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复活了。时隔百多年,那个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不上不下的“卡”级人物乍然间与今人联系在一起了。
今天的中国,早非百年前可比。岁月如梭,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新人新气象,新时代新风尚。孔乙己的长衫不见了,头上的长辨不见了,吊打他的丁举人不见了,丁举人赖以生存的封建旧王朝不见了,封建王朝赖以支撑的封建社会制度不见了,孔乙己式的旧读书人不见了,孔乙己一样迂腐不堪、了无生存能力的“多余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社会制度、全新的精神风貌、全新的奋斗舞台、全新的事业追求、全新的行业分工、全新的业绩考评。
读书人越来越越多,学历层次越来越高。据有关统计,中国十四亿人中本科以上学历持有者达两亿多人。每年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千万人左右,仅每年各大学招考的研究生人数也在大几十万。
孔乙己如果生活在今天,他那点学识顶多相当于高中毕业,没有任何稀奇之处。然而,在封建旧中国,读书人极其稀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广大人群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孔乙己虽然终生苦读,到了也没捞到半个秀才。但他必定是读书人,之乎者也能说几句,子曰诗云能背几句,神圣笔杆能晃几下。尽管学无所成,却时时以读书人自居。他的衣着打扮、语言风格、性情癖好,均打着读书人的烙印,借以彰显自己与凡俗人群的不同
我们不能责怪孔乙己孜孜以求科功名利禄。人所共知,谋求金榜题名对封建社会里绝大多数读书人而言,几乎是不二的选择,绝非只是少数人所为之事。处身在那样的社会氛围之中,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是满脑子的仕途经济,无时不巴望着有朝一日鱼跃龙门,走进心向往之的权贵阶层,光宗耀祖,安受富贵荣华。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追求功名的读书人,大多数毕生与心仪的功名无缘。自隋朝创立科举制度开始,到晚清彻底废除科举制度,一千多年里有幸考上进士的也就十万余人。大多如孔乙己之类的读书人,穷其一生努力连个秀才都考不上,更遑论能考上举人、进士。
鲁迅先生塑造的孔乙己,其实是封建社会里广大科考无名读书人的缩影,集中反映了一部分读书人求取功名不成之后,不愿放下读书人架子,不愿走进人间烟火,不愿成为与常人一样的自食其力者。孔乙己的悲剧既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更是社会的。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巨大的利益诱惑,考取功名后身份、地位、财富上的云泥之别,如何不让读书人念兹在兹,毕生追求,至死不渝?
然而,未获取功名的读书人中,不乏安之若素、随遇而安之人,更有发奋努力取得不凡业绩之人。文学家蒲松龄、吴敬梓如此,科学家宋应星、徐寿也如此。孔乙己式的读书人可悲可怜之处,绝不是他们人品上出了啥问题,也不是他们学识上存在多大不足,关键在于他们有的确实自身乏才考取不上,有的或许鬼使神差阴差阳错地错失了一次次机会。一旦求无功名未果,如孔乙己之辈因受毒太深,不能自省,也不愿自省,于是便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自甘沦落。孔乙己早已沦为他人眼里的笑话了,却一点自觉不到,反而我行我素,聊以度日。
孔乙己在现实生活里,除了以自身的迂腐可笑给人聊以解闷外,几乎一无所用。他替人抄写文稿,也算自食其力。可他偏偏有一劣癖,间或偷人家的笔墨书籍。一来二去,既受尽了屈辱,也断绝了生活来源。他青白的脸上何以时常夹杂着伤痕?盖由偷人东西被发现后受惩罚所致。孔乙己人品差吗?恐怕不能下此结论。他填饱肚子之外,唯一的癖好是喝酒。喝酒需要钱,他便极力想挣来钱。开始靠给人抄写东西换点钱,但入不敷出。咋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偷了。偷多了难免被人发现,发现了难免挨打。挨打了自然会受伤,受的伤又不在别处而在脸上。这样,便极易被人看到。被人看到了,难免再被人拿来取笑。被取消自然有伤自尊,孔乙己不会一味被动接受,时不时会予以反驳。反驳时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读书人身份,自然不能说引车卖浆者流的粗俗话。这样,彰显读书人身份的之乎者也自然顺口而来。惟其如此,才觉好笑。唯其好笑,才能引发众人拿他取乐的兴致。于是,人们步步深入,由他偷窃挨打,说到他功名全无。这中间,说其他的孔乙己都会极力为自己开脱,还拿俗语中的“偷”与书面语语中的“窃”作无理狡辩。在孔乙己意识深处,同样的盗窃行为,放在一般人那里可能是劣行,而在读书人身上就是高贵。他那句“读书人的事能叫偷吗?”,实在入木三分,活灵活现。一个可悲可怜的落魄读书人形象,活生生推到读者面前。既让你忍俊不禁,又让你心生悲凉。
孔乙己肚里那点所谓的知识有用吗?答案十分明了,几乎一无是处。他虽然知道君子固穷的概念,却难解其中意蕴。他近似乞丐般的生存方式,他偶尔免不了做那些偷窃之事,确实说明了他真的很穷。然而,孔乙己身上绝没有古代读书人所说的气节,不存在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身上有钱了,他喜欢做出可怜可笑的显摆姿势,付酒钱时,傲气十足地“排”出九文大钱;没钱时,他便赊账。最后,因偷窃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不得已之下,不得不脱去象征他读书人身份的长衫,穿上了只有短衣帮们才穿的短袄,付钱的动作较之从前也大相径庭,成了恓惶可怜的“摸”了。
在咸亨酒店里,孔乙己不仅为长衣帮不屑,也为短衣帮不屑,甚至连酒店里那个傻伙计也瞧不起他。所有人与孔乙己搭腔,绝无一般的礼节成份,全为了取笑他。他以自己的丑,给人们带来短暂的快活,而人们却打心眼里看不起他。无奈之下,孔乙己只得寻求新的说话对象,把自己盘子里可怜的茴香豆分发给孩子们。孩子们有了这样的意外收获,一时间傍住了孔乙己,孔乙己暂时消除了无人理睬的寂寞。然而,一旦他的茴香豆分发完毕,孩子们在他那里没有任何想头了,瞬间一哄而散,孔乙己继续陷入孤寂境地。万般无聊之下,孔乙己瞅准了傻伙计,问他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谁知傻伙计也有不傻的资本,冷眼对着他,献出一副不屑样子,直接把他的一片好心彻底给打发了。孔乙己自以为有学问,而他的所谓学问在实际生活里一无所用。茴香豆的茴字对小伙计来说,会写不会写,知道不知道,都无所谓。从实用角度说,即便有一天为了记账用,知道一种写法即可,何必要知道四种?由此可见,孔乙己自以为傲的学问也是一文不值的。
在咸亨酒店顾客心里,孔乙己可有可无,有即为无。他来了,徒增大家一阵玩笑。他不在了,大家照样或在里间慢慢坐喝,或对着柜台站喝。至于那些无知小孩,他有茴香豆了就围着他要,没有了就远离他。因此,作者对孔乙己在人们心里的位置说得很明了:“孔乙己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是的,有他了人们以取笑他为乐。没有他了,大家该怎么过依然怎么过。他是一个对人对己完全一无用处的人,是生活里活生生一个完全多余的人。
孔乙己生存的意义因读书一无是处。他品质不坏,有钱了从不赊欠,没钱了偶尔赊欠一次。一旦有钱,他会立即归还欠账。
孔乙己最后从特定的社会舞台——咸亨酒店里永远消失。没有人过问过,更没有人关心过,他真的可有可无,在人们心里不留任何痕迹。唯一没有忘记孔乙己的只有酒店掌柜,他不是时时刻刻惦念他,而是在每一次结账时念叨他一下。掌柜的念叨,不是出于对孔乙己的怀念,更不是出于他们之间有啥特殊感情,而是孔乙己欠掌柜十九个钱。
作者这一笔真是厉害。他是在告诉读者,孔乙己这样深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一旦求取功名无果,随即成了废人,甚至成了多余人。孔乙己一生无功无名,一无所成。在世时,得过且过,聊以度日。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了无贡献。不仅如此,到死还欠着人世上十九个铜钱。
孔乙己的悲剧,前面已经说过。看似是个人的悲剧,其实是时代悲剧,更是他处身的那个腐朽社会的悲剧。本来读书是为了求得大用,可封建科举制度却把一个好好的人便成了一无所用之人。
孔乙己这一文学典型存在的意义,旨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一个身材高大本可有所作为的男人,折变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视清高却一无是处的废人、多余人。同时,也揭露了世态炎凉、人心麻木、缺少关爱的冷酷现状。它告诉人们,那样的社会,那样的人群,连最起码的悲悯情怀都没有,连起码的自警意识都不存在,更没有最起码的人情温暖。孔乙己是没有用处的,但他不至于成为大家的玩物,不至于被本不隶属同一阶级的长衣帮排斥、被无奈之下偷窃书籍被发现的丁举人痛下杀手,打成残废。既为举人,丁举人当然也是读书人。只因有所成就,丁举人随成人上之人。一旦成为人上之人,丁举人登时一阔脸就变,反过来对沦落底层、生活无依的同道孔乙己拳脚相加,致其残废。科举成名与不成名,真是冰火两重天。
不敢想象,一旦孔乙己侥幸成了丁举人,他会怎样呢?会不会也是一阔脸就变?会不会对那些没有求取功名的同类也如丁举人一般狠呢?
今天,新生活,新时代,新气象,读书人大有用武之地。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舞台。只要肯努力,只要不过分挑肥拣瘦,任何一个读书人都能找到发挥热能的地方,都能一展身手,干成行业状元。孔乙己的破长衫,是他自己不愿脱掉。一旦他真下决心脱掉了,他必能走出死胡同,免遭乞讨式的被人压根儿瞧不起的难堪与磨难了。
长衫,在孔乙己所处时代是读书人的身份。诚如文聘是今天读书人身份一样。然而,有文聘怎样?没文聘怎样?不是有人说,文聘不等于学力,学力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能力。只要自己不在心里蒙上孔乙己的破长衫,生活里到处都有充满阳光的舞台。靠劳动吃饭,凭能力挣钱。一旦走向社会,走向实际生活,什么“985”,什么“211”,什么清北,统统是翻过去的书页。一切都需从零开始,一切都在自己脚下。谁有多大能耐,谁能做多大成就,都是未知数,都是待答考题。答好答害,一切都在今天,一切仍靠自己。古代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一榜三甲中,没见几人做出过多骄人的成就,建立过多耀眼的功业;倒是不少名落孙山者,却取得了光耀日月的成就,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勋业。
读书的目的是学知识长本领,绝不是为了换取浮名浮利。见多识广,开卷有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好男儿建功立业,正逢其时。学历文聘只是人生前一个阶段的总结与证明,决不能代表现在与未来。不要自制枷锁,不要自裹长衫,不要作茧自缚。只要努力奋进,人人未来可期。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孔乙己早已远去,永远不会再回来。弄潮儿踏浪飞舞,直奔大海。起步之初,谁都卑微。一旦干将发硎,必然有作其芒。
不要自怨自艾,不要妄自菲薄,恢弘志士之气,含笑面向未来。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能够摆脱冷气,只是向上。不必在意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份热,有一份光发一份光。就像萤火一样,也可以在黑暗中发光,不必等待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你便是唯一的光。
告别孔乙己,开开心心地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
2023.4.7
【文/伏牛石,红歌会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