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实践与真理批判开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经过黑格尔、费尔巴哈,然后传承到马克思,并由马克思开创了当代哲学。
马克思于巴黎写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确立了哲学以现实为对象的原则。《手稿》解析工人劳动、劳动异化,正是资产阶级及其统治者的实践。《手稿》【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同其它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资本私人占有及相应法律也是实践,是资产阶级的真理,却是对劳动者本质的撕裂,是对劳动者摧残。
手稿【共产主义】“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它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
因此,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感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可见,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又处于统一中。
···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
马克思从劳动解析出人的思维与物质存在二重本质。在物质生活创造中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意识,在思维意识中印证其物质生活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以下简称《形态》)第一节总结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确切的说,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是物质生产,也叫劳动。物质是人与动物共性,来源于物质自然。人类的特殊性就是为了肉体延续,能够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手稿》和《形态》马克思把人与动物的生存方式进行比较,进而说明人与动物意识不同。
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提到:“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马克思提及《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的所有著作,但没有提到《费尔巴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看来《提纲》对马克思来说不那么重要。笔者认为,一、这个提纲是以抽象语句写就的费尔巴哈哲学弊端,还未消除抽象折辩的遗存。二、写作完《手稿》,从赞扬费尔巴哈到意识自己对其超越,觉察到旧唯物主义的主体和本体还是物质及其自然运动,不是工人和劳动创造活动,自己的历史观必须摒弃这些窠臼。三.《形态》完成了具体解剖批判任务,终结了《提纲》的短暂使命,也改变了《手稿》部分抽象思辩的瑕疵。
《形态》:“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可以这样说:写《提纲》时,马克思没有阐述自己的真理观。第二条:“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所谓真理性或‘真’的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这与人们理解的相对社会规律完全是两码事。《形态》拒绝承认社会的通用真理和万能药方:“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
截止到《提纲》为止,马克思哲学解释社会历史用的‘泛实践’概念,改变世界的哲学是劳动之实践,主体是无产劳动者阶级,本体就是劳动创造—物质生产。旧唯物论主体是物质自然,本体是一般物质运动。在马克思看来,旧唯物论主体是人类存在运动的客体—劳动创造的对象。旧唯物论者还意识不到改变环境和自然是人类的劳动创造,他们把意识到的人一律当做物质自然的衍生物。“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如果不结合《手稿》去理解,做出的解释就违背了马克思初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下称《唯一论》)就做出了扭曲的解释,把实践再现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当成真理。那么请问,资产阶级在社会实践中展现了他们的现实性和血腥的暴力,这也是真理吗?当然这是资产阶级实践出的真理,而不是马克思奉行的真理。
真的理性规范,是立论自洽,事实它洽和续冾。正因为《提纲》的抽象语句,《唯一论》的解释,都可以被证伪。只有结合前《手稿》后《形态》,才能知道马克思初衷,否则都是个人臆测,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马克思后来不谈这个《提纲》,一则是《提纲》完成了其短暂的使命,二则因为他知道前因后果,这种抽象会被后人误解,违反了《手稿》确立的原则:劳动创造世界历史的人化世界观,以劳动者为主体,以劳动创造为本体;反对抽象的思维外化、设定。《提纲》中的主体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实践没有涉及到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从这两方面看,更像解释世界的‘泛实践’概念。
《唯一论》寻章摘句,偏偏选中马克思唯一抽象的《提纲》。剔除主体和本体,这就背离了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能把祖师爷气的从伦敦海格特公墓坐起来。除了《提纲》,马克思再也没有抽象的谈论哲学、历史和世界观。马克思哲学奠基后,唯一的瑕疵让这些‘聪明’的信徒们给抓住了。天才们确信,自己的解释是马克思初衷。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只有他们自己知晓,不确信者是愚氓。通过对抽象语句的解释,他们把自己变成马克思哲学的唯一解释者,质疑者则被扣上各种帽子。
《提纲》第二条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与第一条对象性【gegenständliche】是一个单词。客观是客体之观,马克思刚在第一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从客体方面理解,紧接着就用客观,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祖师爷27岁就糊涂了吗,还是我们翻译的有问题?把原文单词列出,大约翻译们也拿不准,这么翻译是否恰当?还有对象性活动,既可以是感性物质活动,也可以是思维意识实践,比如写文章。那么这个实践到底是那种?凭着《提纲》本身的抽象语句,没人可以代替祖师爷回答确切含义。
从客体的立场阐述观感,叫客观。那么谁能解释社会里客观的概念,以那个阶级的认知为标准?谁是客体?从科学唯物论角度看,客观是站在物质立场上,模拟自然轨迹进行想象。这种想象是否为真,得依据观察到的自然轨迹为标准。随着人们自然认知增加,观察立场、手段变化,自然真理就会变化,主体活动影响着对客体的观察。客观带有人类主观痕迹和影响,没有纯和恒久‘客观’。就一般人面对的自然,都受到人类世代劳动的影响,并非纯自然。比如中国人修造的梯田,运河、修造的黄河堤坝。这些都是人造自然。没有劳动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改造,人类存继都成问题。旧唯物论的客体客观,在马克思哲学里都是关键概念,不能随便乱用。进入社会研究领域,文明社会是私有制开端,阶级利益冲突。尤其是到了当代只剩下资产阶级及其附庸和对立的无产劳动阶级,社会撕裂对立,此阶级客体客观即是他阶级主观,反之亦然。没有自然客体做标准,何来客观真理可言?
毛主席《实践论》写于1937年,民族矛盾是当时的主要问题,人民包括一切抗日的地主、资产阶级,流氓无产者和官僚,他们都叫革命的人民。40年后这些阶级和个人还可以称作革命的人民吗?含糊其辞不明确《唯一论》发表时的实践主体,实践目的,谁能分辨这是无产劳动者的实践还是资本主义复辟的实践?
《唯一论》说“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关键推论环节—意志博弈论是错误的。一是从思维意识抽象方面去论述,二是把个人原子化,抽调了具体的生活环境,个人力量均等、资产者和劳动者所具有的社会权利均等。三、意志博弈后,思维意识、意志无所作为,也就是人无所作为,只有物质起支配作用,人与动物类同,形成了与物质自然一样的运动状况。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四节中说:“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即使在这一领域内,尽管各个人都有自觉期望的目的,在表面上,总的说来好像也是偶然性在支配着。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许多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场合都彼此冲突,互相矛盾,或者是这些目的本身一开始就是实现不了的,或者是缺乏实现的手段的。这样,无数的个别愿望和个别行动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
这个意志博弈论是自然唯物论变成历史唯心论的翻板。
恩格斯没有按照人类基本存在运动即《形态》原则,论述区分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说明人的物质生产与思维交织状态。他把人叙述成分散的原子,掩盖当代最后两个阶级对立的状况,统治阶级支配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事实,分属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个体不对等。利用意志博弈论,演绎成所有个人意志无能为力,由此形成与自然运动一样的规律。事实真的如此吗?
文明社会后,族群管理者脱离劳动,把劳动公有成果变为私有。以此支配劳动者,形成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人的二重本质分裂。《形态》:“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费尔巴哈章第二节】
《形态》【费尔巴哈章第三节首段】“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在阶级社会里,劳动者处于相互竞争的分散状态,被支配去劳动,连精神都被支配。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此外,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既然他们作为一个阶级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那么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在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唤醒劳动者之前,作为个人他们是被支配被主流思想主导,是被利用的力量而不是自主自为的个人和阶级。社会变迁由掌握生产资料的阶级来主导,他们的意志主导着社会。意志博弈论没有描述当代社会实践的本质。自然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有一定价值,其主体和本体与自然科学一致,都是物质自然。而社会里,实践的主体是人,隶属于对立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本体论也不同。资产阶级本体论是达尔文物质进化论和自然选择。他们的主体和本体是分裂矛盾的,即主体人和客体物质运动。这就是黑格尔主客观辩证法颠倒过来的实质问题,这时资产阶级取得主导地位, 由革命阶级变为保守阶级,还掺杂客观唯心论和唯灵论,整个一个大杂烩。无主体无本体的唯物主义与资产阶级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契合。辩证唯物主义进入社会研究领域,把自然主客体通汇于人,劳动者不但失去了主体地位,社会本质运动也失去劳动创造这个趋势。这既不是真理,也不是现实,更不是马克思改变环境和现实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始终就没有从物质自然客体方面解释过世界,他从工人的劳动对象开始解析物质自然,也就是说从主体劳动者到主体存在运动来解析,存在运动反映了主体本质。马克思哲学主体和本体是一致的,人本质是感性物质与思维交织活动形成的劳动创造力。由此衍生出物质与思维的各自创造和泛实践。抽象实践—泛实践,与马克思本体太远,那就是脱离和背叛。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得好:“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在劳动者获得解放前,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自然唯物主义及其辩证法演绎了变成历史唯心主义的过程。《唯一论》仿效其模式,其后的叙述也就必然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又一次表白,我也就没有追随其论述的兴趣了。无主体无本体的抽象论述实践与真理关系,脱离了马克思哲学,背离了劳动者解放的宗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一个荒谬的论题,荒谬的教条。《唯一论》绝不是马克思哲学的典范陈述,而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玷污和篡改,对共产主义运动的玷污和扭曲。
什么是无产阶级真理与实践?《形态》费尔巴哈章第二节:“···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私有制)。”最后一个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活动解放,所以人就获得了平等、解放,获得思维与物质劳动的自由结合,对自然和社会一致的创造,这就是真理。为此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这些都是改造现实的、革命的实践。
【文/士心,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