者为第一性。结果让补课论者找到了物质、物质生产力决定论的依据。至于这生产力怎样形成的就不讲了,或者只讲与科学的关系。无论是科学还是具体的科技创造,还是生产中的发明,都是与思维的自由为前提,与人的解放为前提。

  割裂人本质,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不会有连续长期的创造力。苏联从1936年宪法规定,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50多年后走向了反面,现在也没恢复其生产力最高状态。社会主义挫折就是劳动者二元本质分裂问题,管理与劳动壁垒问题,人的解放问题。革命先锋队如果只着重生产力,脱离了劳动与劳动者,下场必然是安泰的结局。

      【文/士心,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