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文章中心 > 纵论天下 > 网友杂谈

士心:马克思历史观(续)

2023-07-18 17:05:51  来源: 红歌会网   作者:士心
点击:    评论: (查看) 字体: / /

  上篇叙述了马克思历史观的两个方面:在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个体为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必须结成合作关系进行劳动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这种共同的生活群体就是社会。社会就是人的复数,个体关系在文明社会后异化,人与人不再是劳动合作关系,而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文明来自人的物质与意识双重劳动的飞跃,因而有了金属冶炼,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文字产生,城邦产生,私有意识产生,社会管理者把族群绝大多数人让渡的权力变为私有,家权力。中国传说的大禹是圣人,到他儿子启就成了私有制的第一人,王朝的始祖。金属冶炼,文字,城邦和私有制即是文明的标志,也是私有制产生的标志。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我们从这一大堆赘述中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

  ···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第二节)

  文明标志着人类进步,也标志着人类进入异化阶段,不完全是美好还有邪恶。精神与物质劳动、享受与劳动,生产与消费由社会里不同的个人来担当,即由社会管理者和被管理的劳动者来担当。公有制只有消灭了管理与劳动的壁垒,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才能结合,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的权利才不会分离,成为劳动者和每个人的普遍权力。否则如同原始社会解体一样,必然蜕化为私有制。生产力提高并不能阻止这种蜕化,往往是促进剂。苏联私有制复辟,不是在生产力落后的初期,反而是在生产力发达、科技辉煌的中后期,中国也是如此。即使要保持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势头,那也必须消灭根本分工:管理与劳动之壁垒,使得人双重本质复归,精神与物质劳动的自由结合,这是一切创造发明的源泉。

  以上是笔者《马克思历史观》上篇叙述的梗要,在此回顾一下。本篇论述马克思历史观与世界观的异同。马克思历史观是人类发展纵向时空的论述,世界观是横截面的。马克思世界观指的是人类精神与物质双重活动的对象:自然与社会。马克思世界观与其它哲学一致的地方,那就是形而上学的抽象。其独特的地方,基于感性存在活动。一方面是身体之劳动,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一方面是感性器官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感官所得。这些主要是劳动者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劳动结果和五官感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共产主义】章节中说:“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一位辩友说,马克思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世界观就是马克思哲学,恐怕犯了如下认知错误。马克思世界观叙述的是人们始基性活动的对象,历史观叙述的是始基性活动。就自然方面而言,不能把对象这个客体与人做为主体等同,不能把人的活动与对象等同。在马克思历史观里,不能颠倒主客体,不能把人的感性活动与感性对象混同。哲学就其要素而言,包括主体客体,本体论,只有对象论还不能称之为哲学。哲学是对既有的感性现实存在和社会理论的反思,差异与共性是哲学反思必须具备的敏锐素质,这种认知论实质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特征。我不否认马克思哲学是人学,但绝不像费尔巴哈人类学那样,把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混为一谈。这是费尔巴哈不能透彻人类本质的思维缺陷,他以人类具有的情感和意识来区别动物。但这些在高级哺乳动物身上存在,只不过动物意识为本能和狭隘范围的意识,他没有抓住人类始基性的劳动创造活动,意识在人类始基性活动的发展与交织动向。他只从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唯一抽象壁垒中踏出半只脚,进退维谷。完全跨越者马克思继承了努力,运用哲学和经济学对现实感性生活的个人—工人及其劳动分析中,从唯一的形而上学抽象转到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对感性物质对象活动的抽象。

  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不止是认知与对象关系颠倒问题。黑格尔的认知包裹在在我意识中,是人的抽象。思维与存在位置的颠倒,正确的地方是摆正了认知与对象的位置。错误的地方,一把认知看做静止的,而不是在人的始基性活动中;二、物质自然对象还是人类感性活动对象,这种颠倒意味着作为特殊、二重性的人与一般物质的对换和混同。简单颠倒的解释,遮蔽了马克思劳动本体论。

  感性物质对象活动包含劳动创造,及其衍生物实践。实践是人的存在活动的物质方面,不包括人的全部感性,以及在感性基础上的理性抽象,也就是说实践不是人类物质与精神劳动的全方面表现。马克思:“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只是在人们着手考察和整理资料——不管是有关过去时代的还是有关当代的资料——的时候,在实际阐述资料的时候,困难才开始出现。这些困难的排除受到种种前提的制约,这些前提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提供出来的,而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

  马克思并不是摒弃意识—理性思维,而是对哲学之形而上学做了改进,要以现实为基础,以感性对象活动为基础。这里的哲学指古典哲学和近代哲学,他们抽象的目标是一根筋的‘唯’—物质或意识,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这种抽象存在致命缺陷:“···,自我意识通过自己的外化所能设定的只是物性,即只是抽象物、抽象的物,而不是现实的物。〔XXVI〕此外还很明显的是:物性因此对自我意识来说绝不是什么独立的、实质的东西,而只是纯粹的创造物,是自我意识所设定的东西,这个被设定的东西并不证实自己,而只是证实设定这一行动,这一行动在一瞬间把自己的能力作为产物固定下来,使它表面上具有独立的、现实的本质的作用——但仍然只是一瞬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及整个哲学的批判】

  唯心论唯物论之对立,都是这种自我意识的外化和设定,是抽象物而不是现实物。对于思维与存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设定,如同古典哲学一样,纠缠于世界的抽象归一表达,没有转变到马克思对感性活动对象上—当下现实生活之抽象,其历史观隐含着臆测。近代唯心论与唯物论是近代哲学之形而上学未经转变的产物,一个铸币的正反面,本质上抽象到一维空间、单一的思维套路。这二者都无法解答笛卡尔谜题:“我思故我在”。马克思解答方式:人的存在包括我思,我思产生于感性物质对象劳动,人是物质劳动和‘我思’二者活动的复合产物,是感性对象活动和思维活动的交织物,并不是抽象的一般物质活动产物。在否定二元论的同时,否定了马克思的思维方式,遮蔽了马克思人本质二重性分析。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曲折,都与对人本质认知错误相关。没有深刻的透彻的哲学指引,就不会有深刻的透彻的实践,更无法经验真理。

  劳动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这种感性活动是人类与动物分离后的始基性活动。人的意识与动物产生差异来自始基性劳动创造,并且渗透到劳动创造活动中,使得人的意识与物质活动交织,成为人类劳动创造活动的二重动力。金属冶炼和文字,成为人类与动物彻底分离的标志。有人一辈子也没追赶上马克思的思维,不能理解马克思的人本质二重性,人类二重性活动,基于始基性活动的辩证法。始终停留于世界之抽象、外化和规定上,生产力生产方式等物质扩展的论述上。再重复一遍:马克思哲学之抽象,以感性物质活动(包括感性)为对象。这是马克思对哲学的重大改变,也是其伟大奉献,有别于其它哲学的本质特征。换句话说:人本质是物质与意识的双重复合,人的始基性存在活动就是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交织。这与上面黑体字句等价。

  马克思哲学绝非一根筋的思维方式,用归一之‘唯’字表示必然带来误解和偏差。马克思哲学是启迪开阔人的发散的思维,对具体的有限的形而下事物反思,绝不是禁锢人的一统思维方式。马克思自称自己的思维是新唯物主义,那么这个‘新’就不能从旧哲学的‘唯一’抽象角度解释,而只能从马克思的人类始基性活动—劳动创造的物质与意识二重性考虑,始于物质劳动、创造,存在着物质与意识的交织运动。这是人类始基性对象活动本质,在对象活动中展现人的物质与意识二重本质。物质性只能说明人与动物的共性和起源,而不能说明人的特殊性、特殊性运动。劳动创造与劳动者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和主体,这是举着马克思旗帜者万万不能忘记的宗旨。

  【文/士心,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SZHGH.COM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