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到了这样一篇文章:《共产主义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在文章中作者谈到:“马克思主义开创了共产主义理论,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共产主义的理论。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创新一下共产主义理论,让共产主义可以像社会主义一样,完全可以以在一部分国家率先实现的方式,走进人类社会呢,共产主义还会遥远吗?”
其实,我觉得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那么,共产主义实践就在我们身边。
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告诉我们: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共产主义:
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工人或劳动者成为了社会生产的主人,如果劳动者的消费需要成为了社会生产的目的,如果形成了与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相区别的消费品或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那就是共产主义。
在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这种以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为生产目的的消费品或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其实就早已经存在。
难道“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这种模式它不是以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为目的的生产方式?难道人民公社的文化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体制?
有人会说,人民公社时期那么苦,那么穷,算那门子的共产主义?
不错,在人民公社时期,我们确实是穷且苦,但是,当我们需要把一个农业大国,而且是以原始种植的、以人力和畜力为基础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当我们需要把原始种植的农业生产转变为电气化的、半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能不吃苦吗?当我们需要兴修水利,通过无数基础工程来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时,我们需要在基础工程上投入无数的劳动力,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只能优先选择满足整个国家、整个农业发展的公共需要而暂时保持较低的消费水平,这样的穷是必要的,必须的,也是值得的。而且在仅有的二十年的人民公社时期,我们社员的生活水平是不断提升、不断发展的。
因为在人民公社时期恰好与我国从一个原始种植为基础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主导的人口大国,因为人民公社时期恰好与我国人口增加最快的时期高度重合,因而在表面上看来那个时期是苦的穷的。但如果你从人民公社时期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和它满足劳动者公共需要的成果的角度来看,苦是确实存在的,而称为穷是不恰当的。仅就人民公社投入的农业基础工程,其价值按每立方30元的价格来计算,那3610亿立方的工程,其价值最少也有10多万亿,这是利在长远和大局的巨额产出,我们只是没有用货币来进行计算其成果的货币价值,但不等于说这个价值它就不存在,又怎么能说穷呢?
共产主义首先是形成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有了这种生产方式,那么,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不断地“扩大、丰富和提高”劳动者的生活。
在农村改革中,那些保留了原有集体经营体制的南街村、周庄等采用消费价值生产方式的单位,不都已经实现了共同富裕吗?事实上,共产主义的世界,就在我们的身旁,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除了农村中存在的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在工商企业,那些称为知识经济的企业,那些“人人为主体、按业绩付酬”的企业,那些推行“知本主义”的、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难道不也是与生产队按劳分配性质相类似的生产方式吗?
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但是,只有建立了这种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服务于广大劳动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要求。
我们是要发展生产力。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现实的生产力都是社会生产力;更具体地说,社会生产力具有剩余价值生产力和消费价值生产力的区别,具有两极分化的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的生产力的区别。
我们要走向共产主义,必须要发展的是消费价值的生产力,要发展的是共同富裕的生产力。只有明确了共产主义的概念,我们才能真正向共产主义迈进。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到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从机器大生产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为什么世界大多数国家没有实现共产主义?根源就在于没有进行生产方式的革命,即用消费价值生产方式取代剩余价值生产方式,没有用共同富裕生产方式取代两极分化的生产方式。
什么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首先是一种消费生产方式;在建立消费生产方式的条件下,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这就是共产主义的现实。
当我们真正建立起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时,我们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当我们在消费价值生产方式条件下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就会从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发!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