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收阅了李树泉同志的《一个认真共产党员的宣言》一文。这是一个共产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四周年时写的宣言。在文章中,他全面说明了自己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成果,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今日再次阅读了李树泉的《老共产党员的心声》及有关对社会主义问题理论研究的五个方面、共37个的要点,使我感受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懈努力,不断奋斗的精神,尤其是“涓涓泉水汇江河,位卑未敢忘忧国,春蚕到死丝方尽,天下兴亡匹夫责”的强烈责任感。
李树泉同志谈到:“有两个发现:一是自主联合劳动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二是社会产品被个别劳动者所只有(13字)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由于两个发现,证明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独立经济的社会形态。这是一句马恩列斯毛都没有说过的新话,我们应该接着往下说,才能开辟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所应有的态度和做法:尽自己的努力,传承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探索的事业。
在文章中还谈到:“我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方法论,从生产方式入手,研究我国初级社会主义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扬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我国初级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产品被个别劳动者所占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现,在什么是、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我们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即初级社会主义和为什么初级社会主义必然是市场经济形态?以及初级社会主义的性质、动力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与升华。”
我非常赞同李树泉的研究思路,即抓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运动来认识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运动规律。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我对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看法。
一,要认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特点,首先必须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特点。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时,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抓住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
1,从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运动出发,首先认识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不是直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而是根据历史的逻辑,从认识商品的两重性特点出发,为我们揭示了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在这里,马克思首先给我们展示了商品生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基本矛盾。由这个基本矛盾进一步表现出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表现出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2,认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点,抓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随着劳动力的商品化,资产者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由此,商品生产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基本矛盾也转变为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这部分内容主要参靠《资本论》第一卷。
3,抓住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一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必然性。这部分内容可参靠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庭》(第四章),《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
二,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涵义和基本进程,从而正确认知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涵义和基本进程。这里提出来的基本原理,是我们正确认知已有社会主义实践的依据。
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告诉我们:“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同上书第39页;对于《宣言》中的共产主义,我把它当作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词来理解)。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告诉了我们。他们把两种社会的基本特征非常清晰地显现在我们面前: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征是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生产劳动(活的劳动)只是为生产资料的增殖服务的,是资产增殖的工具和手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特征是生产劳动(工人)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生产资料(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工具和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
资本主义的生产性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社会主义的生产性质上是消费价值的生产。
基于以上认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一,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力产生根本转变:即由生产资料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到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社会生产主体由资产所有者到劳动所有者的转变;
三,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由体现资产所有者权利要求一一资产所有权的制度向体现劳动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制度的转变;
四,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促使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制到社会公共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转变。
很显然,这四种转变是相互关联的。随着生产资料由资产阶级私有制转变为社会公有制,自然也消灭了资产所有者,从而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生产主体;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自然也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从而使劳动所有权成为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社会生产也必须产生了生产劳动取代生产资料的支配地位,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这些转变相适应,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有产权制度向劳权制度转变。
在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革命需要做到两个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什么是传统的观念:那就就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观念:包括生产力观念;生产主体观念;权利观念;制度观念;文化观念等等。
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概括起来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和“两个决裂”,从而最终形成以劳动者利益要求的满足为核心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及相应的意识形态。
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中最重要的东西,即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抓住这一根本转变,才算是抓住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总纲,抓住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总纲,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实践及理论的成败得失。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新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的、开放的。但是,它的根本目的和贯穿始终的基本宗旨是不会变的,那就是要实体由体现资产增殖为核心要求的生产方式到体现满足劳动者消费需要为核心要求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抓住了这一关键点,我们就不必在公有制形式上纠缠不清,也不用去管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在理论上发展了那些方面,我们只需要认清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没有实现以上所说的“四个转变”,有没有实现“两个决裂”,由此我们也不难明白,苏联人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我们也不难明白,苏联模式的形成做到了形成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那个阶段,达到了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何种程度等等。
抓住了这一关键点,我们就不难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在改革之前已经走到哪一步,有哪些做对了,有哪些做错了。我们就能正确认识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
三,弄清了什么是实践中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我们才谈得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研究和认识。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我们发现,苏联人建立的苏联模式,事实上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模式,而只是社会主义国家处于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
由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首先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取得了暴力革命的成功。因此,这些取得了暴力革命胜利的国家,在取得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体制之后,有一个积累资金、快速实现工业化的过渡阶段,只有完成了这个过渡阶段,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才有现实的生产力基础。
因此,苏联模式,即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产权制度”的苏联模式,只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过渡性生产模式,而不是社会主义生产模式本身。苏联人的错误在于把这种过渡阶段的经济模式当作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并宣布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从而耽误了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后继续推进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进程,而过时的过渡经济模式又必然由适宜的生产模式转变为一种错误模式,从而使人们误以为苏联模式就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误以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缺乏优越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效应。这是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灭亡的普遍原因所在。
在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除了苏联模式的产权公有制模式之外,还有与此不同的劳权公有制模式,那就是我国农业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人民公社模式。在人民公社进行了三年实践后进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调整。这调整之后的生产队模式,既是劳权公有制模式,这是一种与股份制相对应的按劳分配模式,是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说的生产资料服务于劳动者消费需要的生产方式,即消费价值的生产方式。
因此,当我们要研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时,人民公社模式的生产队,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好的实践模板。
四,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集体性与消费个体性的基本矛盾。
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呢?
那就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劳动个体所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从所有制上来说,在生产资料方面它是公有制的,因而消灭了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同时也由于公有制消除了人们在资产所有的差别,从而使产权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在生产劳动方面,由于社会主义仍旧保持了生活消费的个体性,因而劳动者在集体生产中的劳动投入仍然具有个体性质。正因为如此,所以社会主义才需要采用按劳分配,以体现劳动者的劳动投入的个体性质。
因此,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社会化与劳动个体性的基本矛盾: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是公共所有,因此,劳动者作为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必须与其它劳动者联合起来,才能利用公有的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消费的个体性,因而劳动者在消费需要和劳动所有方面又具有个体性的特点。生产的集体性和消费需要及劳动投入的个体性,即成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